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7509269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13
  • 出版时间:2013-09-01
  • 条形码:9787567509269 ; 978-7-5675-0926-9

本书特色

  中考改革,可以说是教育工作者始终不断追索的问题。改革的内核和表达模式,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如何表现?本书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政策研究为指导,以测评工具研究为抓手,为读者展现了新的社会情境下中考变革的脉络和走向。值得每一位教育学人和教育实践者研读和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源自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10年度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项目“基于中考改革的学业成就评价范式转型的研究”(课题批准号:gy2010053)。作者从理论、政策、测评工具三个方面研究中考改革从“应试教育”范式向素质教育范式的转移。范式转移研究,是本书大纲细目的叙述框架。三个角度,三个对象,三种“腔调”;从倾向于思辩的学术语言,到倾向于体制性的政策语言,再到倾向于操作性的实践语言;从对中考改革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维度的理论思考,到中考改革以来主要政策文献的研究解读,再到基于教育实践的现实对测评工具的优化提出可操作的建议,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突破应试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学术参考。

目录

序1
上篇理论研究
**章 事实、概念及其定义
一、中考,是指初中毕业考试和初中升学考试以及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工作
二、中考改革,是指基于我国中考现状的有目的和有意义的转变
三、中考改革的范式转移,就是“应试教育”范式向素质教育范式的转移
第二章 本体论
一、“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二、从“对学生的评价”到“为学生的评价”
第三章 认识论
一、“知识”是动名词,是“自由”的“人”“实践”的成果
二、从“因于评价的学习”到“因于学习的评价”
第四章 方法论
一、实践方法论的智慧性征和整合功能
二、素质教育方法论就是智慧的实践方法论
三、教育测评本身的局限性
中篇政策研究
**章 概述
第二章 基于教学大纲:1998—2003年
一、1998年:《关于中考语文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二、1999年:《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
三、2000年:《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
四、2002年:《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第三章 基于课程标准:2004—2008年
一、2004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二、2005年:《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三、2008年:《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和进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见》
四、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各地中考工作秩序的通知》
下篇测评工具研究
**章 改进性研究的策略选择和学理选择
一、改进性研究的策略选择
二、改进性方案的学理选择
第二章 学科能力表现标准体系的构建
一、内涵与功能
二、框架与要件
第三章 效度、信度调查
一、效度
(一)内容效度
(二)整体效度
二、信度
(一)信度调查的方法
(二)确保基于效度的信度
第四章 综合素质评价
一、实施状况的要素分析:以2007年全国中考改革情况调查为例
二、地方经验:以临沂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为例
三、综合素质评价属于表现性评价

展开全部

节选

本书源自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10年度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项目“基于中考改革的学业成就评价范式转型的研究”(课题批准号:GY2010053)。作者从理论、政策、测评工具三个方面研究中考改革从“应试教育”范式向素质教育范式的转移。范式转移研究,是本书大纲细目的叙述框架。三个角度,三个对象,三种“腔调”;从倾向于思辩的学术语言,到倾向于体制性的政策语言,再到倾向于操作性的实践语言;从对中考改革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维度的理论思考,到中考改革以来主要政策文献的研究解读,再到基于教育实践的现实对测评工具的优化提出可操作的建议,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突破应试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学术参考。

作者简介

  杨九诠 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课程和教材研究。在《教育研究》等核心报刊上发表了《普通高中模块课程的价值赋予》、《命题与素质教育》、《2008年教材政策检视》等代表性文章。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