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
美,以及美的反思(普通本)
康德美学经典著作是西方美学乃至世界美学研究的顶峰、制高点,也是学习和研究美学、美学史和文艺学的必备图书。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1552441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32
- 出版时间:2023-11-01
- 条形码:9787515524412 ; 978-7-5155-2441-2
本书特色
经典美学著作数次再版,呈现康德美学完整内涵。遵循康德美学萌生、发展、成熟及理论体系构成等内在脉络,探明康德美学思想的发源地和*后归宿。
康德美学研究的核心是主体能力,而非外在的审美对象。在美学上,康德从主体出发又回归主体,他研究的是审美愉快的特殊性质,研究的是鉴赏活动的内在心理机制,研究的是鉴赏活动与人类本性(自由)的关系,研究的是鉴赏判断的先验证据。他反复强调“任何客观的鉴赏原理都是不可能的”“美,不涉及被认识的东西”“鉴赏的真正根源不在客观事物,而在于内在情感的形式”。当下,文化艺术领域争论不断的热门话题,无非围绕美是否具有绝对客观的标准展开,康德美学依然能给予当下的每一个人带来启发。
任何一位有志于学习和研究哲学、美学、文艺学的人可从本书中学到康德的学风、文风,锻炼并掌握思辨和分析哲学的基本功,并养成习惯。为了训练和提高学术能力,本书亦可作为一份可用的参考资料。
译本权威,语言通晓,注释严谨、翔实,普通人也能懂的康德美学读本。
内容简介
遵循康德美学萌生、发展、成熟及理论体系构成等内在脉络,本译著涵盖了康德美学的完整著作:《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反思录》《实用人类学(节选)》《“人类学”反思录》《“逻辑学”反思录》《〈判断力批判〉**导论》《判断力批判》。
康德美学是西方古典美学通向现代美学的一座桥梁,是西方美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影响深远。译者曹俊峰出自蒋孔阳先生门下,毕生研究康德美学,德文造诣颇深,兼通俄文、英文。他根据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版《康德全集》编译本书,并参照俄文版及英文版,做了大量译注工作,保证了译本的准确性、学术性与权威性,使本书成为了解和研究康德美学完备的读本。
前言
再版序
这本译文集出版于18年之前,2013年再版,此为第三版,作为编译者本人当然很高兴,这要感谢中图网·七楼书店的各位编辑,他们“不埋没一本好书,不错过一个爱书人”的精神令人崇敬,译者在此亦当深表谢忱。关于翻译本书的缘起以及迻译的具体情况,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马新国先生为本书所写的“序言”和笔者的“译者前言”中已说得很清楚,兹不赘述。但译者想趁此机会向读者交代几个与康德美学相关的理论问题,因为阅读此书的主要是研究美学、文艺学、西方美学史或专攻康德哲学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高校教师及其他爱好者,为了帮助这些读者抓住要领,译者愿意把偶然所得的一点粗浅体会敬献于大家面前,一则供批评指教,二则或可有些许引玉之效,三则亦可权充导读。
康德美学是西方美学乃至世界美学的一个顶峰,一个制高点,也可以说是学习和研究美学、美学史和文艺学的人必经的一个炼狱,未经这座八卦炉的三昧真火,就难得炼成火眼金睛,不仅在此领域中无从判定真理和谬误,甚至可能连自己所说所写究系何意也不甚了然,这是因为未经康德哲学这个炼狱,就有可能缺乏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识别矛盾的精神、追本溯源的精神、决不盲目的精神、理论上不容含糊的彻底精神(马克思:“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独立不依的精神,就可能满足于理论上的一锅糊涂粥。
那么,什么是康德美学著作中*为重要,同时又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关于鉴赏判断的先天原理。康德三大《批判》都各有其根本问题和先天原理。