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505861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09
  • 出版时间:2009-04-01
  • 条形码:9787305058615 ; 978-7-305-05861-5

本书特色

本书是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所著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的合集,是世界传记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之作。书中着力刻画了三位艺术巨匠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了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为人们谱写了一阕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英雄交响曲”。

内容简介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英雄传记”。《名人传》真实记录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三位伟大的艺术大师,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作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展现了艺术大师们伟大的心灵。

目录

贝多芬传·卷首语
贝多芬传·作者序
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引言
米开朗琪罗传·作者序
米开朗琪罗传·上篇 搏斗
 一 力量
 二 力的崩溃
 三 绝望
米开朗琪罗传·下篇 放弃
 一 爱
 二 信念
 三 孤独
米开朗琪罗传·尾声
 死
 这就是他神圣的痛苦生涯
托尔斯泰传
展开全部

节选

贝多芬传
他身材矮胖,脖子粗壮,一副运动员的骨架,红砖色的宽大脸庞,只是到了晚年,皮肤才变得萎黄和病态,尤其是冬天,远离田野、足不出户时,更是如此。他前额宽广且隆起,深黑色的头发异常浓密,乱蓬蓬地竖着,似乎从未梳理过,颇像“美杜莎的蛇发”。
他眼中燃烧着一种奇异的力量,使见到他的人无不为之震惊,但大多数人辨别不出其中细微的差别。因为这双眼睛闪烁着一种野性的光芒,衬上古铜色而略显悲壮的脸,看上去像是黑的,其实是蓝灰色。
一旦感情冲动或者生气,这双小且深陷的眼睛便突然睁大,眼珠在眼眶中滴溜溜地转动,如实地反映出其中全部思想。他忧郁的目光常常转向上空。
阔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真是狮子的相貌!嘴倒长得颇秀气,但下唇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刚劲有力,似乎可以磕碎核桃,右下巴有个深深的小窝,使整个面部显得古怪而不对称。据莫舍勒斯说,“他的微笑很美,谈话时神态亲切可爱。而笑起来却不讨人喜欢,粗鲁、难看,而且短促”,好像那种对快乐不甚习惯的笑。他脸上的表情总是落落寡合,仿佛患了“无法治愈的忧郁症”。
1825年,雷尔斯托普曾说,看到他温柔的眼睛里那种极度痛苦的神情,好不容易才忍住没让眼泪流下来。
一年以后,勃劳恩•封•勃劳恩塔尔在一家啤酒店遇见他,他坐在一个角落里,抽着一根长长的烟斗,闭着眼睛,那是他晚年时愈来愈常见的姿态。一位朋友和他说话。他凄然一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记录本,像聋子经常做的那样,尖着嗓子叫对方把想说的话写出来。
他面部表情常常变化,有时因抓住了突如其来的灵感,哪怕在大街上,那表情也会让行人吓一大跳;有时无意中撞见他坐在钢琴面前,“整个脸部肌肉膨起,血脉奋张,狠巴巴的眼睛变得加倍可怕,嘴唇抖动着,像把鬼神召来却又请不走的魔法师。”十足一个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尤里乌斯•贝内狄克特说:是“李尔王”。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科隆附近,波恩的一所破房子简陋的小阁楼上。他原籍弗朗德勒,父亲是个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佣,一个厨师的女儿,*初嫁给一个官宦之家的侍从,丈夫死后跟了贝多芬的父亲。
贝多芬的童年充满艰辛,缺少家庭温暖,不像莫扎特有家人的呵护。
从一开始,生活于他就是一场悲壮的战斗。他父亲想开发他的音乐天赋,好把他当神童来炫耀。
儿子刚四岁,父亲就一连几个小时把他钉在羽管键琴面前,或者把他关在房间里,逼着他练小提琴,繁重的作业把他累得死去活来,差一点让他恨死了音乐这门艺术,以致必得使用暴力才能强迫他学下去。
贝多芬从少年时代便需为生计发愁,不得不过早地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
