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81135215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1
- 出版时间:2009-05-01
- 条形码:9787811352153 ; 978-7-81135-215-3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华文报族群、文化与国家认同的历史背景;华文报社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华文报文化传承与认同;华文报的族群认同等。
目录
前言
**章 华文报族群、文化与国家认同的历史背景
**节 新马华文报起源至日军侵占前
第二节 日军侵占新马期间
第三节 日军投降至新马脱离殖民统治
第四节 新马脱离殖民统治后
第五节 新马华文报前景比较研究
第二章 华文报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
**节 新加坡华文报的社会角色与地位
第二节 马来西亚华文报的社会角色与地位
第三节 新马华文报社会角色与地位比较研究
第三章 华文报文化传承与认同
**节 新加坡华文报文化传承与认同
第二节 马来西亚华文报文化传承与认同
第三节 新马华文报文化传承与认同比较研究
第四章 华文报的族群认同
**节 新加坡华文报族群认同
第二节 马来西亚华文报族群认同
第三节 新马华文报族群认同比较研究
第五章 华文报的国家认同
**节 新加坡华文报国家认同
第二节 马来西亚华文报国家认同
第三节 新马华文报国家认同比较研究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新马华文报的族群与国家认同
**节 全球化对华文报族群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第二节 作为少数族群传媒的华文报的族群与国家认同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新马华文报的族群与国家认同的走向
参考文献
节选
**章 华文报族群、文化与国家认同的历史背景
精致隽永的文字,油墨香味的报纸,既呈现出新马华文报纸久远的历史,也使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海外华人不断开拓的历史,带给我们对先贤的认识。历史是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里,我们可以不断回望久远的历史,解读历史中的文化与思想,使我们对历史有更多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当时的华人社会,客观评价华人对历史的贡献。
作为反映新马华人历史的重要文献史料和传承华族文化的重要桥梁,华文报纸从诞生伊始就被赋予了与当地主流报纸不同的社会角色与文化功能,甚至是抗争种族政治的重要喉舌。客观地说,华文报纸有非常浓郁的族群文化色彩,为族群利益奋斗不已,这与其所处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新马种族关系敏感、复杂,两国华人又处于截然不同的政治环境中,即使新加坡是华人主导社会,但也面临着失去华族文化的严峻挑战。这些政治现实使以传承华族文化为己任的华文报纸在传播华族文化过程中充满了许多变数。它们的族群、文化和国家认同的角色也在这些非常复杂的种族关系和政治背景中不断得到展现,甚至被强化。
从新马被英国殖民统治开始,华文报纸就作为传承华族文化和推动华文教育的重要力量,为维护华族利益作出了杰出贡献。它们与当地其他不同语文报纸一起为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建设新马发挥着重要作用。华文报纸的历史征程,详尽而又准确地反映了新马华人的奋斗历史。在现阶段,由于复杂的种族关系,以及新马两国纠缠不清的关系,它们在族群、文化和国家认同方面既呈现出共性,也展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些相同点与差异都能在华文报纸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反映出来。
**节 新马华文报起源至日军侵占前
新马华文报刊是海外华文报刊的先驱,为中国海外华文新闻史奠下了重要的基石。现华文报纸是在华文刊物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西方报纸的编排,逐渐发展起来的。自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出版后,不断有华文刊物出现,在日军侵入新马前,新马地区的华文报纸的发展就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一、报纸起源
新马华文报纸历史悠久,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开始算起,迄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华文报纸不断生根发芽,逐渐枝繁叶茂,茁壮成长。从1815年到1837年的22年间,马六甲、巴达维亚及新加坡三地,先后出现了四份宗教性的华文杂志,即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天下新闻》,巴达维亚的《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以及新加坡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英国布道会教士马礼逊1814年初派遣中国人米怜到马来群岛一带进行考察,以便寻找建立后勤的基本地点,同时也乘此机会散发马礼逊编印的基督教宣传文字。”
