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真之路: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小说研究

包邮本真之路: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小说研究

1星价 ¥16.2 (6.0折)
2星价¥16.2 定价¥27.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144814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13
  • 出版时间:2010-04-01
  • 条形码:9787561448144 ; 978-7-5614-4814-4

本书特色

该论文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显示出论文作者有比较扎实的文学理论基本功,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潜力,颇有学术参考价值。 ——郭继德 论文能够紧密结合文本本身进行总结分析,文字平实,说理充分,表现出很好的学风。论文的结构合理。写作规范,是一篇较为优秀的论文。 ——聂珍钊 论文作者选择以存在主义的本真思想为研究角度,表现出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更表现出独特的专业眼光。 ——史志康 论文通过对“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作品的研究.透视“垮掉的一代”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论述清楚,写作规范,是一篇成功之作。 ——王逢振 从总体上看,论文观点明确,结构合理,条例清晰。层次分明,文笔流畅,注意将文本分析与理论阐述相结合,拓展了对“垮掉的一代”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王守仁

内容简介

  如果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叛逆者的历史。亚当和夏娃是叛逆者;苏格拉底、耶稣、恺撒、莎士比亚、马丁·路德、哥白尼、美国超验主义者,以及中华和其他文明中无数开创历史的人们,在本质上都是叛逆者。但一个真正创造历史的叛逆者绝非仅仅是反叛,更不是为反叛而反叛,他们是探索者和创造者,他们的叛逆本身就是开拓。他们在探索新的道路,创造新的生活。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哲学、宗教、政治、思维方式和文学创作上的革命,而且也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行为举止乃至生活方式上的深刻变革。  20世纪40年代后期出现在美国的垮掉一代在本质上也是叛逆的一代。在麦卡锡主义*猖獗的年代里,在冷战狂热和清教传统共同创造的高压之下,垮掉一代毫不畏惧的身影开始出现在美国城乡,以其特有的方式挑战、冲击和解构着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垮掉派运动是美国自南北战争以来所经历的*深刻的历史性变革的先驱和重要组成。然而,垮掉一代虽然具有反叛的性格,甚至还采取了极端的行为和令许多人难以接受的生活方式,但他们不是一味反对任何价值观念。同历史上所有具有创建性的叛逆者一样,垮掉一代的诗人和作家们不仅继承了叛逆的传统,而且继承了东西方文明中一些*优秀的遗产。正因为如此,垮掉一代所进行的艰苦探索才那样具有特别的意义。

目录

序言
绪论
**章 “垮掉的一代”与“垮掉
**节 “垮掉的一代”的形成
一、社会文化语境
二、标志性事件
第二节 “垮掉派”与“垮掉的一代”
一、“垮掉派”的核心成员
二、“垮掉派”的外围成员
三、“垮掉人物
四、嬉普斯特
第三节 “垮掉”的含义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凯鲁亚克与“在路上”小说
**节 生平与作品
一、生平
二、作品概述
第二节 “在路上”小说
一、结构与梗概
二、反叛与追求
三、接受与误读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在路上”的人物
**节 迪恩
一、疯狂的圣徒
二、狄奥尼索斯的化身
第二节 萨尔
一、“上路”的原因
二、“路”的象征
三、萨尔的痛苦
第三节 贾菲
一、禅宗的影响
二、简朴与自然
三、理想与行动
第四节 边缘人
一、“白种黑人”
二、西部人和西部
三、墨西哥人和墨西哥
四、反抗压抑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爵士乐
**节 博普爵士乐
第二节 《在路上》的爵士乐氛围
第三节 语言的爵士乐风格
第四节 主题的爵士乐精神
一、追求真实
二、追求永恒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性与毒品
**节 赤裸与身体
一、身体与精神之旅
二、尼采式的英雄
第二节 性
一、迪恩的性观念
二、萨尔和雷的性观念
第三节 女人与家庭
一、迪恩对女性和家庭的态度
二、萨尔对女性和家庭的态度
第四节 毒品
一、“垮掉的一代”与毒品
二、吸毒的原因和目的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宗教
**节 凯鲁亚克的佛教情结
一、凯鲁亚克宗教思想的主要来源
二、凯鲁亚克与佛教的渊源
第二节 《达摩流浪者》中的佛教思想
一、雷:“人生如梦”与“一切都是好端端的
二、贾菲:“就像参禅一样,不要思考”
第三节 “景象
一、“景象”与“布莱克体验”
二、“景象”与“它”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自发式写作
**节 自发式写作的历程
一、卡萨迪和巴勒斯的影响
二、“速写”“自发性博普韵律”与“自发性散文”
第二节 “自发性散文”
一、即兴性
二、呼吸的节奏
三、原初体验的传递
第三节 《在路上》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形式
二、场景描写
三、人物描写
四、事件描写
五、情感宣泄
第四节 小结
结语“在路上”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一凯鲁亚克生平大事记
附录二凯鲁亚克著作及其出版信息
附录三“垮掉的一代”主要人物姓名中英文对照表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万念俱灰”在原文中是“everything is dead”,意思是一切都“死了”,生活完全枯竭、停滞、失去活力、意义和希望。不难看出,这种绝望正是存在主义式的绝望:那种面对人生的虚无与无意义时所感到的*深层次的焦虑。而也正是在这种时候,何去何从的生存问题即刻呈现于眼前,迫使个人直面自身,直面生存选择。这时候迪恩的出现,只是一个非常偶然的因素,并不构成“上路”的必然条件。迪恩闯入“我”的生活,之所以构成了“我”上路的契机,是因为“同迪恩相识前,我常梦想到西部去游历,不止一次地在脑中盘算这桩事”。也就是说,萨尔实际上早就有了改变自己生活的渴望,只是一直没有把它现实化;只有当他陷人绝望的处境之时,他才*终下定决心,做出毅然决然的选择。毕竟,“上路”,对萨尔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人生体验,他不能确定这个新的人生旅途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可以说,这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一种孤注一掷的铤而走险。它体现了人不甘沉沦的自我超越的本质。就这样,萨尔在焦虑与绝望中,走上了寻找、发现、追求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道路。  萨尔走上“在路上”之旅,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首先,它必定源于对本真生活的渴望。正如凯鲁亚克的**部小说《小镇与城市》的主人公彼得所说:“谁只想活着?我要生活。”这种渴望,就是对自己的本真生存的渴望。存在主义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超越性,不甘沉沦是人的天赋可能性。萨尔的生活完全没有了根基,失去了所有的依靠,这就是尼采描述的“上帝死了”之后人所陷入的处境。而本真的追求也正是从对失落与空虚的认识开始的。

作者简介

  陈杰,1965年生于四川成都,198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伊利诺斯州奥古斯塔纳学院、菲律宾阿塔内尔大学,南京大学访问选修:现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