×
人口原理

人口原理

1星价 ¥14.6 (4.9折)
2星价¥14.6 定价¥2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134437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8
  • 出版时间:2008-11-01
  • 条形码:9787561344378 ; 978-7-5613-4437-8

内容简介

《人口原理》第1版的书名为:《人口原理,人口对社会未来进步的影响,兼评葛德文先生、孔多塞先生和其他著述家的推测》,其主要思想是根据人的生存和生殖的两个法则,引申出二者之间的失衡,以此探讨和解决人口增殖和人口过剩方面的问题,它的著名观点是:只有增加人口的死亡率才能抑制人口的增长。《人口原理》在马尔萨斯生前出过6版,除第2版与第1版差别较大之外,其余皆相差无几。第二版分为四篇,由匿名著作变成印有著者真实姓名和头衔的著作,篇幅为**版的四倍,书名改为《人口原理对于人类幸福之过去及现在之诸影响的考察。附考察将来关于消除或缓和由人口所生的弊害的研究》,其基本思想亦有重大变化,主张通过降低人口出生率来控制人口增长。
《人口原理》是学术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出版以来社会科学领域争议*多的一部著作,它对世界人口理论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目录

导读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附录一 人口原理概观
附录二 福利经济及国家理论
 导读
 序言
 **篇 外部经济论的推广
  **章 引论
  第二章 某些早期的讨论
  第三章 理想产量问题
  第四章 理想产量(续)评价与建议
  第五章 积极追求利润
   第六章 作为准则的竞争
  第七章 失业均衡及其有关问题
  第八章 国家关系中的一些问题
  第九章 论点的推广:两种说明性的应用
 第二篇 走向国家的一种经济学说
  第十章 关于理想的含义
  第十一章 理想与非理想情况的稳定
  第十二章 经济理论与国家学说
  第十三章 不充分的知识
  第十四章 结束语:福利经济学的毁灭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问题的提出——分立的两派严重对立,使这一问题几乎不能指望得到解决——否认人类和社会的可完善性这一基本论点,从未得到过圆满答复——人口会带来什么样的困难——概述本书的基本论点。
近年来,伟大的、出人意料的发现在自然哲学领域不断涌现出来:印刷术的普及加速了一般知识的传播;执著而自由的钻研精神在整个知识界乃至非知识界空前盛行;新奇的政治见解令人头晕目眩、不知所措,尤其是政治领域发生的法国大革命,惊天动地,如同一颗炽烈燃烧的彗星,看来注定要给地球上畏缩不前的居民注入新的活力,或注定要把他们烧尽灭绝。所有这一切,使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我们正跨入一个充满重大变革的时期,人类的未来命运将在某种程度上被这些变革决定。
人类究竟是从此会以加速度不断前进,前景远大得不可想象呢,还是注定要永远在幸福与灾难之问徘徊,尽管作出种种努力,仍然距离想要达到的目标无限遥远。据说,这是当前争论的重大问题。然而,尽管一切人类之友都渴望结束这种悬而未决的状态,尽管勤于探索的人热切希望借助每一道光亮以洞悉未来,但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争论这一重大问题的双方,却彼此冷眼相视,看法大相径庭。他们从未心平气和地思考对方的观点,总是漫无边际地争论不休,看起来,在理论上取得一致是根本不可能的。
思辨哲学家一派总是被现有秩序的辩护者视为一群耍阴谋诡计的无赖,认为他们鼓吹乐善好施,描绘更为美好的社会蓝图,只不过是为了便于他们推翻现有制度,便于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者把他们视为头脑有毛病的狂热分子,任何具有理性思维的人都不值得注意他们的愚妄想法和怪诞的理论。
人类及社会可完善性的辩护者则不仅如此,而且他们还以更为轻蔑的言词反唇相讥,斥责现存制度的辩护者为*可怜、*狭隘的偏见的奴隶,把他们说成是由于受益于现存制度便为社会弊端辩护的人,说他们或者是为了一己私利而自欺欺人,或者是因智力低下,无法理解任何崇高的事物,鼠目寸光,根本不能容开明人士的见解。
在这种混合着谩骂的争论中,真理必将会受到损害。争论各方真正的好论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各方都固执己见,都不愿取对方那里之长补自己之短。
