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甘肃:中国青年报两代记者的十年接力记录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5270071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376
- 出版时间:2013-01-01
- 条形码:9787552700718 ; 978-7-5527-0071-8
本书特色
该书收录了从2002年到2012年十年间中国青年报两代驻站记者狄多华和张鹏的新闻精品力作,大多数新闻作品在发表时即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其新闻作品饱含感情、理性、建设性。《读懂甘肃》一书分为管窥政治、青春故事、感时忧世、多难兴邦、教育之路、生态危情、文化视野7个篇章呈现,约37万字。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选择甘肃,你的人生会更精彩;当年同事谈温家宝:他对老同事的感情一点没变;“一把手”把办公桌搬上电视;政协委员不尽义务将被取消资格等。
目录
序一 厚土文化脱胎换骨
序二 此序非序
第壹辑 管窥政治
选择甘肃,你的人生会更精彩
当年同事谈温家宝:他对老同事的感情一点没变
“一把手”把办公桌搬上电视
政协委员不尽义务将被取消资格
甘肃省政府委托第三方独立评价政府绩效
政府绩效评估呼唤顶层设计
政府高官被点名回答尖锐提问
西部部分地区农村合作医疗现状调查
县委书记与大学生话成长成才
中医“微博问诊”背后的西部医改逻辑
甘肃省委书记为基层调研定规矩
甘肃“微博政务大厅”开张
第贰辑 青春故事
张晓: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
甘肃团组织被誉为“劳务大使”
甘肃团干部走村入户长才干
一批“愤青”踏上志愿者之路
素质拓展六学分激活一池春水
兰州石化筑巢引凤西北飞
石小东:贫困生中的“精神贵族”
“生命礼物”送给农村老人
研制中国秘方终结洋油垄断
黄土地上破解农民致富密码
于成学:“豪饮孤独”的大山义工
“80后”研究生回村创办幼儿园实践乡土教育梦
第叁辑 感时忧世
一个劳动模范的自述:“我是生生被吃穷的”
寸肃6年建不起一个科技馆
寸肃天水市两区更名引发争议
天水:经营城市为什么
淮有权监管电信计费这杆秤
谁为12年长假负责
“甘肃**小康村”村民要求罢免“当家人”
兰州物价拒不“纠错”挑战分级管理
追踪35万元医药费风波
谁导演了追星悲剧
一个家庭命运的十年变迁
兰州公交停运风波拷问公交改革
兰州征收路桥费遭遇车主“软抵制”
兰州出租车停运事件调查
冒名顶替者坐进了县党史办
“中国**乞丐村”真相调查
甘肃永靖:涉嫌强奸多名在校女生的“黑老大”被公诉
第肆辑 多难兴邦
11条生命能唤醒什么
别了,我的兴波兄弟
第伍辑 教育之路
第陆辑 生态危情
第柒辑 文化视野
关于这本书
相关资料
一起来读甘肃
玄承东
在我读过不多的新闻作品集中,狄多华与张鹏合著的《读懂甘肃》也许不是*优秀的,但的确是*独特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如同中国青年报社总编辑陈小川等十名同仁所说,这是“一份报纸,一个记者站,两名记者和四十五平方公里广袤山川之间的互动密码。”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惠民对这部著作有一篇读后感,《甘肃是个寂寞的地方》。寂寞者,冷清孤单之谓也。二十多年前,我去云南考察,曾独乘渡轮去一个景区。有位当地的女士,听说我是兰州人,竟以为兰州在青海,并问我每天是不是骑骆驼上班?我惟有苦笑,甘肃鲜为人知以至于此。我想,当年如果有这样一部著作,昆明的那位女士读过后,不会发生这样的误解。
翻开这部著作,就象踏上了甘肃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一路上有辽阔的草原,汹涌的河流,崎岖的道路,古朴的村落,更多的是莾莾群山的厚重与苍凉,以及与生俱来的些许无奈。是甘肃的厚重给了他们笔端的厚重,而他们的报道,让每一个认识或不认识、了解或不了解甘肃的人,更感受到了这种沉甸甸的份量。
一部38万字的作品,分《管窥政治》、《青春故事》、《感时忧世》、《多难兴邦》、《教育之路》、《生态危情》、《文化视野》七辑,(还有记者本人及师长、朋友们的感想和评价)。仅从这七辑的题目,不难想见记者眼界的宽广、思想的深邃、笔触的灵动和采写的辛劳。
看得远,是因为站得高;写得深,是因为想得多。作为中国青年报驻甘肃的记者,他们是站在全国的角度(这也是中央驻地记者共同的特长)来审视甘肃、了解甘肃、评价甘肃。通过观察、比较、分析,选择新闻线索,挖掘新闻价值。这是我们每一个地方记者应该努力学习的。即使不能站在全国看甘肃,至少也要有站在祁连山看甘肃的志向和目光。若甘当井底之蛙,到头来只能看见碗大的一个天。对于一个地方记者、特别是甘肃的记者,认真看一下《读懂甘肃》,一定能够从中得到不少教益。
著作中专门写人物的稿件不多,但即使写事,也从未曾离开过人,未曾离开过人的命运、思想、生存状况,克服了事件报道中常犯的“见物不见人”的弊端。他们的笔下有党政要员、企业高管、专家学者、劳动模范、普通百姓,可贵的是,记者写谁象谁,是个性鲜明的“这一个”。人物的真实,源于采访的扎实,文笔的朴实,源于对人的关心、理解、尊重。
