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泉晚年书简
读者评分
4.8分

范泉晚年书简

1星价 ¥25.9 (7.2折)
2星价¥25.9 定价¥36.0
商品评论(10条)
ztw***(三星用户)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2022-02-18 13:06:07
0 0
三千卷***(三星用户)

中图网书不错

2022-01-21 16:48:16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474989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19
  • 出版时间:2008-10-01
  • 条形码:9787534749896 ; 978-7-5347-4989-6

本书特色

范泉,我国的文学编辑家。本书收录的就是他的282封1979-1999年间的信函(包括贺电、唁电等)。收信者包括他的同事、学生、亲属,以及各方面、各层次的新老朋友。其内容则极其广泛而丰富,举其荦荦大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他所从事的文学编辑工作,包括他在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文化老人话人生》、《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以及“文史探索书系”时所写的信函;二是关于他文学写作的一些内容;三是对于自己人生历史和编辑工作的回顾;四是对朋友们热情的关心和帮助。   

内容简介

  《范泉晚年书简》收录了文学编辑家范泉的信函(包括贺电、唁电等)282封,主要写于1979年他平反后至1999年年底去世前。信函内容广泛而丰富,涉及他所从事的文学编辑工作、文学写作、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及对朋友们热情的关心和帮助。从这些信函中,可以看到一个优秀编辑家坚强的信念、忘我的劳动、诚挚的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我们要学习和继承他的精神遗产,整理和研究他的文学活动和编辑业绩,自然不能忽略这些重要的文字。

前言

  序
  早在1933年,当范泉还在上海光华附中读书时,他就参与编辑校刊《光华附中》半月刊。1937年,他在复旦大学新闻系读书时,就与邵子南、丘东平、叶紫等人发起成立作品社,同时又与丘东平、邵子南等成立辽原出版社,编辑出版《作品》半月刊与“辽原文学汇刊”,因“八一三”日军侵略上海,作品社社址遭到日军炮火轰炸,《作品》第3期与“辽原文学汇刊”第1辑均被炸毁。1939年,范泉由复旦大学教务长金通尹推荐去上海《中美日报>做实习编辑。翌年,他又开始与吴景崧等合编上海《学生生活》半月刊,为《中美日报》主编学术文艺性副刊《堡垒》。范泉学生时代的编辑实践,为他踏上社会后从事大型文艺刊物、丛书、学术专著的编辑工作,奠定了编辑业务基础,也培养了他从事编辑工作的敬业精神。
  1941年,范泉由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不久,就正式路上了编辑岗位,接编《中美日报》副刊《集纳》。20世纪40年代,他先后编辑过《学生生活》、《生活与实践丛刊>、《文艺春秋》、《文艺春秋副刊》,《文艺丛刊》等5种刊物,“辽原文学汇刊”、“青年知识文库”、“文学新刊”、“寰星文学丛书”、“一知文艺丛书”、“中原文学丛书”、“少年文学故事丛书”等7套丛书,《中美日报》的《堡垒》、《集纳》以及香港《星岛日报?文艺》等3种报纸副刊,复旦大学报《复旦》、《中美日报》本埠新闻、小型文化周报《上海生活》以及《文汇报》等4种报纸。而更能反映他40年代编辑业绩、更值得大书一笔的是,从1944年10月到1949年4月在长达4年半的时间里,30岁左右的青年编辑家范泉,编辑出版了44期全国性的大型文艺刊物Ⅸ文艺春秋》。《文艺春秋》是40年代上海乃至整个国统区持续时间*长的一份进步文艺刊物,由于范泉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工作,它团结了国统区绝大部分重要作家,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作家,发表了为数众多的优秀作品,推动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而主编范泉,也由此进入我国优秀编辑家的行列。
  上世纪50年代由于“左”的路线的干扰,范泉被错划为右派,于1958年被迫离开培养编辑、出版人才的上海新闻出版印刷学校的领导岗位,下放到青海劳动改造。而当他经过2 0多年漫长的炼狱生活,l979年复出,在青海师范学院(今青海师范大学)任教后不久,就又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从1980年4月起,主编“中小学语文教学>,直到1982年12月终刊,出版近3年,共出版32期。当他古稀之年,1986年秋由青海调回上海,担任上海书店出版社编审不久,即提议编纂《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出版社决定由他主编“大系”,经过整整9年的拼搏,当他80岁时,由他担任总编纂的《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全部出齐。在此期间,他还主编了《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文化老人话人生》等书,还与著名作家柯灵合作主编了“文史探索书系”,出版了包括周振甫的《毛泽东诗词欣赏》等17种书。即使是在1998年春因口腔溃疡被医生确诊为舌癌,随后在接受癌症切除手术后的放疗期间,仍坚持与病魔作斗争、勉力为我国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朱生豪于三四十年代担任《中美日报》国内新闻的编辑工作时所写的大量“小言”做编选工作,并抱病撰写了近两万字的长文《朱生豪追思>以及《朱生豪的“小言”和编选说明》。l999 年,他更是忍着癌魔带来的剧痛编成散文集<遥念台湾——范泉散文集》。这时,离他逝世仅仅两个月的时间。范泉是倒在编辑岗位上的,他是编辑出版战线上的钢铁英雄。
  ……
  编后记
  范泉先生是以一个卓越的文学编辑家闻名于世的尽管他也创作和翻译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都无法与他从事文学编辑所取得的成就相提并论。他一生主编过文学期刊、报纸副刊、文学丛书和套书十余种,尤其是上世纪40年代的《文艺春秋》和80至90年代的<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编辑史上的重要地位。
  范泉病逝以后,我一直在做纪念和研究他的工作。在与潘颂德兄合作编辑出版了《范泉纪念集》之后,我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他从事文学的创作、研究和编辑活动的有关资料的整理上,编成了4部书,已经先后出版的有《范泉编辑手记》、《范泉文艺论稿》和《斯缘难忘》(范泉散文选),还有就是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部《范泉晚年书简>。
  我在研究《文艺春秋》月刊时,曾经统计过为该刊撰稿的知名作家约有百余人,可以说当时活跃在国统区的文坛名流,几乎都为范泉主编的刊物撰过稿。范泉在贬谪青海20余年之后,当他重返文坛主编皇皇巨书《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以及《文化老人话人生》等书时,又有那么多的知名作家积极支持他的工作。对范泉如此强的号召力和约稿能力,人们无不由衷钦佩并不胜羡慕,但有多少人知晓范泉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呢?
  据范泉本人回忆,他在主持《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工作时,为了提高编纂质量,曾给散居于各地的编委和其他学者写了12000多封信,从而*大限度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群策群力,保证了《大系》的圆满成功(见范泉1999年II月7日致俞子林函)。在1991年7月26日的日记里,他又这样写过:“很多作家的文稿,是用自己的许多信函去换来的。”由此可见,范泉令人钦敬、卓尔不凡的编辑业绩,很重要的一条,是他与各地作家朋友们保持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是他以诚挚的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打动了对方的心。而他与作家朋友们联系的主要渠道,就是他不辞辛劳所写的大量的书信。
  因此,对于范泉而言,这些书信无疑是他辛勤劳动的心血结晶,也是他从事文学编辑活动的一个侧面。我们要学习和继承他的精神遗产,整理和研究他的文学活动和编辑业绩,自然不能忽略这些重要的文字。
  自然,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范泉早年所写的信函,譬如主编《文艺春秋》时期的信函,现在已经很难寻觅了。就是近几十年所写的信函-有的也已经无法找到。例如叶圣陶从来没有保存信件的习惯,蛰存由于年迈体弱而无力对信函作出清理,还有老作家早已去世而无从征集,如此等等。所以本书不可避免存在着许多的缺憾,这也是无奈的事情。
  ……