1815年初,马礼逊再次派米怜到马六甲,设立印度以东布道会(Ultra—GangesMissions),正式展开新教在马来半岛的宣教活动。《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也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为了满足宣传宗教的需要而创刊问世的。它是马来亚的**份华文刊物,也为《天下新闻》、《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先后在南洋一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815年8月5日,**份华文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创刊者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和米怜(Wiham Milne),除了数期为马礼逊和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梁发三人合编外,其余都出自米怜之手。米怜编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希望通过这份杂志来辅助宣教工作的进行。所以,基督教教义的阐述和介绍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目标。鉴于中国科学的落后及民智的闭塞,米怜也将科学知识(如天文地理等)列为《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部分内容。至于一般性新闻,很少涉及。所以,米怜在他的回忆录中,对《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刊目的,有这样一句话:“本报宗旨,首在灌输智识,阐扬宗教,砥砺道德。”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虽然是以木刻版线装书的形式出版并免费散发,且内容大多阐述基督教教义,但也刊登一些新闻及港口货物商情,后期甚至有少量时政评论文章,这初步具备了现代报纸的特质。此外,《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虽然是在马来亚创刊,但是由于它是一份华文报刊,且主要销售对象是中国移民,因此受到中国传播史学家的特别重视,被誉为“中国近代杂志的**代”,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山鼻祖”等。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于1822年2月、3月间,出版*后一期之后,因米怜去世,无人为继而停刊。麦都思(WMter—henry Medhurst)决定在巴达维亚创办《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继续米怜的工作。《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由麦都思编印,发行于巴达维亚,创刊于道光三年六月(1823年7月),停刊于道光六年(1826年),前后共出四卷,每期印1 000份,3年共印83 000份。所载内容,亦以宗教为主,辅以历史等。封面编者名字‘尚德者’,即麦都思的笔名。”
《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停刊后,由两名西方商人出资与印度东布道会教士联合发刊,由纪德(Samual Kidd)主编的《天下新闻》于1828年在马六甲创刊。其内容包括中国及外国新闻,有关科学、历史及宗教等报道。《天下新闻》采用活版排印,同时采用白报纸印刷,这些在当时都是首创。但可惜的是,《天下新闻》只出版了一年就停刊了。
“1829年,马六甲的布道会来了一位普鲁士籍的教士郭实猎(Kar1 Ffiedfieh August Gutz1aff)。郭氏主持会务。郭氏的出现,与新加坡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刊行有密切关系。1833年8月1日,即道光十三年,郭实猎以个人名义在广州主编并发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成为中国境内出版的**份现代华文报刊。该刊于1835年8月停刊。1837年2月在新加坡复刊,成为新加坡**份华文杂志。《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新加坡出版20期后,于1838年10月,因中英关系恶化(鸦片战争前一年)而告停刊。”
这份报纸在新加坡出版的时间虽然并不算长,却打破了新加坡华文报刊沉寂的空气。因为它是在新加坡出版的**份华文报刊,比《叻报》的创刊要早四十余年,所以在新加坡的华文报刊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这四份华文报刊,虽属宗教性质,但在该出版地的大众传播史上,都具有开山拓荒的意义。如1815年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马来西亚的**份华文杂志,1823年创刊的《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是印尼的**份华文报刊,而1837年在新加坡复刊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则是新加坡的**份华文报刊。”