现有秩序的盟友不分青红皂白地斥责一切政治思辩,连屈尊思考一下社会可完善的理论的基础都不愿意,更不愿费力去公正而不带任何偏见地揭露其荒谬之处。
相同的是,思辨哲学家也在做损害真理的事情。他们的双眼只是盯着更美好的社会,用*迷人的色彩描绘这种社会将给人类带来的幸福,变本加厉地用*恶毒的语言谩骂一切现有制度,而不运用自己的才智思考一下是否有铲除弊端的*好、*稳妥的方法,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即便在理论上也仍存在着一些巨大障碍,它们阻碍着人类向自我完善境地的迈进。
在哲学上,有一条公认的真理:正确的理论要由实验来证明。可实际上却会出现许许多多阻力,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细微小事,即使知识*广博、*富有洞察力的人也几乎无法预见到它们,因此在极少数问题上,未经过经验检验的理论也可以宣称是正确的。但是,人们在尚未充分考察所有相反的论点和在没有清晰而彻底地驳斥相反论点之前,不能宣称一种未经检验的理论是有根据的,更不能宣称它是正确无误的。
我已经见过一些关于人类和社会可完善的理论。这些理论所描绘的诱人图景,让我颇感兴奋和愉快。我热烈地期望能实现这种给人类带来幸福的改良。但据我看来,改良的途中必将会有一些巨大而难以克服的困难。本文的目的在于说明这些困难,但同时我还要说,虽然这些困难是一种击败革新派的因素,但我对此却并不感到丝毫的高兴,相反,我*大的快乐莫过于看到这些完全消除困难。我所要提出的*重要的论点,并不是什么新论点,这是毫无疑问的。它所依据的原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由休谟作了说明,并已经由亚当•斯密博士作了更为详尽的说明。华莱士先生也曾提出过这一论点,并把它应用于我们现在讨论的这一问题,虽然应用得也许并不是恰到好处,或者有从*强有力的观点应用它。也许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著述提出过这一论点。因此,如果有人已经相当令人满意地回答了这一论点,那我决不会再提出它,即使我要从另一个角度提它出来,这种观点也会多少与我迄今所见到的所有观点都不相同。
人类可完善性的辩护者为何会忽略了这一论点,已经难以清楚地说明。我不好怀疑像葛德文和孔多塞这样的人的才智,也不愿怀疑他们的真诚。在我以及大多数其他人看来,这种困难似乎是难以克服的。可是这些公认的才智超群、眼光锐利的人却不屑于注意它,坚持按自己的思路思考,热情丝毫不减,信心丝毫不减。毫无疑问,我没有资格说他们故意紧闭双眼,不看这种论点。相反,如果这些人不正视它的话,则无论它的真实性给我留下多么深的印象,我都应怀疑其正确性。不过,必须承认,我们大家都很容易犯错误。如果我看到有个人频频向另_个人敬酒,而后者却毫不理会,那我很可能会认为他是个瞎子或太不懂礼貌了。然而更为公正合理的哲学或许要告诫我说:宁肯认为是我的眼睛欺骗了我,其实根本不像我想象的有敬酒那回事。
在讨论这一论点之前,我必须声明,所有纯粹的假设都被我加以排除,那些假设就是无法根据正确的哲学基础推论出来的假设。某个著述家也许会跟我说,他认为人类*终将变成鸵鸟。我无法适当地反驳他。不过,凡是有理性的人都不会同意他的看法,除非他能够证明人类的脖子在逐渐变长,嘴唇在逐渐变硬,愈来愈往前突,腿和脚的形状每天在变化,头发也开始变成毛管。在没能证明人类可能发生如此奇异的变化之前,就说他们变成鸵鸟会如何如何幸福,说他们能跑得飞得如何快,说他们将蔑视一切小家子气的奢侈品,只采集生活必需,以致人人的劳动都将减轻,人人都将享有充裕的闲暇。毫无疑问,那是徒劳的。
我认为,我可以正当地提出两条公理。
**,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第二,两性之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维持现状。
自从我们对人类有了一些了解,这两条法则,似乎一直是关于人类本性的固定法则。既然迄今为止它们未有任何变化,我们也就无权断言,于今日为然者,于将来当不为然,除非当初安排了宇宙秩序的神对此进行某种直接的干预。然而在目前情况下,为了创造物的利益,神仍然按照固定法则支配着世问的一切。