《纯粹理性批判》的根本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康德为此提供的原理是:事物被分成现象和物自体两个方面,现象通过感官提供认识的质料,主体能力(感性、知性、理性)提供认识形式(时空、概念和范畴),二者互相结合就构成了既有经验内容又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实践理性批判》的根本问题是“先天的道德判断如何可能”,其先天原理是:人有实践理性,亦即自由意志,这种能力可先验地为人的行为立法,制定道德法则,道德法则作为绝对命令能够而且必须运用于人的行为,人类的道德就有了不可动摇的规范;《判断力批判》的根本问题是“先验的审美判断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其先天原理就是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康德把先验的目的论作为反思判断力的先天原理提出来:审美的反思判断力的先天原理是主观而形式的合目的性,亦即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目的论的判断力(《判断力批判》下卷)的先天原理是客观而实质的合目的性,也就是自然的合目的性(主要是有机界)。所以,目的论问题是第三个《批判》的拱心石,是全部论述的核心,是这部著作的深层底蕴,因此务必请读者细心领会全书关于目的与合目的性的论述。就我所知,这一点常常被读者朋友所忽略。我们应当清楚地意识到“美的分析”中的四个要点不是平等的,按其重要性排列起来,应该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因为这是鉴赏判断的先天原理;第二,审美无利害;第三,鉴赏判断具有无概念的普遍性;第四,鉴赏判断具有无概念的必然性。
二、关于康德美学的起源。关于康德美学思想的由来,美学史界有一个普遍的看法:康德的美学理论是由批判哲学体系的需要而产生的。具体说来大约是这样的:康德于1781年出版了经过12年悠久岁月的沉思而写成的《纯粹理性批判》,1788年出版了同样经过多年酝酿的《实践理性批判》,前者是批判的认识论,论述的是自然概念,目的是为数学和自然科学奠定哲学基础;后者是批判的伦理学,论述的是自由概念,目的是为道德判断制定不同于幸福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先验的道德法则。这样,在康德看来自然和自由这两个领域的根本问题已被阐明,陷入困境的形而上学已得到拯救,但同时康德却发现,在他的框架内,认识和伦理两个领域各自独立,似有鸿沟横亘于其间,难以弥合;但哲学应该是统一体,分裂的状态不应持续下去,必须找到一个中介把二者联结起来。康德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秉承当时欧洲哲学界的普遍看法,认为人的心灵机能有三种,即认识能力、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和欲求能力,与之对应的是知性、判断力和理性,它们之间有固定的关系,认识能力和欲求能力处于两端,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居中,能把认识和伦理连成一体,这样从自然概念向自由概念的过渡就成为可能。前两个《批判》已把认识和伦理问题搞清楚了,如果处于中间地位的判断力的性质、功能、活动方式和先天原理也能得到透彻的认识,哲学的统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于是而有《判断力批判》之作,康德美学即由此而来。这个看法因为出自康德本人的表述,已被视为美学史上的一个铁案,似乎已无可置疑。但笔者认为即使康德自己的说法也未必不可动摇(康德曾认定自己的家族来自苏格兰,但经学者们多方考证,现已确定他的祖先并非苏格兰移民,而是波罗的海沿岸的原住民,就是一个著例),实际上这部译文集中《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实用人类学》节选、《“人类学”反思录》等无可辩驳地证明,康德美学萌生、发展、成熟于他对人类学问题的思考之中。在他的美学原理和基本结构已经定型,并已发现前两个《批判》之间存在一条鸿沟之后,他才觉得有必要把批判哲学的整体联系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详加论述,为此他写出了《判断力批判》的“**导论”,这篇“导论”是在他的美学体系已了然于胸但尚未落墨时先行写出来的,它名为《判断力批判》的“导论”,实际上却是全部批判哲学的导言或绪论,它在时间上居后,但在学理逻辑上却位于批判事业的开端。准确地说,这篇“导论”才是批判哲学各个部分的黏合剂、串联线、扎桶箍。从这本译文集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人类学是康德美学的发源地,也是其*后的归宿。这也提醒我们,在人类学范围内,从人类学入手,以人的本质规定为根基,才有希望弄清审美问题。反之,如果从对象入手,一味盯住对象的形态、平衡、比例、对称、和谐、鲜明、光滑、小巧、多样统一、好的本质的突出表现等,必然漏洞百出,捉襟见肘。在此,笔者不由得想顺便指出,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审美的论述本质上就属于人类学思想。18年前编译本书时,笔者尚未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故仍泥于旧说,这一点要请读者明鉴,也恳请读者原谅。