《感时忧世》辑,属纯粹的“舆论监督”类。《一个劳动模范的自述:“我是生生被吃穷的”》,《谁为12年长假负责》、《冒名顶替者进了县党史办》……标题振聋发聩。舆论监督难,是不少采编人员发自心底的感慨,以至有同仁一听到这个词,避之惟恐不及。这使我想到“文革”结束后,文艺界关于“歌德”与“缺德”的争论。而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要害不是“歌”或“缺”,而是对真相的追寻,不断的追寻。因为两位记者不仅做了,而且做得很好。其中自不乏智慧和技巧,但我以为*重要的是出以公心,为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而不是为了图一时之快,或搞什么“轰动效应”。按照狄多华的经验,舆论监督是“与地方政府的另类合作”,是“‘打’要打得有理有据,‘交’要交得无欲无求,‘对抗’中寻求合作。”“惟有如此,方能长久实现双赢。”所以他们与被监督的对象均保持了健康友好的关系。
我很赞赏这样的观点。新闻是年轻的事业。所谓年轻不仅仅指年龄,更是一种心态,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和对假恶丑的愤怒鞑靼。这种愤怒不是情绪的激烈和评价的偏向,而是事实的准确,问题的客观。正如毛泽东教导的那样,记者心要热,头脑要冷。一个新闻工作者,缺少知识可以学习,缺少经验可以积累,缺少方法可以借鉴,但如果没有热情,一切都无从谈起。
狄多华在企业时我们就认识了,在他给我们投递的为数不多的稿件中,我感觉到他敏锐的新闻嗅觉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后打过几次交道,他的勤奋、谦虚与平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曾努力把他调进本人所在的报社,但没有成功,为此我颇觉遗憾。但他也因祸得福,不久进入中国青年报,为他的新闻事业创造了更大的平台和更广阔的天地。2008年,狄多华被评为甘肃第八届“十大杰出青年。”我有幸出席那次的颁奖活动。这是一次很不错的告别,时隔几日,他就被调到北京。
我与张鹏相识不久,以后有几次活动,他都在采访的路上。他比狄多华年轻,但同样勤奋、谦虚、平和。为此我对中国青年报多了几分敬重。我们曾经编撰过《见证与记录》一书,在搜集的舟曲抗洪救灾优秀新闻作品中,张鹏的几篇堪称力作。在几近白描的记叙中,我看到了他对人民那火热的真诚的赤子般的情怀。他的报道使我想到了同仁对新闻的要求:“同情是人类*美好的品质之一,但先入为主的悲情是需要我们共同警惕的。”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准确是这一工种*重要的手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全国新闻界正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党的十八大提出转变作风的具体规定。狄多华和张鹏在这方面进行了艰苦的尝试并取得很好的成果。相信他们在新闻报道的领域里,会走得更扎实,转得更彻底,改得更鲜明。
( 作者系甘肃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
作者简介
狄多华,生于1970,甘肃省民勤县人,兰州大学工商管理硕士。2002年起任中国青年报社驻甘肃记者站记者、站长,2007年9月回京工作,现任中国青年报社发行部主任、共青团新闻中心副主任。甘肃省第八届“十大杰出青年”,兼任甘肃青联常委、中央驻甘记者联谊会副会长。 张鹏,生于1987,甘肃省陇西县人,兰州大学新闻本科。2006年大学时代进入中国青年报社甘肃记者站实习,2008年南下任南方日报机动记者,2009年9月再回甘肃,开启中国青年报驻站记者生涯。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6.6¥38.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9.6¥32.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8.0¥45.0 -
字海探源
¥25.0¥78.0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30.3¥52.0 -
乡土中国
¥14.6¥26.0 -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
¥34.1¥48.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2¥15.0 -
中国人的精神
¥9.9¥29.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1¥36.0 -
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
¥9.8¥32.8 -
焦虑心理学:不畏惧、不逃避,和压力做朋友
¥11.4¥38.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1¥36.8 -
理解生命
¥10.5¥32.8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2.7¥39.8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9.0¥36.0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4.0¥52.0 -
那时的大学
¥8.4¥28.0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11.9¥39.8 -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八品)
¥22.4¥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