在这个地球上,人类*终将可以不依靠食物而生存,据我所知,还没有哪个著述家设想过这个前景。但葛德文先生却推测说,两性之间的情欲总有一天会被消除。不过,既然他声明他著作的这一部分属于推测,所以我在这里对此不想多加评论,而只想说,支持人类可完善性的*好论据,是人类已摆脱了野蛮状态而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且很难说这种进步会止于何处。但在消除两性问的情欲方面,迄今却尚未取得丝毫进展。两性间的情欲今天仍同两千年或四千年前一样强烈。现今同以往一样,也有个别的例外。然而,那些个别因为这种例外的数字似乎没有增加,因此,如果单就存在着个别例外而推论例外*终将成为规则,规则*终将成为例外,那么,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推论是很不讲究辩论的哲学方式的。上述两项公理如果被接受,那么,我就可以说:“人口的增殖力是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生产提供生活资料的能力的。”
如果不抑制人口,它便会按几何比率高速度地增加,而生活资料却只以算术比率增加。稍通算术的人都会知道,与后者相比,前者的力量有多么巨大。
“食物为人类生活所必需”这是一条有关人类本性的法则,根据这条法,必须使这两种不相等的能力保持相等。这就意味着,获取生活资料的困难会经常给人口施加强有力的抑制,这种困难必然会在某地发生,很大一部分人口也必然会强烈地感到这种困难。
大自然在整个动物界和植物界极其慷慨地播撒生命的种子。但她在给予养育生命种子所必需的空间和营养方面,却一直较为吝啬。我们这个地球上的生命种子,如果得到充足的食物和空问,经过几千年的繁殖,会挤满几百万个地球。但贫困这个专横且无处不在的自然法则却可以把它们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植物与动物都受制于这一伟大的限制性法则。人类虽有理性,却也不能逃避这一法则的制约。在植物和动物当中,自然法则表现为种子不发芽,害病和夭折;在人类当中,自然法则表现为苦难与罪恶。苦难是贫困的绝对必然的结果。罪恶也是贫困很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因此我们看到罪恶遍及各处,但也许不应把罪恶称为贫困的绝对后果。可是我们可以通过历练道德,使一切罪恶的诱惑受到抵制。
人口增殖力和土地生产力不等是自然的,然而伟大的自然法则却必须不断地保持它们的作用的相等。我认为,这就是阻碍社会自我完善的不可克服的巨大困难。跟它比起来,所有其它困难都是次要的,微不足道的。这一法则制约着整个生物界,我看不出人类怎样能逃避这一法则的重压。任何空想的平等,任何大规模的土地调整,都不会消除这一法则的压力,即使仅仅消除一百年也不可能。因而,让全部社会成员都过上快乐闲适的幸福生活,不担扰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无论如何那都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的前提如果是正确的话,那么,由此得到的结论必然是全体人类的可完善性否定。
我所提及的论点大概如上所述,下面我还要仔细地加以考察。我想,经验作为一切知识的真正源泉和基础,无疑将证实这个论点的真实性。
  第二章 
人口增长和食物增加的比率是不同的——这两种不同的比率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由此而使社会下层阶级的生活境况经常发生摆动——这种摆动为何不像预期的那么明显——本书基本论点所依据的三个命题——根据这三个命题来考察人类迄今所经历的各种不同状态。
在**章我说过,如果不抑制人口,它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人类所需的生活资料则是以算术比率增加的。
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应该承认,直到现在还没有哪个国家(至少就有记载的国家来说)的风俗会如此淳朴,生活资料会如此充裕,以致能够丝毫不抑制早婚——下层阶级不会为此担心家用不足,上层阶级也不会为此担心生活水平降低。因此,就我们所知道的无论哪一个国家而论,人口增殖力从来没有完全不受任何约束地发挥过作用。
无论婚姻法存在与否,在天性与道德的驱使下,男人似乎总是倾向于及早爱上女人。即使择偶不成功而又会有重新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只要不是没有限制或者是极其不道德的,就不会对人口产生影响。况且在我们现在假设的社会中,人们几乎不知道什么是罪恶。
因此,在一个国家中,如果谁都权利平等,道德风气良好,风俗淳朴,有非常充裕的生活资料,谁都不担忧家人的生活,人口增殖力就可以不受抑制地发挥作用,那么,这个国家人口的增长速度就会比迄今已知的人口增长速度要大得多。与欧洲任何近代国家相比,美国的生活资料一直较为充裕,风俗较为淳朴,所以也较少地抑制早婚。正因为如此,我们发现,该国的人口每二十五年就翻一番。