三、论述问题时能时刻做到严格区分,划清界限。上文已涉及这个问题,这里再强调一下。哲学史上,有许多人喜欢笼笼统统、模模糊糊地讨论问题,使用概念从不预先对其内涵和外延做出明确的规定,致使某些概念可以做出几乎无限多样的解释,其外延几乎可以大到无所不包。例如,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道”字,就可做出物质性的解释,也可做出精神性的解释,又可做出半物质半精神性的解释,而其*准确,也*让人无话可说的诠解就是“大道清虚”,清虚者,空无之谓也。这样的概念或语言在诗歌中可扩大想象空间,增加诗句的韵味,在宗教经典中可增加其神秘性,可*大限度地弥补教理、教义的漏洞,有助于更有力地控制信众的精神。但在真正的哲学中,特别是在康德那种科学色彩很浓的哲学著作中,这类说不清道不明的词语是万万不可用的。康德要求治学者必须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划清界限,必须认清自己所研究的是哪一领域,论述的是哪一类命题,使用的是哪一学科的术语,在特有的语境下这一术语的内涵和外延如何。康德的这些要求明显地带有分析哲学的意味,所以后来有人把康德视为分析哲学的鼻祖之一。康德在自己的著作中始终自觉地贯彻自己的这些主张。例如,在《判断力批判》中,他就把单纯的感官享受、纯粹鉴赏的愉悦和善的愉快严格区分开来,而且是从有无利害、有无概念、有无普遍性、有无目的等多个层面逐一辨析,不容丝毫的混淆。再如,关于绿色在人身上所引起反应或者说人对绿色的感受他就清楚地区分为两个层次,即绿色引起的感觉和绿色引起的情感,并指出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动物性的感官感觉,反映了对象的客观性质,后者是人类独有的情感反应,是纯粹主观的,所反映的不是对象的性质。还有,在《判断力批判》第8节中,他在单称的鉴赏判断“我正在观看的玫瑰是美的”和全称判断“玫瑰一般是美的”这两个判断之间做出本质的区分,指出前者是鉴赏判断,后者是逻辑判断(认识判断)。我们看到,康德的全部著作都体现了这种精神,笔者认为这是每一个有志于学习和研究哲学、美学、文艺学的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而且必须要养成这种习惯。千万不要相信某些后现代主义者所鼓吹的“消解界限”之类的错误主张,因为一旦消解了学科、概念、命题、观点之间的界限,全部人文科学也必将随之消亡。实际上,学术中的各种界限也不可能被消解,即以“后现代主义”这个概念而论,它本身就永远带着挥之不去的界限,因为提出这个概念就是为了区别于现代主义,而区别就意味着界限,它如影随形,消而不解。如果“后现代主义”与其他一切概念之间的界限真的被消解了,“后现代主义”一语还有意义吗?所以笔者以为,做学问的人,特别是初登学术殿堂的莘莘学子,首先学习康德的学风、文风才是正路。为了训练和提高学术能力,本书当是一份可用的参考材料。
四、还有一点我们必须时刻注意,那就是康德美学研究的核心是主体能力,不是外在的审美对象。这一点前面论及人类学时已约略提到,这里再稍做展开。康德的三大《批判》的对象是感性、知性、理性和判断力,这些都是主体能力。康德自己反复说过,他所批判的不是对象,不是学理,不是体系,而是各种主体能力的性质、功能、活动方式及其先天原理。如本书各部分所表明的那样,在美学上他也是从主体出发又回归主体,他主要是研究主体的审美判断力,也就是趣味,研究审美愉快的特殊性质,研究鉴赏活动的内在心理机制,研究鉴赏活动与人类本性(自由)的关系,研究鉴赏判断的先验根据。他从不在鉴赏对象上做文章,而是反复强调“任何客观的鉴赏原理都是不可能的”,“鉴赏的原理是一般判断力的主观原理”,“(审美判断)完全不是指向客体的”,“我们通过情感所判断的根本不是事实本身”,“美不涉及被认识的东西”,“鉴赏的真正根源不在客观事物,而在于内在情感的形式”,初看起来这些说法似乎有悖于常情常理,但如果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再仔细深入思考,就会看出真理在康德那一面。
*后,译者深知,本书翻译和注释方面的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切盼海内同道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译者
2021年11月9日于哈尔滨友蠹斋
目录
译者前言
序言:为什么要重译出版康德美学著作
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
**章 关于崇高感和美感的不同对象
第二章 关于人的崇高和美的特性