目录

序一贾植芳
致孔海珠(三封)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十一日——九八九年十一月十八日
致周国伟(一封)
一九八0年九月十九日
致宋清如(四封)
一九八0年十月五日——九九六年九月二十五日
致臧克家(十七封)
一九八一年三月八日——九九九年十二月九日
致李何林(一封)
一九八一年八月十七日
致李丹(六封)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四日——九九0年二月四日
致骆宾基(四封)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九九四年三月六日
致钦鸿(十封)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日——九九五年七月十八日
致朱金顺(二封)
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一日——九八七年十一月一日
致张广德(一封)
一九八四年四月十二日
致林焕平(二封)
一九八四年六月十三日——九八四年八月六日
致卢玮銮(八封)
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七日——九八五年五月三十一日
致丁言昭(一封)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致欧阳文彬(七封)
一九八五年二月三日——九八六年二月十三日
致萧乾(二封)
一九八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九九二年五月八日
致张其栋(十五封)
一九八五年四月二十二日——九九七年七月十三日
致徐宗琏(四封)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七日——九九四年四月十七日
致尹建民(六封)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九九八年七月二十三日
致潘颂德(四封)
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日——九九六年九月二日
致陈松溪(一封)
一九八六年四月七日
致楼适夷(十二封)
一九八六年五月三日——九九一年三月十八日
致刘竞程(七封)
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五日——九九一年三月九日
致贾植芳(十封)
一九八七年四月七日——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致叶至善、叶至诚、叶至美(一封)
一九八八年二月十七日
致陈鸣树(二封)
一九八八年三月七日——九八八年六月二十二日
致时萌(三封)
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七日——九八八年十月二十七日
致《新文学史料》编辑(一封)
一九八九年二月十日
致刘晓林、尹建民(一封)
一九八九年四月七日
致丁景唐(一封)
一九八九年九月九日
致周而复(一封)
一九八九年九月二十五日
致陈左高(二封)
一九八九年十月十七日——九九0年二月十九日
致郑晓芳(一封)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三日
展开全部

