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装置应用

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装置应用

1星价 ¥21.5 (5.5折)
2星价¥21.5 定价¥3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836747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2
  • 出版时间:2010-02-01
  • 条形码:9787508367477 ; 978-7-5083-6747-7

本书特色

《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装置及应用》:节电技术应用实战丛书

内容简介

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必须大力推进节能和科学用能。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在科学用能和能的梯级利用原理指导下,可以实现能源的更高效利用,完全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是解决我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技术途径,是构建新一代能源系统的关键技术。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编著人员多年从事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同时也尽可能介绍*新的相关信息。**章介绍了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的概念、应用领域、产生背景及政策等问题。第二章介绍了负荷指标、负荷动态以及系统负荷变化与系统性能的关系。第三章是本书的核心,即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集成技术。在介绍联产系统的多种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设计工况和全工况条件下的联产系统集成原则,同时给出了系统性能评价指标,构思了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互补的冷热电联产系统。第四章则介绍联产系统的核心技术,即动力技术,对燃气轮机、内燃机以及燃料电池技术进行了系统介绍。第五章和第六章从实现冷热电联产和解决动力装置中低温余热利用的角度,介绍了当前*为先进可行的技术方法,包括吸收式制冷、吸收式热泵、吸收式除湿和蓄冷技术等。第七章则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若干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工程实例。
本书不仅希望有益于读者对分布式冷热电联产技术的了解,更希望有益于同行对类似工程项目工作进行比较与参考。希望本书能对相关领域的技术管理、设计和科研人员有所启发。

