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主的中国经验

民主的中国经验

1星价 ¥21.1 (4.3折)
2星价¥20.6 定价¥4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3617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13
  • 出版时间:2013-10-01
  • 条形码:9787516136171 ; 978-7-5161-3617-1

本书特色

  《民主的中国经验》旨在研究和总结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历程和在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建构中形成的经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系统说明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民主的中国经验》将系统研究和总结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生、发展的历史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概括和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以及特征;描述和总结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四大基本经验;提炼和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框架;分析和探讨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趋向和路径。     概括起来说,《民主中国经验》一书旨在总结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推进中国政治学说和中国民主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同时也对外介绍、说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研究和总结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历程和在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建构中形成的经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系统说明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本书将系统研究和总结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生、发展的历史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概括和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以及特征;描述和总结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四大基本经验;提炼和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框架;分析和探讨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趋向和路径。概括起来说,《民主中国经验》一书旨在总结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推进中国政治学说和中国民主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同时也对外介绍、说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目录

绪论从中国经验出发(1)

**章历史的起点与探索(13)
一民主的历史起点问题(13)
(一)世界史视角:英美法近现代政治的起点(14)
(二)历史的输入:中国近现代政治的起点(17)
二探索救亡图存之路(20)
(一)洋务运动:政治精英的自强运动(21)
(二)戊戌变法:文化精英的变法改革(26)
(三)义和团运动:“草根”救亡运动(30)
(四)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新道路(34)
三民主政治与社会结构改造(39)
(一)辛亥革命是有限的宪政体制革命(39)
(二)改造传统社会结构是民主建设的基础(40)

第二章基本国情与民主政治(43)
一政治制度的物质基础(43)
(一)基本国情对政治制度的制约(44)
(二)雅典:小国寡民的民主制度(46)
(三)法国:六角形国土上的二元政体(48)
二基本国情线:“瑷珲腾冲线”(53)
(一)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53)
(二)人口分布反映的自然条件(55)
(三)资源分布失衡(58)
(四)资源的跨区域调配(59)
三中国国情对政治制度的约束与要求(61)
(一)两河文明孕育古代政治制度(61)
(二)统一与发展:国情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要求(64)

第三章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70)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理论与实践(70)
(一)建党前后的民主理论(70)
(二)中央苏区的民主实践(72)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74)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76)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民主政治建设(78)
(一)制定**部《宪法》(78)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建立(81)
(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建立(83)
(四)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86)
三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88)
(一)拨乱反正,规划政治体制改革蓝图(88)
(二)80年代初的四大改革(90)
(三)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98)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形成(107)
(一)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提出与论述(107)
(二)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08)
(三) 发展协商民主(114)
(四)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116)
(五)发展基层群众自治(117)

第四章保障权利与集中权力的统一(120)
一民主政治发展的策略选择(120)
(一)实践之惑:“民主”还是“集中”(121)
(二)反思“文化大革命”:“民主”与“法制”的平衡(127)
(三)“西单墙”:体制外因素兴起(127)
(四)“戈尔巴乔夫热”:苏联改革的影响(131)
(五)“十三大”:“党政分开”和“社会协商对话制度”(132)
二认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规律性(136)
(一)“八九风波”的冲击(136)
(二)风波后反思:将“四项基本原则”植入“改革开放”(137)
(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140)
三“保障权利”与“集中权力”的逻辑与功能(144)
(一)党与人民两面一体:“三统一”的政治语义(144)
(二)保障权利:调动社会积极性(147)
(三)集中权力:实现战略性发展(151)

第五章重点发展协商民主(163)
一中国协商民主的由来与发展(163)
(一) “三三制”与“旧政协”(164)
(二)新政协开启协商民主实践(165)
(三)“反右”、“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167)
(四)新时期协商民主的新发展与制度化(167)
二中国协商民主的价值、形态与特色(169)
(一)协商民主的当代价值(170)
(二)协商民主的主要形态(173)
(三)协商民主的主要特色(174)
三中国协商民主的文化基础(175)
(一)统一战线是协商民主的直接来源(175)
(二)协商民主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176)
(三)协商民主融入市场经济元素(177)
四国际视野中的协商民主(178)
(一)协商民主在西方(178)
(二)中西协商民主的异同(180)

第六章循序渐进发展人民权利(184)
一渐进权利观的理论合理性(184)
(一)权利是历史的而非天赋的(184)
(二)权利来自社会而非个人(186)
(三)权利是现实的而非理想的(188)
二渐进权利观的实践合理性(189)
(一)权利的非线性发展(189)
(二)欧美国家政治发展史的经验(190)
(三)后发国家盲目民主化的教训(192)
三坚持走渐进式权利发展之路(193)
(一)把握权利意识的两面性(194)
(二)坚持科学的权利发展观(195)
(三)逐步实现和扩大人民权利(196)

第七章问题推动与试点推进(199)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法论问题(199)
(一)“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199)
(二)政治问题的特殊性(202)
(三)“顶层设计”的前提与条件(204)
二问题推动的路径选择(206)
(一)现象大于本质:从治标入手(206)
(二)积小胜为大胜:降低改革成本(211)
三试点推进的程序原则(211)
(一)认识论:寻求主客观统一(212)
(二)试错法:分散改革风险(212)
(三)公推直选:改革试点案例分析(213)

第八章民主经验的国际比较(219)
一西方现代民主政治的分析与比较(221)
(一)近现代西方民主的四个时间概念(221)
(二)竞争性选举是现代西方民主的重要形式(222)
(三)竞争性选举的三种局限性(225)
(四)西方竞争性选举对中国的启示(234)
二亚洲政治发展参照(239)
(一)亚洲国家政治发展的规律性现象(240)
(二)东亚模式的体制功能(242)
三苏联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244)
(一)苏联的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244)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250)
(三)苏联改革的失误与教训(251)

第九章中国民主建设的策略与展望(257)
一推动中国民主建设的制度供给因素(258)
(一)权力制约的需要(258)
(二)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263)
(三)反腐倡廉的需要(267)
二推进民主建设的三项基本策略(270)
(一)分层次扩大有序政治参与(270)
(二)扩展协商民主范围,提高协商民主质量(272)
(三)建立权力制衡体系,发展民主监督(274)
三中国民主发展展望(277)
(一)中国政治体制的结构性稳定问题(278)
(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风险问题(282)
(三)中国选举民主的未来(286)

结语提炼中国的民主话语(294)
一民主三要素论(295)
二历史定义论(298)
三民主主题论(300)
四民主阶段论(302)

参考文献(305)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房 宁,1957年6月出生,北京市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2006年加入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2007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政治学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2013年起担任监察部特约监察员。   长期从事政治学研究工作,多次参加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要调研和理论文章写作工作。2005年参加起草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10年9月,为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讲解《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2013年4月,为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政治局第5次集体学习讲解《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   近年来主要著述有:《民主政治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自由 威权 多元东亚政治发展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出版;《民主的中国经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