节选

克家兄:
  3月29日手教诵悉。茅盾先生写给我的信件和便条(包括名片介绍条)约近两百件,他写的原稿(全部墨笔书写)约有五万余字,我一直保存到“文化大革命”初期,终于被红卫兵抄家时全部没收。没收的作家书简及原稿共一皮箱,其中有郭沫若先生1937年归国前从日本写给我的两封信,有您和艾芜兄等书写的原稿,至今查无下落。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丁景唐同志曾代我追查,迄无结果。现在仅仅将留存的茅公书简两件,抄录附奉,尚乞转致。
  1975年9月30日茅公写给您的信,是由孔另境的爱人金韵琴同志代笔的。她现在正在我处协助我审稿退稿工作,同时正在写作《茅盾谈话录》一书。1975年她代茅公写的信,还有赵清阁等。她还代茅公接见一些文友如许杰等。估计到今年夏天,她写的书可以完成。完成后她将去西安小住,然后返沪。我从下半年起将摆脱编务,讲授《现代作家研究》。我盼望明年夏天能批准我退休返沪(我在青海二十余年,一直是一个人),安定下来从事专业创作。因为我在平反以后,经四级评审,授予我“教授”职称,而且物质上多方照顾,使我难以启口“退休返沪”。
  在四十年代,您、艾芜和另境,是我*知己的文友。只要我能力所及,对朋友的帮助是非常乐意的。比如艾芜告诉我,沙汀贫病交迫。我虽不认识沙汀,但我给了他一笔钱,请他转给沙汀,并要求不告诉沙汀是谁给的。碧野北上,我筹款支援并饯行。和您来往,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您的爱人,十分贤淑,能在如此简陋的生活条件下支撑过来,从精神上支持您,多么了不起呵!
  茅盾先生从重庆转道香港到上海,住在大陆新村,实际上是住在我家里。所有他房间里的家具,都是我和另境在事先购买并安排的(家具的一小部分是茅盾夫妇过去寄存在上海的)。因此我和茅盾先生朝夕相处。解放以后,因为我戴了右派帽子,而且贬职青海,出于不愿连累亲友的思想,我和外界完全断绝了关系。人们都以为我在五十年代去世了。
  因为您是我的老友,可以无话不说,随便写了这些。祝好,并向您爱人问好。
  范泉
  1982,4,6
  克家兄:
  曾抄寄茅公给我的两封信,谅已收到?
  金韵琴同志的《茅盾谈话录》一书初稿已经完成,即将交出版社发排。在1975年7月的一天,茅公曾谈起您,说您是“耳报神”。虽然谈得不多,但还是征求一下本人的意见比较好。比如有一天谈到了骆宾基兄,我征求了他的意见后,他很高兴地写了一些后来发展情况的补充,作为那一天谈话录的附录。现将涉及您的一小节寄给您,请您审阅,如有附加说明,请赐示。
  经常在报刊上拜读到您的大作,很高兴。如果今后有什么短文章要发表,是否可以请人先抄录一份给我们,在我们的语文刊物里同时发表。这个刊物基本上是只寄发订户,不影响大作公开发表。
  金韵琴同志又问:您在75年祝贺茅公的对联(见附页顶上两行)是否正确无误。因为这副对联在《生日》一节里引用到了。敬颂俪吉。
  范泉
  1982,6.17
  克家兄:
  上海市公安局交由上海市文化局转给我“文革”时期被红卫兵抄家时没收去的书信二十八件。这是文艺界师友写给我的两千多件书信的一部分。虽然找到的仅是百分之一,但也使我非常高兴。在这二十八件书信中,有茅公的四件,此外有叶老三件、郭老一件、巴金先生二件、洪深二件、朱自清一件、吴晗一件、陈白尘一件、袁水拍二件、靳以二件、王西彦、艾芜等合共二十八件。这是*近才由上海寄来的。
  您上次要收集茅公书简,我仅抄寄两则,如继续需要,当再抄奉,乞示。
  敬颂
  俪安
  范泉
  82,10,5
  ……

作者简介

  范泉(1916-2000),上海金山人。原名徐炜、徐伟。1937年起从事文学编辑工作,曾主编报纸副刊、杂志、丛刊、丛书达数十种之多,其中尤以20世纪40年代的《文艺春秋》和80年代的《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影响*巨。主要作品有散丈集《绿的北国》、《创世纪》、《文海硝烟》、《遥念台湾》,小说集《浪花》,文学论著《创作论》,译著《鲁迅传》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