十一岁那年,他加入剧院的乐队,十三岁当上管风琴乐手,1787年,他失去了他所热爱的母亲。“她对我那么慈祥,那么值得我爱,她是我*知心的朋友!啊!当我能够喊出母亲这个温馨的名字,而她又听得见的时候,有谁能比我更幸福呢?”她是患肺病死的,贝多芬以为自己也染上了这种病,常常感到不舒服。除此以外他还患有比病更折磨人的忧郁症。十七岁时,他已经是一家之长,担负起两个弟弟的教育之责。酗酒的父亲无法撑持门户,他只好羞惭地请求剧院让他的父亲退休。人家担心做父亲的拿了钱去挥霍,便将退休金交给儿子。这些伤心事在他内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幸他在波恩的一个家庭里找到了感情上的依傍。
他一直非常珍惜勃罗宁一家的情谊。他们可爱的女儿埃莱奥诺尔比贝多芬小两岁。贝多芬教她音乐和诗歌。她成了他儿时的友伴,两人之间也许产生过感情。后来埃莱奥诺尔嫁给了韦格勒医生。他也成了贝多芬*要好的朋友。他们之间终生维持着恬静的君子之交,这一点,从韦格勒和埃莱奥诺尔与他来往的书信中可以看得出来。信写得很恳切。韦格勒夫妇称他为忠诚的老友,他则称对方为亲爱的好韦格勒。更令人感动的是,后来三人年纪老了,但心灵的青春依旧,热忱不减当年。
尽管童年时代悲惨凄凉,但贝多芬忆起这段时日和儿时住过的地方,凄凉中依然透着一丝温馨。
后来他虽不得不离开波恩,在维也纳这个花花世界及其贫困的郊区度过了几乎整整一生,内心却从未忘怀莱茵河流域的故乡,还有那条汹涌澎湃的大河。他称这条河为我们的父亲河。
的确,莱茵河生机勃勃,几乎富有人性,仿佛一个巨大的生灵,具有无穷的思想和力量。
莱茵河流域中,没有任何一段比流经风光旖旎的波恩这一段更壮丽、更温馨,也更美妙的了。强劲的河水,冲刷和抚爱着浓荫覆盖、鲜花盛开的岸边坡地。
在这里,贝多芬度过了他生命中的头二十年;在这里,形成了他少年时代心中的梦想。
那仿佛懒懒地浮在水面的草地、笼罩在薄雾中的白杨、矮矮的灌木,还有垂柳和各种果树,都把根须浸泡在这静默而湍急的水流里。星星点点的村落、教堂,乃至墓地,以好奇的目光慢悠悠地俯瞰河岸。
远处,蓝色的七峰在天空中勾勒出参差不齐的侧影,颓圮的古堡耸立其上,形状瘦削且怪异。他永远心系故乡,直到生命的*后时刻,他还梦想重返故园而未能如愿。“我的家园,那块我初见光明的故土,在我眼前始终是那么美,那么清晰,就像我离开时那样。”
革命爆发了,开始席卷全欧,也占据了贝多芬的心。波恩大学是新思想的熔炉。贝多芬于1789年5月14日注册入学,听那位有名的奥洛格•施奈德的德国文学课。此人后来当上了下莱茵省的检察官。
当人们在波恩听到攻占巴士底监狱的消息时,施奈德在讲台上朗诵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使学生们群情激昂。
第二年,他出版了一部革命诗歌集。订购者名单中有“贝多芬和勃罗宁”的名字。
1792年,战火蔓延到波恩,贝多芬离开家乡,去音乐之都维也纳定居。
路上,他遇到了开赴前线与法国作战的黑森州部队,此事无疑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
1796-1797年间,他将弗里德堡的战斗诗篇谱成了音乐,即《出征歌》和一首爱国主义大合唱:《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可是,尽管他讴歌了法国革命的敌人,革命仍征服了世界和他的心。
从1798年起,虽然奥地利和法国关系紧张,贝多芬却与法国人及其使馆,还有刚来到维也纳的贝纳多特将军有亲密的交往。言谈间贝多芬常流露出倾向共和的情绪。这种倾向在他以后的生活中变得益发强烈。
  这个时期施泰因豪森为他画的肖像,相当精确地反映出他当时的风采。
  较之后来的几幅,恰如盖兰画的波拿巴之于后来的那些拿破仑肖像。拿破仑在那张画上,面部表情严峻,激情似火,野心勃勃。贝多芬在这张画上显得比真人年轻、瘦削、挺拔,上衣的高领使脖颈显得有些僵直,目光似乎睥睨一切而又有点紧张。
他深知自己的价值,非常相信自己的力量。
1796年,他在记事本上这样写道:
拿出勇气来!尽管身体不佳,但我的才华必将获胜!……二十五岁!现在已经到了!我二十五岁,到时候了……今年我非大显身手不可。
德•伯恩哈德夫人和格林克都说,他目空一切,举止放肆,让人讨厌,说话时外省口音很重。
只有他的至交好友才知道在这生硬倨傲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十分善良的心。
他将自己获得的成功写信告诉韦格勒时,脑子里出现的**个念头是:
比如我看见某个朋友经济困难而我又没钱帮助他的时候,我只需伏案工作,用不了多久,便能帮他摆脱困境……你瞧,这多好。稍后,他还说:我的艺术应该造福于穷人。
此时,病痛已在叩门,且一旦上身便不再离开。1796—1800年期间,耳聋症开始肆虐,耳鸣不分昼夜地折磨他,内脏也疼痛不已。听觉逐渐衰退。
一连好几年,他都不告诉任何人,即使对至爱亲朋也讳莫如深。他避免与人交往,怕自己的毛病被人发现,将这种可怕的秘密深藏胸臆。
可是到了1801年,他再也忍不住了,在绝望之中,他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两个朋友——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
我亲爱的、善良的挚友阿曼达……我多希望你能常在我的身旁啊!你的贝多芬痛苦极了。要知道,我身心*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力已经大大下降,就在咱们在一起的那个时候,我已感觉到此病的先兆,但我没有说出来,打那以后,更是每况愈下……我能好起来吗?我当然盼着这一天,但希望很渺茫,因为这种病是没法治的。我必须过着痛苦的生活,避开我所热爱和珍惜的一切,在这如此悲惨而又自私的世界上!……我只能遁世隐居,听天由命。我何尝不想摆脱病痛,但这可能吗?……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