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任侠书信集
读者评分
4.9分

常任侠书信集

全书贯穿了作者从事社会活动、学术研究的跌宕起伏的一生,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对于研究常任侠和现当代文学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星价 ¥9.5 (2.5折)
2星价¥9.5 定价¥3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9条)
787***(三星用户)

这本图书物超所值,值得购买,大家赶紧买!

这本图书物超所值,值得购买,大家赶紧买!这本图书物超所值,值得购买,大家赶紧买!

2024-09-03 09:23:30
0 0
gzn***(三星用户)

还行吧,没想象的那么好。。

2024-08-23 22:57:37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475253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59
  • 出版时间:2008-12-01
  • 条形码:9787534752537 ; 978-7-5347-5253-7

本书特色

书信整理出版的价值在于:这种私下的通信,往往是性情所至,信手为之的直抒衷肠胸臆之作,诚为研究作者不同时期政治观点、学术思想、生活境遇、情趣变化等重要参考资料。写信人可以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地与一个既定对象倾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无巨细,均在信中于是,岁月流逝而去,留下来的私人通信,往往就成了个人生活、社会风情、历史变迁的真实记录。将这样的书信整理出来予以出版,就有可能使文化积累、历史记录多一些角度、多一些细节。同时,一些书信因作者的杰出才能和丰富修养,还有可能在文学创作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内容简介

  《常任侠书信集》收录了常任侠先生1934年11月至1995年10月致社会各界人士和部分团体的信件324封。除已发表的9封外,其余315封属首次面世。所选书信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交流、图书出版、文物收藏、旧闻轶事、生活琐务等,基本贯穿了作者从事社会活动、学术研究的跌宕起伏的一生,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对于研究常任侠和现当代文学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前言