第三章 关于男人和女人在崇高和美上的区别
第四章 关于分别建立在崇高感和美感之上的民族特性
《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反思录
实用人类学(节选)
“人类学”反思录
论美感
关于鉴赏
“逻辑学”反思录
《判断力批判》**导论
判断力批判
序言
导论
上卷 审美判断力的批判
**部分 审美判断力的分析
第二部分 审美判断力的辩证论
下卷 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
**部分 目的论判断力的分析论
第二部分 目的论判断力的辩证论
附录:目的论的判断力的方法论
节选
关于鉴赏
因其存在而使人愉快的东西,因而也使人感兴趣的东西,不管它从何而来,是令人满意的,令人快乐的。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却使人愉快的东西是美的。令人感兴趣的东西,只要它由主体而来,或者被视为由于主体才可能的东西,是善的。
由客观根源使人愉快但并非通过概念使人愉快的东西是美的。它必须先验地使人愉快,因为否则它就不能必然地被别人当作美的东西来接受。这里没有经验原理,也没有先验的法则。
(1)在感觉中使人愉快的——舒适;
(2)在反思中使人愉快的——美:直接的;
(3)在概念中使人愉快的——善:间接的或直接的。
理性对于想象力的全部力量的优越性,这是人们所感受到的。
990.我放弃如下荣誉:处理极为棘手的关系到(需要)天才的问题。我只能学究式地严格按规律和法则来解决它。如果说在这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谨慎小心的工作方式竟然获得成功,那么把那种工作方式与崇高的精神冲动结合起来,同时使干瘪原理的应用灵活起来的任务就仍然有待于真正的天才(不是那些专干无中生有的勾当的人)。
诗艺本来就是精神的生机勃发。含有诗意的口才就是真正的雄辩术;否则那就是修辞学或者……(句子到此中断)
991.如果雄辩术在一个民族中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个民族就得衰落,因为它已被假象所迷惑。用词朴素的演说就已经显示出欺骗而不是证明和劝说。
音乐和诗只能通过想象和悦耳的声音来打动人。
雄辩术试图借助于感性的假象来征服(听众的)理智。诗只使感性愉悦,不过问知性。
口才出众,善于辞令,雄辩术。**种是语言表达中思想的外衣所具有的华丽;第二种是语言表达中思想的外衣所具有的令人舒适的特性;第三种则兼而有之。雄辩术与前两种并不一致。善于辞令而又有理有据是较好的。
音乐、诗、雄辩术都有欺骗和取悦感官的力量,因为它们是使感官离开思想,只引起想象的倏忽即逝的游戏。一幅画倒还能持久地展示出一个对象。
992.如果一个判断具有如下特点:它被宣布为对每个人都有效,但同时又排除了有关那种必然的(众人的)一致性的一切经验的以及其他的先验证明,那么它就不能把它的表象与我们认识能力的超感性使命的一个原理联系起来。因为这里的判断应该普遍有效,因而它就必须有一个原理;但这里又不可能有任何证明根据,也不可能有感官对象方面知性或理性运用的任何一种规律,所以它必须有一种认识能力之运用的原理,这种原理建立在我们认识能力的某种超感性的使命之上,或者与这种使命相关联;由于这种使命可能是纯粹僭越的,也可能是有根据的,因而只有在顾及这种使命时才能做出上述性质的判断。
A.有关自然美的审美判断力的演绎;
B.有关自然界的崇高的审美判断力的演绎。
对于自然界这两个方面的文化教养是道德情感的准备:前者关系到不完善的义务(unvollkommenen pflichten),后者关系到完善的义务(vollkommenen pflichten)。因为在两者之中都含有自然的主观合目的性。前者的主观合目的性是在质的方面,后者的主观合目的性则是在主体合目的的使命的量的方面。
关于鉴赏的兴趣——关于共通感——感觉的可传达性。人性(Humanitas)。关于艺术的美和崇高以及美的艺术和科学。
导论:(内容的)划分。
两种审美判断中的内容都是人们想要普遍传达的主观合目的性。在两种审美判断中,决定判断的都是直观。想象力包含着对于知性和理性都普遍可传达的综合。[ 第992条以及后面的第993条的后半部分,可以看作《判断力批判》*初的大纲,这显示出康德美学的人类学来源。——译注
]
993.美与崇高
鉴赏判断要求普遍赞同,这里就会有某种逻辑性的东西,同时也就与另外一种感性判断,即只对个人有效的感觉判断有所不同。
但由于这种普遍有效性不是建立在表象方式与客体的协调之上,而是以表象方式(Vorstellungsart)与表象能力(Vorstellungsvermogen)(这属于认识)在主体心中的协调为基础,而且主体各不相同,这又使鉴赏判断不同于逻辑判断。
因此不存在鉴赏判断的规律,即这样一种规律:根据这种规律就能决定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这样的规律是不可能有的,除非那是从各种鉴赏判断中引申出来的。
