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珊·桑塔格访谈录:我创造了我自己(八品)

包邮苏珊·桑塔格访谈录:我创造了我自己(八品)

豆瓣8.6分,如何像桑塔格那样去观看,去思考,去成就自我?我们时代睿智的文化偶像,为你揭示铸造自我的秘密……

¥19.1 (3.3折) ?
00:00:00
1星价 ¥35.0
2星价¥35.0 定价¥5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86027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50
  • 出版时间:2023-10-01
  • 条形码:9787559860279 ; 978-7-5598-6027-9

本书特色

※苏珊·桑塔格:行过人生的高峰与低谷,12小时访谈全记录
她是苏珊·桑塔格,当代西方声名卓著的知识分子;
她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大西洋两岸**批评家”;
她的代表作《反对阐释》《疾病的隐喻》《论摄影》,在众多领域引发思想地震;
她是作家,是文学巨星,也是母亲、女人,和孩子。
经历过文坛的无数交锋,她的对手是癌症——这一次,她赢了;
病愈后,她用前所未有的12小时长篇访谈,进一步敞开自己的世界,
展现出感性与理性的无数分身,用谈话谱写自传。

※一次对伟大灵魂的贴身观看,一场高速对撞的思想现场:
从巴黎公寓到纽约摇滚现场,从癌症经历追溯到“荒漠”童年,
机锋迸发,神采飞扬,闪烁智性光芒。
阅读是——“我轻微的自毁”;
写作是——“有违天性的活动”;
身体是——“一台有一定使用期限的机器”;
摄影是——“反映这个社会所有复杂性、矛盾性和含糊性的核心”;
碎片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形式”;
性是——“一个非常黑暗的领域,是邪恶的剧场”;
父权体系是——“错误且压迫性的”;※苏珊·桑塔格:行过人生的高峰与低谷,12小时访谈全记录
她是苏珊·桑塔格,当代西方声名卓著的知识分子;
她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大西洋两岸**批评家”;
她的代表作《反对阐释》《疾病的隐喻》《论摄影》,在众多领域引发思想地震;
她是作家,是文学巨星,也是母亲、女人,和孩子。
经历过文坛的无数交锋,她的对手是癌症——这一次,她赢了;
病愈后,她用前所未有的12小时长篇访谈,进一步敞开自己的世界,
展现出感性与理性的无数分身,用谈话谱写自传。

※一次对伟大灵魂的贴身观看,一场高速对撞的思想现场:
从巴黎公寓到纽约摇滚现场,从癌症经历追溯到“荒漠”童年,
机锋迸发,神采飞扬,闪烁智性光芒。
阅读是——“我轻微的自毁”;
写作是——“有违天性的活动”;
身体是——“一台有一定使用期限的机器”;
摄影是——“反映这个社会所有复杂性、矛盾性和含糊性的核心”;
碎片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形式”;
性是——“一个非常黑暗的领域,是邪恶的剧场”;
父权体系是——“错误且压迫性的”;
活着是——“一种侵略”……

※从“荒漠般的童年”到“自学成才”——我们时代*睿智的文化偶像,揭示铸就自我的秘密
正如“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
这位被公认的伟大女性也同样这么认知自己:
——桑塔格之为桑塔格,是由她自己亲手塑造的。
“我认为我创造了我自己。我甚至认为我是自学成才。
我从来不是谁的弟子,也不是谁的妻子、情人或女儿。”

※方脊精装小开本,盈盈一握出行通勤,思想宝藏“小红书”
银盐胶片质感肖像,折射桑塔格对摄影美学的无限思考;
鲜红封皮,嫣蓝衬纸,别致设计,撞色人生。

内容简介

1978年,乔纳森·科特受《滚石》杂志委托,先后在巴黎和纽约对苏珊·桑塔格进行了深入采访。
他们论及写作、阅读、阐释、摄影和社会思潮,也谈到性、爱、摇滚乐和当代生活的碎片……
不同于以往颇具论战性的激进形象,在对话中,她展现出自我的多个分身与生命中无数私密切片,
以及桑塔格之为桑塔格的重点所在:
“要平静地去爱,毫不含糊地去信任,毫无自嘲地去希望,勇敢地行动。”