这种增长率虽然尚未达*高的人口增殖力,但却是实际观察到的结果,我因此要把它看作一条规则,即人口若不受到抑制,将会每二十五年增长一倍,或者说将以几何比率增加。
现在,我们对地球的任何一部分作些观察,比如某个岛国,看看它所提供的生活资料能以什么比率增加。我们可以先看看这个岛国现有耕作状态下的情形。如果我假定,通过实施尽可能好的政策,开垦更多的土地,大规模地鼓励农业,在**个二十五年里,这个岛国的产量可以增加一倍。那么我想,这便是所能做的*为乐观的假设了。
在第二个二十五年,假设产量能增加到原来的四倍是完全不可能的,对土地性质的全部了解,不允许我们这样假设。我们所能想象的*大增加幅度,是第二个二十五年的增加额,或许会同原产量相等。这无疑与实际情况相差很远,但我们且把这看作是一条规则,也就是假定,通过作出巨大努力,该岛国每二十五年可以按*初的产量增加其总产量。即便是*富有激情的思辨家,也不能想象有比这更大的增加额了。以这样的幅度增长,几百年不到,这岛国的每一亩土地就会被耕种得如同菜园一样。
可是这种增加比率显然是算术比率。
所以,完全可以说:生活资料是以算术比率增加的。现在,我们把这样增加比率导致的结果放在一起做些观察。
据统计,我国的人口约为700万。我们假设现有产量刚好能养活这么多人口。在**个二十五年,人口将增加到1400万,食物也将增加一倍,生活资料与人口的增加相等。在第二个二十五年,人口增加到2800万,而生活资料仅仅能养活2100万人口。在第三个二十五年,人口将增加到5600万,而生活资料只能养活一半的人口。到**个一百年结束时,人口将增加到11200万,而生活资料只能养活3500万人口,其余的7700万人口将无法得到任何生活资料。
如果有大量人口由一国移居他国,那么显而易见的,是因为这个国家发生了某种不幸的事情。这是因为,除非原居住国使人实在不能安居乐业,或移住国有可能给人带来巨大好处,否则,很少有人会愿意离弃他们的家族、亲戚、朋友和故土而定居异国他乡。
为使我们的论点普遍性更大,受移居现象的影响较少,我们对整个世界而不是一个地区的情况加以考察。假设人口增长受到的抑制已被完全消除。假设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生活资料每二十五年增加一定数量,增加额与目前整个世界的产量相等。这一假设就等于承认土地的生产力永远无限,而且这种增长率要比我们所能想象的人类努力使生活资料能够达到的增长率大得多。
 ……

相关资料

《人口原理》是不必再经过任何证明、可以自行成立的“公理”。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关于马尔萨斯先生的《人口原理》,我在这里能有机会表示赞扬,不胜荣幸,反对这部伟大著作的人的攻击只能证明它的力量。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我对《人口原理》的作者抱有真诚的赞许和敬佩。他的论据的总的风格充分说明作者思想上的真正豪放——他进行争论,好像是除了研究证据、发展真理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企图。
          ——英国政治哲学家威廉·葛德文
《人口原理》毕竟是**本重要的人口著作。把这些早已被别人表达过的思想放到一个更大的体系中去,并详细证明人口增长同经济和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马尔萨斯在这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位先驱者,甚至超过了他们贡献的总和。
          ——美国人口学家威廉·彼得逊

作者简介

马尔萨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1784年,进入牛津大学耶稣学院,1788年获得文科学士学位。1791年获得剑桥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805年,开始担任东印度学院的历史和经济学教授,直至去世。著有《人口原理》、《地租的性质与发展》、《有关东印度学院的演说,用事实驳斥近年来在所有法庭上对它的指责》、《政治经济学》、《价值的尺度》、《政治经济定义》等作晶:其中以《人口原理》*负盛名,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对世界人口理论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影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