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12.2 (3.2折) ?
1星价 ¥24.3
2星价¥24.3 定价¥3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055991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8
  • 出版时间:2014-02-01
  • 条形码:9787560559919 ; 978-7-5605-5991-9

内容简介

  《大学语文》从社会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以提高大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为教学目标,将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等目标分成十个专题,每个专题都精选出多篇古今中外的优秀名篇。希望通过对这些专题经典名篇的研读,能传承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使学生在正确地运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进行交流的同时,既陶冶情操,又提高自我修养。  《大学语文》在加强对学生综合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全书体例编排合理,便于教师和学生使用。

目录

**辑 理想
课前导读
盘古神话
文本综述
难点释义
课文串讲
文本思考
课前导读
女娲补天
文本综述
难点释义
课文串讲
文本思考
课前导读
兰亭集序
文本综述
难点释义
课文串讲
文本思考
课前导读
洛神赋并序
文本综述
难点释义
课文串讲
文本思考
课前导读
爱尔克的灯光
文本综述
难点释义
课文串讲
文本思考
课前导读
我的世界观
文本综述
难点释义
课文串讲
文本思考
第二辑 求学

课前导读
进学解
文本综述
难点释义
课文串讲
文本思考
课前导读
侍坐
文本综述
难点释义
课文串讲
文本思考
课前导读
墨池记
文本综述
难点释义
课文串讲
文本思考
课前导读
论学问
文本综述
难点释义
课文串讲
文本思考
课前导读
咬文嚼字
文本综述
难点释义
……
第三辑 爱情
第四辑 胸襟
第五辑 生命
第六辑 情义
第七辑 咏怀
第八辑 景色
第九辑 行状
第十辑 民生
展开全部

节选

  《大学语文》: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参见《文学创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记四则》)。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传》,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copula),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如果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