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企业跨组织创新网络理论与应用研究

企业跨组织创新网络理论与应用研究

1星价 ¥34.6 (7.2折)
2星价¥34.6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414571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74
  • 出版时间:2014-06-01
  • 条形码:9787514145717 ; 978-7-5141-4571-7

内容简介

  针对企业跨组织的知识需求,学者们进行了很多研究,如社会网络、企业网络、创新网络等,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从整个网路的角度来进行问题分析,而不是从单个企业的知识创造的过程出发来进行研究,割裂了企业与创新网络之间的互动关系,没有真正深入创新的本质过程研究创新网络,不能真正地指导企业进行创新实践,同时也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为此,《企业跨组织创新网络理论与应用研究》将从三个方面(跨组织创新网络的机理、跨组织创新网络的组态、跨组织创新网络的绩效)对跨组织网络的微观层面,进行层层递进的研究。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关键概念辨析
1.3.3 技术路线与逻辑框架
1.3.4 本书结构
1.4 研究方法
1.5 本书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
2.1.1 知识界定
2.1.2 知识创造
2.1.3 知识管理
2.1.4 知识转移
2.2 知识转化理论
2.2.1 社会化
2.2.2 外在化
2.2.3 组合化
2.2.4 内部化
2.2.5 知识转化的四种场所(Ba)
2.3 社会网络理论视角下的创新网络
2.3.1 社会网络研究概述
2.3.2 社会网络理论渊源与基本理论
2.3.3 企业网络与创新网络
2.3.4 创新网络的网络特性
2.3.5 研究评述

第3章 跨组织网络的知识创新机理研究
3.1 知识的类生物属性
3.1.1 知识的原生性
3.1.2 知识的逻辑谐和性
3.1.3 知识的群合性
3.1.4 知识的变异性
3.2 知识创新的三大构件
3.3 知识创新的类生物特征
3.4 知识创新的内在机理
3.5 基于知识类生物属性知识创新的过程模型
3.5.1 阶段一:受激
3.5.2 阶段二:知识基因认知
3.5.3 阶段三:融知
3.5.4 阶段四:知识有机重构
3.5.5 阶段五:知识扩散
3.5.6 知识创新的过程模型
……
第4章 跨组织知识创新网络的组态研究
第5章 跨组织网络的知识转化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研究假设
第6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第7章 跨组织网络的知识转化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基本上分为三个学派:技术学派、行为学派和综合学派。  技术学派是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这个学派的研究者大多都具有计算机的背景,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相关操作和应用,侧重于对信息的编辑处理。在他们看来,信息就是知识,他们更多的是把信息看作是研究的对象,例如信息系统的设计和构建、人工智能、物流网络平台的设计和搭建等。  行为学派的研究者大部分都有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或商业管理背景,他们更侧重于对个人的研究上,对个人的行为、动机和能力进行评估。这个学派更像是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研究问题也仅限于个人层面。  综合学派在较为全面的广泛的领域内研究知识管理,它把信息、知识、个人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系统,对其进行研究。这要求研究者有较全面的知识背景,既要对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有深入了解,又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社会学等传统的知识背景,还要对当下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有准确的把握。虽然综合学派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条件较高,但它更为贴近现实世界,更容易被企业所认可。  (2)层次。  吕君奎根据对国内外文献的总结,把知识管理分为四个层次:个人知识管理、群体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和跨组织知识管理。  这里我们先对组织进行一下定义:一定数量的人为了完成特定的使命集合在一起进行有序的系统性运行。根据这个定义可以对组织提炼出三点特点:特定目标、多个体、系统性。组织知识是组织内各个组成部分的知识结合形成的总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有一定的专门性,使组织在解决某一问题或执行某一动作上具有其他组织没有的能力。现实中的组织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有: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具有详细的组织制度和组织规范用以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帮助组织成员明确之间的相互责任和义务,为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的一种群体结构。正式组织的特点决定了正式组织在对组织中的显性知识进行整合、编辑和传播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的管理架构和组织文化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显性知识的组织内传播和扩散,但由于管理架构的约束性和激励机制的先天不足,对于那些个人的隐性知识的开发和传播非常欠缺。  ……

作者简介

  王彦博,男,汉族,1981年3月出生,河北衡水人,博士,石家庄经济学院商学院讲师。200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获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知识管理、跨组织网络、产业集群等。主持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中国地质大学社会科学版》、《科技管理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王彦博,男,汉族,1981年3月出生,河北衡水人,博士,石家庄经济学院商学院讲师。200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获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知识管理、跨组织网络、产业集群等。主持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中国地质大学社会科学版》、《科技管理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