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夭折的记忆
读者评分
4.9分

夭折的记忆

作为一位文学艺术评论家,作者打捞出自己八九十年代生活的琐碎片段,化为极具画面感现场感的场景,供读者欣赏品味。

1星价 ¥23.8 (7.0折)
2星价¥23.8 定价¥34.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09339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27
  • 出版时间:2012-08-01
  • 条形码:9787100093392 ; 978-7-100-09339-2

本书特色

微博体记录回忆,微记忆反映历史。二十一世纪是回忆录的时代。时间过得太快,社会变化太快,一切都转瞬即逝。然而一个时代的变迁,一段社会的存在,一代人们的情思,一个过往历史的脉搏……所有过去的一切,都会留下一些痕迹。 《夭折的记忆》作者吴亮,通过他强大的记忆体系,具体而微地向我们重现了逝去的八十九十年代的生活的琐碎片段,这些极具画面感现场感的场景,寄寓在作者的记忆中,凝聚了那个时代的独特的风格面貌,平凡而珍贵。

内容简介

《夭折的记忆》由《八十年代琐记》和《九十年代小纪事》两部分组成。《九十年代小事记》作者记叙九十年代文艺界的人和事,通过这些事件人物的回忆记叙,体味咂摸那个逝去时代的温度和脉搏。

目录

推荐语
八十年代琐记
九十年代小纪事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什么是时间?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泄露的只不过是回答者的身份和价值倾向,而不会是时间的唯一本质。物理时间连续、绵延、匀速、不可切割、单向、不可逆、一次性,诸如此类。但心理时间完全不同了,它不连续、有快慢、可停顿、可逆、双向、重复、重叠,诸如此类。简单说吧,功利主义者强调物理时间,所谓“少状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啊,“时间就是金钱”啊,狭隘地把时间换算成各种收益与回报;审美主义者强调心理时间,他们热衷于内心感受、回忆、幻想、无谓损耗、虚拟世界。我坚决站在审美主义者这一边!我讨厌时间功利主义者!当“时间就是金钱”时,穷人就只能怪自己没有出售他的时间,啊,对不起,我无意谈论经济制度和社会问题。对不起,有点枯燥,先让我把话说完,我保证这是唯一的一次意外离题:如果时间不过是我们换取生活资料的“成本”而不再是生存本身的*主要形态,它就将同地球能源一样被迅速开采完毕。人们现在普遍抱怨“时间过得真快”的原因是。时间被榨得所剩无几,即便如此,人们抱怨的依然是外在的时间不够用,却没意识到被榨干的其实就是人们的生存形态自身。一个虚度光阴的人有负罪感吗,一个没有把自己的时间卖出好价钱的人有自卑感吗,一个透支了时间的人有成就感吗?等等等等,还是把问题搁置起来吧。总之,对时间即金钱的“拜物教解释”,纯粹是一种欺骗和蛊惑,它不但掩盖了人与人的现实经济关系和权力压制关系,而且遮蔽了时间对自然生存的唯一重要性。 1997年年底,叶兆言从南京打来电话,江苏美术出版社计划出一套“老城市”,他提名由我写老上海。我说我对老上海不熟啊。叶兆言说:熟的人很多,太熟了会摆谱,你感觉好,有点隔,有点距离,写出来肯定与众不同。我答应了。1998年3月,顾华明拿来几百张老上海照片,从上海图书馆和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翻拍的,在我家大餐台上堆成一座小山,说让我写作时用来参考。我再次晕眩了。全是黑白照片,朦雾一般,时间深处的微弱影像,一些不知出处的踪迹,轮廓正在消失,顽强地、暖昧的、淡漠而不自主,它们被多次拷贝,似乎已经习惯,并耐心等待着,等待一切对它们发生兴趣的浏览者,还有一些因某种特殊职业原因而屏息凝视它们的图像恋尸癖:历史学家、作家、画家,以及某些莫明其妙的人。第二年夏天,《老上海:已逝的时光》写完。10月,书就出版了。

作者简介

吴亮,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曾经风头甚健,以犀利而敏感的批评著称,在对马原、孙甘露这两位先锋作家的评定上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1990年后,吴亮的兴趣从文学转移到了艺术,开始关注起中国的画家及他们的作品。2000年,吴亮又恢复到他的评论者状态,对文学、文化现象发表了一系列言论。著有评论集《文学的选择》、《批评的发现》、《被湮没的批评与记忆》,随笔集《往事与梦想》、《城市笔记》、《我的陀罗斯——上海七十年代》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