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著作权司法实践中的文学观念批判-以文学剽窃的认定为了中心的考察

著作权司法实践中的文学观念批判-以文学剽窃的认定为了中心的考察

1星价 ¥11.2 (3.2折)
2星价¥10.9 定价¥3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4310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15
  • 出版时间:2014-06-01
  • 条形码:9787516143100 ; 978-7-5161-4310-0

本书特色

刘汉波编著的《著作权司法实践中的文学观念批判--以文学剽窃的认定为中心的考察》在文学与法律的交叉视阈中,以大量的案例分析为基础,从文学剽窃的认定角度切入,试图对著作权司法实践中的文学观念做出研究,探索调整完善这种文学观念的可能路径。本书不拘囿于法学界对剽窃认定方法和标准的探讨,在文学观念层面对文学剽窃的认定方法进行“批判武器的批判”,展示了文学与法律跨学科研究的一种进路,为文学法律学和法律文艺学的建构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内容简介

本书在文学与法律的交叉视阈中,以大量的案例分析为基础,从文学剽窃的认定角度切入,试图对著作权司法实践中的文学观念做出研究,探索调整完善这种文学观念的可能路径。本书不拘囿于法学界对剽窃认定方法和标准的探讨,在文学观念层面对文学剽窃的认定方法进行“批判武器的批判”,展示了文学与法律跨学科研究的一种进路,为文学法律学和法律文艺学的建构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目录


导论
 一 从道德谴责到法律规制
 二 观念的调整与学科的渗透
 三 经验研究的进路与个案选择的标准
**章 剽窃认定的司法实践及其实体化文学观
 一 剽窃的界定与新时期的文学抄袭纠纷
  (一)剽窃、复制与合理使用的边界
  (二)文学剽窃与学术剽窃的区别
  (三)新时期的文学抄袭纠纷及其特点
 二 美国的侵权认定法及其对中国著作权司法实践的渗透
  (一)美国的“两步法”与实质性相似的判断
  (二)西方的侵权认定方法在中国的运用及其问题
 三 部分比较法的局限与实体化文学观的制约
  (一)部分比较法的两大局限
  (二)“思想与表达二分原则”的误读与实体化
 文学观的影响
第二章 实体化文学观影响下的著作权司法实践
 一 实体论思维:实体化文学观的哲学根据
  (一)本体论阶段的实体概念
  (二)认识论阶段的实体概念
  (三)实体论思维的基本特征
 二 实体化文学观的基本内涵
  (一)文学本质实体化
  (二)文学作品孤立化
  (三)文学意义现成化
 三 实体化文学观影响下著作权司法实践的三重混淆
  (一)将有机的文学作品与无机的元素组合相混淆
  (二)将文学世界与文学媒介相混淆
  (三)将意义的生成与现成的意义相混淆
第三章 从文学抄袭之争看原创性文学观与渐创性文学观的冲突
 一 抄袭与巧合之争:以《两情若是久长时》案为例
 二 借鉴与抄袭之争:以《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案为例
 三 合理引用与非法抄袭之争:以《我是太阳》案为例
 四 模仿、抄袭与独创之争:以《马桥词典》案为例
 五 文学抄袭之争的实质在于原创性文学观与渐创性文学观的冲突
第四章 创造性概念的演变及原创性文学观对著作权法的渗透
 一 艺术:从模仿到创造性模仿再到独创
  (一)古希腊:艺术即模仿
  (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即创造性模仿
  (三)近代:艺术即独创
 二 创造性概念内涵的演变
  (一)由神到人:创造性概念的**次转变
  (二)从精英到大众:创造性概念的第二次转变
  (三)从主体到交互主体:创造性概念的第三次转变
 三 原创性文学观对著作权法的渗透
第五章 原创性文学观影响下的著作权理论和司法实践
 一 原创性文学观影响下的著作权理论及其局限
  (一)模糊的独创性概念
  (二)笼统的实质性相似
 二 原创性文学观影响下的著作权司法实践及其尴尬
  (一)如何面对“创造性添加”?——著作权司法实践的**重尴尬
  (二)如何面对“创造性复制”?——著作权司法实践的第二重尴尬
  (三)如何面对核心相似?——著作权司法实践的第三重尴尬
 三 后现代文学理论与艺术实践对著作权法的挑战
  (一)后现代作者理论对著作权法的挑战
  (二)后现代文本理论对著作权法的挑战
  (三)后现代艺术实践对著作权法的挑战
第六章 文学观念的调整与著作权司法实践的新景观(一)
 一 实体化文学观向活动论文学观的调整
  (一)实体化文学观调整为活动论文学观的必要性
  (二)活动论文学观的形成及其优越性
 二 活动论文学观对著作权司法实践的启示
  (一)在整体中把握实质性相似的判断
  (二)在语境中把握实质性相似的判断
  (三)在阐释中把握实质性相似的判断
第七章 文学观念的调整与著作权司法实践的新景观(二)
 一 原创性文学观向渐创性文学观的调整
  (一)渐创性文学观的优越性
  (二)相对的创造与穿越标准的提出
 二 渐创性文学观对著作权司法实践的启示
  (一)看涉案文本是否存在互文现象
  (二)看后续作品是否形成新的作品
  (三)看借用部分是否属于合理引用
结语 走向文学法律学
附录一 文学法律学研究述评与理论建构
附录二 文学与法律的跨学科研究宜多向拓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汉波,男,1970年12月生,江西兴国人。1995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赣南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学的教学与研究。主编教材一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一项、省级课题六项,在《光明日报》《文艺理论研究》《江西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