  “大象人物书简文丛“总序
  李辉
  人总是在矛盾状态中向前走着
  电脑、互联网……一种又一种新的写作工具、交流手段,给我们带来便利,带来兴奋,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失落,带来感伤,十多年前,我曾撰文为电脑写作将使手稿消失而感到遗憾。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电脑写作,未来的人们不仅很难欣赏到诸多作者各具特色的墨迹,更难以从字句的修改来了解作者思想的脉络以及行文风格的形成。
  当发出如此感慨时,我还没有想到,互联网这一更为便利、快捷的通信方式,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伊妹儿”——一种全新的鸿雁传书,继电话之后,在更大程度地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流习惯。
  上网的人们,仍在写信,仍在相互倾谈,但已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情緒波动的过程,风格各异的笔迹,被千篇一律的印刷体所取代;书写信封、张贴邮票的亲切,被键盘清脆的敲打声所取代;等待邮差敲门的焦急,拆开信封的激动,躺在床上一页一页翻阅的悠闲,被电脑显示器上的随时出现的字母和数字所取代——一切都是全新的形式,全新的体验。
  不必伤感,不必失落,新的交流方式*终也会形成一种新的书信文化,在这一点上,我很乐观。
  不过,正因为如此,传统的书信方式更值得我们重视,更值得我们尽可能地予以关注。这便是推出这套“大象人物书简文丛”的初衷。
  在这套书之前,我还主编了一套“大象人物日记文丛”,为它写序时,正是2003年4月下旬北京SARS肆虐的时候。今天,又为这套“大象人物书简文丛”写序,恐惧与危机似已过去。短短两个多月,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每个人都经历了难忘的日子。想必如同有不少人会把自己的感受写进日记一样,我相信也有不少人用传统的书信方式和新的“伊妹儿”方式,向亲朋故旧描述了各自的心理历程和现场目击。许多年后,它们如果有机会发表,部将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反映。
  书信与日记一样,是*具个人化的写作之一。原本意义上的书信——如同日记——不是为了发表(一些公开信除外)。写信人可以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地与一个既定对象倾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无巨细,均在信中于是,岁月流逝而去,留下来的私人通信,往往就成了个人生活、社会风情、历史变迁的真实记录。将这样的书信整理出来予以出版,就有可能使文化积累、历史记录多一些角度、多一些细节。同时,一些书信因作者的杰出才能和丰富修养,还有可能在文学创作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这套“大象人物书简文丛”率先推出的是几位作家的书信,它们是巴金的《佚简新编》、胡风的《致路翎书信全编》、路翎的《致胡风书信全编》、萧军的《家书》、孙犁的《芸斋书简续编》、黄裳的《来燕榭书札》。以后,作者队伍将逐步从文学界向其他方面扩展。
  应该特别说明一点,本套丛书以及日记丛书书名,均冠以“人物”而非“名人”,一字之差,其实预示着选题拓展的可能。重视名人,但不限于名人,不同领域的不同人物,他们的书信或者日记,只要有历史价值,都将列入其中。我向来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历史原始记录的整理出版,我们对一代又一代人物的认识,对文化发展脉络的认识,对历史细节的认识,才有可能更接近于客观真实。在这一点上,星星点点的搜寻、发掘、整理,虽不像振聋发聩的鸿篇巨论那样容易引起轰动,引起关注,但在解读历史、认识现实方面,同样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这也是我为何一直对史料情有独钟的缘故。
  很高兴得到大象出版社的全力支持,在推出“大象人物日记文丛”的同时,也推出这套书简丛书。
  是为序。
  二00三年七月六日于北京
  编后记
  常任侠先生一生中究竟写过多少书信,尚无确切统计数目。他曾说过:“我的习性,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从中可以体会到他的处事为人。但也并非绝对,特别是晚年的他,经常外出参加各类活动或住院治疗,因而不能及时给友朋复信,使他总感到一份内疚,这在他的书信中也能时常读到。
  常先生有保留写作文稿和来信的习惯,即便是复信,也时常留有底稿,分别抄录在日记、笔记册或复写纸上备查,这是他多年从事学术研究,搜集保存资料而养成的习惯。同样,也并非绝对,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和心境所致,也会有意无意地忽略或无力对书信底稿进行保存。
  这里收录的书信,是从多年搜集整理的常先生书信中遴选出来的,其主要来源有自留底稿、征集提供和公开发表三部分,共收入1934年11月至1995年10月致社会各界人物和部分团体的324封书信。除已发表的9封外,主要是据作者自存底稿和收信人提供整理的;换句话说,绝大多数书信是首次发表。其中有致政治活动家邓额超、胡乔木、章伯钧、楚图南、罗隆基、史良、廖承志、李一氓等;致文化教育界著名人物罗家伦、傅斯年、滕固、宗白华、胡小石等;致历史学家郭沫若、金毓黼、岸边成雄等;致文学艺术家田汉、洪深,丁玲、闻一多、徐悲鸿、傅抱石等;致文博专家王冶秋、夏鼐、商承祚、潘重规、陈梦家等;致新闻出版界舒新城、谢蔚明等人的书信,既有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界的风云人物,也有血脉相连的亲朋好友和素不相识的求学问道者,涵盖了社会多阶层人士。从通信的内容看,举凡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交流,图书出版,文物收藏.旧闻轶事.生活琐务等,均有涉及,基本贯穿了作者从事社会活动.学术研究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自然,所选书信的主要内容还是侧重围绕文化艺术领域展开的,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这一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
  本集书信分为个人和团体两部分,按照收信人和单位首字拼音的音序排列。为弥补读者在阅读中有时空交错之感,特在书后附录了编号(即写作日期)索引,以便对作者书写时间和人物关系有较为概况性的纵向了解。对于时间不能确定的书信,通常排在该年月的*末。在对书信内容的整理上,力求保持原貌,包括作者的观点、数字的写法、写作习惯的遣词用字(如“惟”字),仅在几处略有删节。对原文的标点符号作了重新标注;对错讹文字的纠正用“[]”标明:对难以辨识文字及删节人名用“口”标明;对删节内容用“……”标明;对同一图书或文章的不同表述沿其旧,不作统一;对人名、地名的翻译不同今译者,仅在首处加注说明。需要格外说明的是,书信中提及的“国外”因多指台湾、香港,在整理出版时有所删改。同时对书信写作日期考证、书信提供、收信者情况、发表书刊、内容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及事件诸项作了简要注释.外文部分,涉及多国语种及专业用语,限于学识,难免失校,尚乞方家指正.
  书信整理出版的价值在于:这种私下的通信,往往是性情所至,信手为之的直抒衷肠胸臆之作,诚为研究作者不同时期政治观点、学术思想、生活境遇、情趣变化等重要参考资料。但受收藏年代、战时迁播和各种政治运动的影响,极不容易保存。若非作者和收信者有意保存,收藏者化私为公,整理者严肃认真,出版者高瞻远嘱,很难使这些书信公之社会,流传后世.为此,谨向常夫人郭淑芬女士深致谢意,没有她的精心收藏及热情关注(除授权整理而外,又审阅了部分稿件),就很难有《常任侠书信集》的问世.同时也感谢为奉书提供书信的友人。更感谢李辉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使本书继“大象人物日记文丛”常先生日记选《春城纪事》之后得以出版;还要感谢大象出版社,在当前出版界面临新的抉择的关头,坚守出版学术图书的方针,并拓宽这一领域选题,使大量珍贵文献得以传承光大,嘉惠学林。
  沈宁
  2008年3月10日于中央戏剧学院