社会交往的鉴赏力或者爱交流的素质。
因此鉴赏判断永远只能是一种单称的判断,而且我们不能为鉴赏判断提出任何其论证的力量足以说服另一个人的根据,因为鉴赏判断不是认识判断。
愉快的普遍有效性因为不是借助于概念而是直观性的,所以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对于某一单独对象的认识如果要成为可传达的,就要以如下两种能力为前提:提供概念的知性和处理直观的想象力。这两种能力为了认识而在一个对象的表象中的协调一致包含着普遍规律,在主体中这种协调一致也包含着普遍规律,虽然这些规律不能被单独地考察。(“鉴赏”一词与饮食有关,饮食的动机是吃饱不饿。)
社会交往的鉴赏力·女人。
培养良好的鉴赏力是为道德做准备。
关于崇高。有某种东西,在其表象(想象力的表象)中心灵感受到自己的使命或者天职,正是这种东西扩展到超越一切感性尺度之上的境界。
在我们自己的超越感性界限的本性中似乎发现了一个深渊。由此我们突然产生了敬畏之感,不寒而栗。由此也产生了一种恐惧,这种恐惧又不断地被自身安全的意识所排除,又产生了一种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超越了我们的把握能力。
山脉与平原。大自然仿佛处于狂暴的破坏之中,关于巨人的童话就是由此而来。它引诱(人们)去狂热地想象,使心灵陷入恐惧和高度的紧张之中。博克——弥尔顿——克洛普史托克。伊尼斯的冥府之行。[ 伊尼斯(Aeneis)是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伊尼特》的主人公,他是特洛伊战争中特洛伊方面的英雄,故国沦陷后他四处流浪,曾与女仙西比尔相识,西比尔领他进入冥界,看到了许多亡灵,经历了许多奇事。康德把他的经历当作引起崇高感的一个例子。——译注
] 精灵们居住的荒野。黑夜是崇高的,白日是美的。被遗弃的荒凉的城堡。
有道德的心灵的深处是崇高的。
关于善的情感。
994.判断力的原理是作为如下情形的基础的原理:使自然服从我们的理解能力,我们借此可以按照我们的认识能力所需要的主观的规则(当然也算是一种规则)来设想偶然的事物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这是判断力的需要)。
995.一个美的人在众人之中可能比一人独处时显得更美。所有人都承认,在每一个物种中,单独的个体与大多数相比较才能显得美,人类的情形与此相似。只是动物之美在一般的判断中无非是合规律性和对其目的的适宜性。否则人就不是美的动物了。[ 这一句过于简略,康德的意思没有完全清楚地表达出来。动物的形态之美仅仅是合规律性与对其目的的适应性,而人的美还要表现出理性、精神和道德,这就无限地高于动物,所以康德称人为*美的动物。“否则人就不是美的动物了”这一句可能含有“人的形体在单纯合规律、合目的这两点上不如动物明显”的意思。——译注
]
996.独创性与传统是对立的。习惯与新潮是对立的。
一切生命都要孕育降生,那微末的新芽就堪称美。
作者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4.22—1804.2.12),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对现代欧洲具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康德所著《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被称为“三大《批判》”,分别探讨了认识论、伦理学以及美学,构成一个完整的康德哲学体系。
-
沉思录
¥18.4¥49.8 -
理想国-精装典藏版
¥26.4¥68.0 -
朱光潜谈美三十六讲
¥16.0¥49.9 -
谈修养
¥6.0¥20.0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3.3¥38.0 -
哲学家的狗:一本让人捧腹大笑的超萌醒脑哲学书
¥15.9¥49.8 -
思考的本质:杜威论逻辑思维
¥12.7¥39.8 -
传习录
¥11.6¥55.0 -
圣经的故事
¥15.7¥58.0 -
周易相学精粹
¥16.3¥42.9 -
第一哲学沉思录
¥16.8¥56.0 -
西南联大哲学课
¥20.9¥58.0 -
理想国
¥7.2¥26.8 -
昨日书林:道教史
¥10.2¥33.0 -
列宁全集4
¥4.4¥9.7 -
中国哲学小史
¥20.9¥49.8 -
中国哲学十讲
¥14.9¥49.8 -
箭术与禅心(一位西方哲学家的禅悟实录)(精)
¥18.1¥49.0 -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升级图解版
¥12.0¥46.0 -
小窗幽记
¥5.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