目录

前言
**章 概述
**节 科学用能与能的梯级利用
一、科学用能
二、能的梯级利用原理与技术
第二节 冷热电联产系统与分布式能源系统
第三节 国外冷热电联产系统发展与应用
第四节 我国冷热电联产系统发展概况
一、我国冷热电联产系统应用进展
二、我国冷热电联产系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第二章 用户冷热电负荷
**节 计算负荷的指标法与静态负荷
一、电力负荷的指标法
二、热负荷的指标法
三、冷负荷的指标法
四、负荷计算指标法的缺陷
第二节 冷热电联产系统动态负荷与计算方法
一、动态电负荷计算方法
二、动态热负荷计算方法
三、动态冷负荷计算方法
第三节 负荷动态变化与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关系
一、冷热电联产系统负荷动态特征
二、动态负荷变化与冷热电联产系统耦合
第三章 冷热电联产系统集成
**节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分类与典型流程
一、系统分类
二、典型流程
第二节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集成原则
一、化学能和物理能的综合梯级利用
二、热的梯级利用
三、正循环和逆循环的耦合
四、多种动力系统的耦合
五、系统深度集成
六、多能源互补系统
七、系统配置与调控优化的全工况系统集成
八、主动蓄能的全工况系统集成
第三节 冷热电联产系统性能
一、热力学性能
二、系统节能特性评价
三、变工况性能
四、环保性能指标
五、安全可靠性
六、经济性
第四节 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互补的冷热电联产系统
一、系统特色
二、系统概述
三、系统技术经济分析
第四章 动力系统及主要部件
**节 概述
第二节 燃气轮机
一、概述
二、压气机
三、燃烧室
四、燃气透平
五、燃气轮机热力循环原理
六、燃气轮机全工况特性
七、微型燃气轮机
八、燃气轮机与冷热电联产
第三节 内燃机
一、概述
二、内燃机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三、内燃机的性能指标
四、内燃机的工况与特性
五、燃料
六、内燃机与冷热电联产
第四节 燃料电池
一、概述
二、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
三、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
四、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
五、燃料电池与冷热电联产系统
第五章 制冷与热泵
**节 概述
一、制冷机与热泵的分类
二、工作方式
三、性能系数
四、升温幅度
第二节 机械压缩式制冷
一、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原理
二、制冷工质
三、活塞式、螺杆式和离心式的冷水机组
四、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变工况特性
第三节 吸收式制冷
一、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原理
二、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分类
三、演化锂吸收式机组的变工况特性
四、氨吸收式制冷机
五、其他热制冷方式
第四节 热泵
第六章 蓄热蓄冷与除湿
**节 蓄热技术与蓄热材料概述
一、显热式蓄热
二、相变蓄热
三、热化学过程蓄热
第二节 水蓄冷空调系统
一、概述
二、自然分层水蓄冷系统
三、水蓄冷槽蓄冷量和体积的确定
第三节 冰蓄冷空调系统
一、概述
二、完全冻结式冰蓄冷空调系统
三、密封件式冰蓄冷空调系统
第四节 共晶盐蓄冷空调系统
一、共晶盐蓄冷系统布置形式
二、共晶盐蓄冷系统流程
三、共晶盐蓄冷系统的蓄冷和释冷特性
第五节 低温送风系统
一、概述
二、低温送风系统的构成形式
三、冰蓄冷应用
第六节 除湿
一、概述
二、除湿基础
三、冷却除湿
四、液体吸收式除湿
五、固体吸附除湿与转轮除湿
第七章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应用案例
**节 成都美好花园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
一、项目背景
二、系统概况
三、系统的运行和经济性
四、简评
第二节 东莞信泰光学工业园区能源中心
一、项目背景
二、园区能源需求与系统集成的总体思路
三、能源中心冷热电联产系统
四、简评
第三节 奥斯汀区域能源项目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流程
三、主要部件性能参数
四、项目实施与运行情况
五、简评
第四节 beloit memorial医院联产系统
一、项目背景
二、系统概况
三、系统的运行和经济性
四、其他方面的考虑
五、简评
第五节 new belgium酿酒厂联产系统
一、项目背景
二、系统概况
三、系统的运行和经济性
四、经验和教训
五、简评
第六节 伊利诺斯大学联产系统
一、项目背景
二、东校区联产系统
三、西校区联产系统
四、简评
第七节 达科他天然气液化储备中心联产系统
一、项目背景
二、系统概况
三、其他
四、简评
第八节 巴赛罗纳文化论坛项目
一、项目背景
二、系统概况
三、项目实施与运行
四、简评
第九节 马德里机场冷热电联产系统
一、项目背景
二、系统概况
三、系统的运行
四、简评
第十节 ntt武藏野研究开发中心本馆的冷热电联产系统
一、项目背景
二、系统特征
三、运行实效
四、简评
第十一节 惠比寿地区区域冷热电联产系统
一、项目背景
二、系统概况
三、运行实效
四、简评
附录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装置及应用》内容简介: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必须大力推进节能和科学用能。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在科学用能和能的梯级利用原理指导下,可以实现能源的更高效利用,完全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是解决我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技术途径,是构建新一代能源系统的关键技术。《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装置及应用》的核心内容是编著人员多年从事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同时也尽可能介绍*新的相关信息。**章介绍了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的概念、应用领域、产生背景及政策等问题。第二章介绍了负荷指标、负荷动态以及系统负荷变化与系统性能的关系。第三章是《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装置及应用》的核心,即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集成技术。在介绍联产系统的多种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设计工况和全工况条件下的联产系统集成原则,同时给出了系统性能评价指标,构思了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互补的冷热电联产系统。第四章则介绍联产系统的核心技术,即动力技术,对燃气轮机、内燃机以及燃料电池技术进行了系统介绍。第五章和第六章从实现冷热电联产和解决动力装置中低温余热利用的角度,介绍了当前*为先进可行的技术方法,包括吸收式制冷、吸收式热泵、吸收式除湿和蓄冷技术等。第七章则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若干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工程实例。《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装置及应用》不仅希望有益于读者对分布式冷热电联产技术的了解,更希望有益于同行对类似工程项目工作进行比较与参考。希望《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装置及应用》能对相关领域的技术管理、设计和科研人员有所启发。

相关资料

插图:科学用能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既强化包括能量和物质转化规律、能量转换技术和新型能源系统等在内的能源科学基础研究,又从系统科学角度,对用能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进行分析、研究,综合得出结论,进而采用高新技术实现能源与资源的科学利用,通过梯级利用原理实现能源的科学配置。建立“能源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服务公司”、“综合资源规划”以及环境排放和资源利用的各种交易机制等多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管理运营机制,实现能源的科学管理。*终有效突破中国发展中的能源与环境瓶颈,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科学用能应作为我国能源战略的核心。在已经拟定的《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4-2020)》中,提出了“节能优先,效率为本”的方针。可以说,“节能优先,效率为本”是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①需要继续保持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②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用能”,这是保证能源持续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污染排放的关键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国政府计划,在2005年的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持经济增长翻两番的目标。另外,一次能源需求争取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左右(2010年在21亿吨标准煤左右),初步形成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为今后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能源政策重点将由注重供应保障能力,转向提高供应能力与提高能源效率联动,并把节能放在优先地位。将节约资源作为新时期的基本国策,构建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的生活方式。尽快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被认为是中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2004年国务院通过的《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草案)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要求实行全面、严格地节约能源制度和措施,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06年3月中国政府公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经济发展和能源环保两个方面的重要目标:①“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这个目标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基础上的;②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