目录

*辑 个人部分
致岸边成雄(十封)
致蔡明堂(一封)
致常法宽(一封)
致常法廉(九封)
致常法秀(六封)
致常法因(一封)
致常景文(一封)
致常俊记(十封)
致常良伍(五封)
致常秀峰(三封)
致常应九(二封)
致陈梦家(三封)
致陈铭枢(一封)
致陈其英(一封)
致陈有异(一封)
致陈肇莘(一封)
致程千帆(二封)
致储安平(一封)
致楚图南(二封)
致邓初民(一封)
致邓颖超(二封)
致丁玲(一封)
致董竹君(二封)
致杜谷(二封)
致方培德(一封)
致方令孺(一封)
致费德林(一封)
致傅抱石(一封)
致傅斯年、李济(二封)
致戈宝权(一封)
致顾颉刚(一封)
致顾也文(一封)
致郭伯南、王泽庆(一封)
致郭沫若(七封)
致郭淑芬(十封)
致韩振华(一封)
致洪深(一封)
致侯北人(三封)
致胡家范(一封)
致胡乔木(一封)
致胡小石(五封)
致荒芜(四封)
致黄蒙田(一封)
致黄苗子,郁风(二封)
致江康世(一封)
二辑 团体部分
编后记
索引
展开全部

节选

法廉:
  我这次回故乡,看了许多新的事物,许多革命以后的新气象,使我像走人了从未走过的新地方,连生长我的东学村都不认识了,这实存如梦境一般。颍上的城市已不是过去的城市,街道改了样,郊区也大大改变,河道重新开过,新河、三*沟都筑起了*闸,我们的村子旁通了公路,长沟、小苇塘都不见了,若使我自己回去,我定然不敢进这个村子了。青年时的伙伴,都已不见。新铺的泥土,让我们的车子通过,而且从江镇远来的乡干部,在道旁迎候,实在使我兴奋感动。在这里会见了吴台子五姐,她比我还大几岁,依然健康,我仿佛看见了河南瑶伯大娘老年的面貌。
  因为车子不能久停,我只在你的住室巡视一下,仿佛记得这是我以前读书的书房,其他邻居也就不能一一访问了,其中有一邻居老妇,来同我招呼,在照片中曾经拍入,但我已经不记得她的名字,来信时可告诉我一下。可以送她一张照片。
  车子到新楼久香家,这里的地貌已经改观,房子也不是旧时的,我在这间新建的屋子里,会见了几个老弟兄,从景文的形貌,看见了蔚伯;从训庭的形貌,看见了六叔;家语我还记得他青年时的面貌,如今也成了老人。他们都拍入了照片,每人可分送一张。还拍了全体照,人名不能都知道,可一一分送,若果有人要,可来信,我再印了寄去。不过收到照片的人,都请他们分别给我来信,我就更觉亲热。
  至今我还未接到过家乡的来信,不知他们对我有何观感。只接到小琳的一封信,她对法秀有误解。我这次能回颍上,法秀功很大,从阜阳到颍上的交通是她联系的。在阜阳她也张罗了一切,从阜阳用小车送到徐州,坐火车返北京,又是她接洽的。你知道,我若无车就不能上路。时间那样紧迫,也是因为不便多占用公家车子的缘故。不能去看小妹和良伍,也是因为无车。在颍上能会见那样多的人,真出乎我的意料。若果每个人都亲谈半天,无此可能。法秀能体谅这情况,我是感谢她的,你同小琳也不要误解她。回去看一看家乡的面貌,同家族亲友见一见,非常不易,因为我年老腿肿,不能行走,去一次很不容易,至于留住吃饭,这是旧习,见面几分钟,普遍都看到,这就十分满意。这次法秀为我安排的恰到好处。也请你们体会,不要因为我回去的关系,使得因为不能满足心愿,心有不快这就不是我所希望的了。
  这次合肥、阜阳、颍上的领导同志,对我们四人,都招待得很隆重,我已分别致谢,并将分别寄去纪念照片。对这三处也都作了报告,以为答谢,不知他们对我的评论如何?
  小妹和良伍处,我因腿肿,不能远行,只能期之将来。吴台子二姐处,可为我送上照片一张,权当会见。至于祖坟一事,我这次回去只是为了探望故乡,探望亲友,所以只字未提,不过此案并未宣布终结,仍继续由司法机关负责侦查,现在下结论尚早。良伍复职退休,每月拿到百分之七十五的原薪,应当满意。惟您的生活未能解决,是否可以养兔发家,深所系念。久香处备办午餐,欲寄给他三十元,不知是否妥当。我在阜阳法秀家,同张家隐合照一像,在合肥与九天合照一像,小琳的母亲,也已见到,这都是不容易的事,愿亲族都好。
  叔
  1985.7.13

作者简介

常任侠小传
    常任侠(1904——1996),安徽省颍上县人。著名诗人、东方艺术史学家。1931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1935年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进修,研习东方艺术史。1938年在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任中英庚款董事会协助艺术考古研究员。1945年底赴印度任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教授。1949年3月归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民。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