目录

前言
访谈
致谢
展开全部

节选

1966年的一个下午,我与苏珊在伯克利的校园里不期而遇。她告诉我说,加州大学邀请她来做场讲座。我告诉她我刚开始为KPFA电台制作并主持一档形式自由的午夜广播节目,也提到我和我的朋友汤姆·拉迪——不久之后,他就成了太平洋电影资料馆(Pacific Film Archive)的馆长——将在当天晚上采访电影制作人肯尼斯·安格,讨论他的电影《天蝎星升起》。我问苏珊是否愿意过来一起聊聊,她一口答应了。(在她的日记中,她将安格的《极乐大厦揭幕》收录进了她的“*佳电影”片单。)

1967年,我搬到伦敦,成为《滚石》杂志的**位驻欧编辑。我在1970年回到纽约,继续为该杂志工作和写稿。苏珊和我有一些共同好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偶尔会在纽约和欧洲的某些晚宴、电影放映会、音乐会(摇滚音乐会和古典音乐会)和人权活动中遇到彼此。我一直都想为《滚石》杂志采访苏珊,但未曾开口跟她提过此事。不过,在1978年2月的时候,我觉得时机或许到了。她广受好评的《论摄影》一书已于前一年出版,另外两本书也即将面世:《我,及其他》,一本收录了八篇短篇小说的小说集,她曾称其为“以**人称展开的一系列冒险”;以及《疾病的隐喻》,苏珊在1974年至1977年间接受了乳腺癌的手术和治疗,身为癌症患者的经历促使她写作了这本书。因此,当我*终决定问她是否可以考虑做个采访,并建议我们从这三本书谈起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有的作家觉得,接受采访的体验就如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斯在参加了一场特别扫兴的鸡尾酒会后曾描述的那样,即“在晚餐前没事找事”。伊塔洛·卡尔维诺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的短文《一次访谈之前的遐想》(“Thoughts Before an Interview”)中,他抱怨说:“每天早晨我都告诉我自己,今天一定要写点东西。然后,事情就找上门,让我无法写作。今天……今天我有什么事情要做?哦,对了,他们会来采访我……上帝救救我吧!”不过,到目前为止,对采访*为拒斥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M.库切。库切在接受大卫·阿特维尔(David Attwell)的采访时宣称:“但凡我有一点先见之明,从一开始就不会和记者有任何瓜葛。访谈十有八九就是和一个完全陌生的人交流,但访谈模式的惯例又准许陌生人跨越陌生人之间的交流本该有的界限……另一方面,对我来说,真理与沉默、反思,以及写作的实践有关。言语并非真理的源泉,而是苍白的、临时的写作。法官或采访者不期然挥舞出来的刀剑无法揭示真相,相反,那是一种武器,彰显出访谈固有的冲突本质。”

苏珊·桑塔格的见解有所不同。她曾经跟我说:“我喜欢访谈的形式。我喜欢访谈,是因为我喜欢交谈,我喜欢对话,我知道我的很多思考都来自与他人的交谈。在某种程度上,写作*困难的事情莫过于写作时,你独自一人,能够对话的只有你自己,这从根本上来讲是有违天性的活动。我喜欢和人说话——这让我不觉得自己孤僻——交谈让我有机会了解自己的想法。我不想去了解读者,因为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我肯定想知道任何一个个体的想法,而这需要面对面的交流。”

相关资料

无论是对这位评论家、小说家的忠实拥趸来说,还是对**次接触这位大思想家的读者而言,本书都是极佳的参考资料。
——《出版人周刊》

桑塔格常被视为一位激进、极端的知识分子,而本书所呈现的,则是对这位已故文化偶像的一次极具感性的访谈。
——《柯克斯书评》

作者简介

乔纳森·科特(Jonathan Cott,1942— ),美国记者、作家、乐评人,自《滚石》杂志创刊起,他就是《滚石》的特约编辑。著作包括《我与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共度的难忘时光》《回到暗夜之影:关于音乐的写作和采访,1968—1971》。现居纽约。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美国作家、评论家,当代西方声名卓著的知识分子。代表作包括《反对阐释》《论摄影》《疾病的隐喻》。

译者 | 栾志超,长期从事视觉艺术、文化研究的写作和翻译,译著包括《今日摄影:1960年以来的影像艺术》《图像的来世:关于“病夫”刻板印象的中西传译》《霍克尼论摄影》《以眼还眼:魔术、幻术与骗术》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