据新加坡学者王慷鼎的考证,《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之后,1858年,由纳森•威廉•史密斯(Thsmpson Won Smith)在新加坡创设《日昇报》。原报已无法见到,但从有关资料可以推测出史密斯是此报的出版人及创办人。该报是一份周刊,逢星期一出版。
《日昇报》之后,《叻报》于1881年12月10日在新加坡创刊。该报是一份真正具有新闻性的日报,人称“南洋**报”。它一直出版到1932年,维持了51年,因此在华文报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报纸经营管理方面的许多创见,至今仍可为我们提供许多借鉴。
《叻报》之后,又有许多报纸创刊,如《星报》、《天南新报》、《日新报》、《图南日报》、《总汇日报》、《星洲晨报》、《中兴日报》、《国民日报》等(见表1—1)。191 1年辛亥革命成功以后,保皇派与革命派之间的论战遂告平息,蓬勃一时的政论报纸因此日渐式微。
19世纪20年代以后,新加坡出现的华文报纸有《南洋商报》 (1923年9月6日)、《星报》(1927年6月25日)、《星洲日报》(1929年1月29日)、《民国日报》(1930年)、《星中日报》(1935年9月11日)等。这时的南洋华文报纸再次重整办报目的与理念,逐步朝商业化与企业化的方向发展。当中以陈嘉庚于1923年创办的《南洋商报》与胡文虎于1929年创办的《星洲日报》*为典型。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来亚停刊后,华文报刊在马来亚一度销声匿迹。直至1890年邱义论创办了《华洋新报》,才结束了马来亚华文报刊的停滞期,并开始了马来亚的华文报纸的历史。之后陆续出现的报纸有邱讚佳创办的《屿报》、林花簪创办的《槟城新报》、吴世荣等创办的《光华日报》等(见表1—2)。
1815—1936年,马来亚的华文报纸共有1o种,其中影响较大的《益群报》于1919年在吉隆坡创刊,1936年停刊,后改组易名为《新益群报》,但第二年再次停刊。1939年1月1日,胡文虎为了把办报事业扩张到马来亚,在槟榔屿创办了《星槟日报》,使其成为北马区*重要的华文报纸。该报一个月后推出《星槟晚报》,发行地区远至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等地。该报创刊不久因日军南侵,于1941年12月停刊,战后复刊,但在1986年9月29日再次停刊。后来其员工自行组织,另创报纸,起名为《光明日报》。该报执照由民行党主席林敬益出面向当时任首相的马哈蒂尔申请,才得到特殊批准。创刊初期,由于资金极度匮乏,经营管理不佳,直至1988年销量才有所好转,达44 000多份。1990年9月,该报被金马扬集团(Kemayan)收购。其办报宗旨仍然沿袭前报的宗旨:作为一份民营报纸,立场鲜明,不偏不倚,绝不偏向任何政党,以全体读者及大众的利益为依归。1992年,因金马扬集团改组,《光明日报》同年7月被迫停刊。《星洲日报》社长张晓卿收购该报,使其隶属于星洲媒体集团。1940年,《建国日报》于怡保创刊,日军统治时停刊,战后复刊,1986年停刊。
……
作者简介
彭伟步,广东人,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海外华文传媒与华人、少数族群传媒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70篇,出版四部专著,主持多项国家、省社科基金、国务院侨办和国际研究项目。1997年获香港商报奖,1998年获暨南大学教学一等奖,1998年获广东省教学二等奖,2004年获北京大学韩国学奖学金,2005年获南方都市报奖学金,2006年获香港南华早报奖学金,2007年获新加坡李光前学者奖学金,2008年获日本创价大学研究基金。2006、2008年两次受马来西亚星洲媒体集团邀请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进行田野调查。2007年受新加坡国家图书管理局邀请赴狮城做访问学者,同年三月自费赴柬埔寨调查。多次受邀在香港、澳门、台湾发表学术报告与演讲。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1.3¥45.0 -
偏见
¥16.8¥56.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2.7¥39.8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0.2¥32.0 -
汉字王国
¥11.5¥46.0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11.9¥39.8 -
女性生存战争
¥31.0¥66.0 -
万物皆无序
¥14.3¥42.0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9.0¥36.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24.8¥45.0 -
健康鸿沟:来自不平等世界的挑战
¥26.7¥55.0 -
自卑与超越
¥12.7¥39.8 -
乡土中国
¥21.3¥26.0 -
理解人性
¥11.9¥39.8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7.3¥36.8 -
字海探源
¥25.0¥78.0 -
人际交往心理学
¥9.5¥38.0 -
后现代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精装)
¥19.8¥66.0 -
说文解字-影印本
¥12.2¥38.0 -
六说文学教育
¥11.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