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乡的石头记-《红楼梦》百年英译史研究

他乡的石头记-《红楼梦》百年英译史研究

1星价 ¥25.2 (6.0折)
2星价¥25.2 定价¥42.0
图文详情
  • ISBN:978731004641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78
  • 出版时间:2014-09-01
  • 条形码:9787310046416 ; 978-7-310-04641-6

本书特色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它卓越的文学成就享誉世界。《中国文化走出去理论与实践·他乡的石头记:百年英译史研究》首次尝试对《红楼梦》在英语世界中的译介史进行全面而详尽的系统研究。引入了“改写”这一概念,将“译”与“介”统一到“跨文化改写”这一框架之中,以揭示译介行为的实质。

内容简介

  国内学者对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研究往往着重于语言文字的推敲,却较少讨论以下问题:在我们心目中高山仰止的文学名著,进入新的文化语境以后,形象和地位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为何会如此?这是中国学者有责任进行探讨和解答的问题。《中国文化走出去·理论与实践·他乡的石头记:百年英译史研究》以翔实丰富的一手资料为基础,首次对《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历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英语世界的“接受性”译介为研究主体,以国内译介机构的“输出性”译介为参照,*终希望对中国文学外译的行为方式提供启示和借鉴。

目录

总序
前言
引言
一、研究动因: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视角与框架:改写体系中的译与介
三、研究方法和路径:历史性系统研究

上篇《红楼梦》英文翻译史研究
**章 译本简介和历史分期
**节 《红楼梦》英文译本简介
第二节 《红楼梦》英译史的历史分期
第二章 1830~1900年:在华殖民圈的实用主义翻译
**节 译者的特殊身份和视角:外交官的实用主义
第二节 特殊的翻译目的:提供语言学习材料和消遣性读物
第三节 特殊的翻译发行方式和流通范围
第四节 介于行间翻译和直译之间:奇异的“忠实”倾向
第三章 1901~1960年:英美本土的市场化翻译
**节 当译者与汉学家相遇:欧美汉学家对翻译行为的浅层介入
第二节 “胡适博士的详尽研究”:译者对新红学研究成果的简单利用
第三节 内容和语言的简化:针对一般读者的译本
第四节 对预期读者的迎合与吸引:出于同一目的的不同文本表现形式
第五节 译本的商业运作:市场需求、市场效果和读者反应
第四章 1961年至今:《红楼梦》英译的学术性转向
**节 “全译时代”的产物:《红楼梦》英译的学术性转向
一、“专业读者”的期待与需求:专业学术研究对全译本的催生
二、“专业人士”在改写中的权威地位:出版商对译者的选择
三、译本自身的学术含量
第二节 翻译行为中的经典化追求:出版形式、文本表现和译本附录
一、出版运作中的经典化尝试
二、译者对原作的虔诚心态
三、翻译之外的文化补偿手段
第三节 译本的读者反应和市场效果
一、译本与学术性评介的相互依存
二、普通读者对霍译本的阅读和接受:以两种1958年译本和杨译本为参照
第五章 对《红楼梦》英译史的总结与思考
**节 《红楼梦》英译史的脉络与走向
一、不同阶段《红楼梦》英译特点的总结
二、《红楼梦》英译史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对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的几点反思

下篇 《红楼梦》英文评介史研究
**章 资料来源说明和历史分期
**节 本研究资料来源说明
第二节 历史分期及其原因
第二章 评介方式多样化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
**节 从重视语言到关注内容:在华殖民圈内的《红楼梦》英文评介
第二节 名人效应和市场行为:面向英美本土普通读者的《红楼梦》英文评介
第三节 早期的《红楼梦》学术性英文评介
第三章 评介方式高度学术化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节 西方文艺理论观照下的文本细读
一、那美惬的“组合式方法”:宽泛意义上的西方文学研究路径
二、反复出现的西方批评概念:“反讽”、“寓言”和“互文性”
三、影响较大的西方批评流派:神话和原型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和叙事学研究
四、几种西方哲学、宗教、伦理概念的介入
五、女性主义批评的集中涌现
第二节 作者考证和版本考证研究
第三节 中国文学·亚洲文学·世界文学:文学史和文学选集对《红楼梦》的收录和改写
第四节 文学以外的学科领域对《红楼梦》的研究
第四章 对《红楼梦》英文评介史的总结
**节 《红楼梦》英文评介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对《红楼梦》英文评介学术转向的客观评价

结语
**章 边缘经典:《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作品形象
**节 英语世界中《红楼梦》“译”、“介”互动的历史进程
一、19世纪的“零互动”
二、市场运作下的相互促进
三、学术性评介与市场化译本的背离
四、学术转向后的译介合流
第二节 《红楼梦》英文译介的学术转向对作品形象的塑造
一、学术转向之后《红楼梦》英文译介的现状与特点总结
二、边缘经典:复杂张力作用下的《红楼梦》作品形象
第三节 对“边缘经典”现象的思考
一、英美语境中“世界文学经典”概念和体系的演变
二、《红楼梦》在英美语境下的世界文学体系中的位置
第二章 几点启示: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
**节 谁决定了作品形象:对译人语国家诸多操控因素的清醒认识
第二节 杨译本为何遭到冷遇:对外译介行为中出现的一些偏差
第三节 如何组织译介:对外出版机构可以借鉴的一些经验
参考文献
附录:《红楼梦》英文译本及论著书目索引(按出版年代排序)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文化走出去·理论与实践·他乡的石头记:百年英译史研究》:  John Francis Davis(德庇时)是《红楼梦》英译**人,也是四位译者中唯一具有专业学术背景的外交官,由于对中国文学的翻译与研究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30年,德庇时撰写的长文《汉文诗解》(On the Poetry of the Chinese)发表于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刊(The Royal Asiatic Transac-tions)。四年后,这篇长文以单行本形式在澳门出版,并附有另外四篇与中国有关的文章或翻译,英文书名全称为“ON THE POETRY OF THE CHI-NESE,(FROM THE ROYAL ASIATIC TRANSACTIONS)TO WHICH ARE ADDED,TRANSLATIONS&DETACHED PIECES”(《汉文诗解》,选自皇家亚洲学会会刊,并附有其他译文及文章)①,扉页首行还有“汉文诗解”四字汉语书名。国家图书馆存有这一单行本的缩微胶卷影印本。在这篇长文的第69页,德庇时提到了《红楼梦》,“以下引文来自一部名为《红楼梦》的小说,却是对一位中国年轻浪子的诗体描述。”②其后就是《红楼梦》第三回的两首《西江月》的原文和译文,连叙述带翻译占有两页篇幅。这是历  史上*早的《红楼梦》英文译介。  过去的《红楼梦》英文译介研究对德庇时的身份一直语焉不详,对德庇时具体译介内容的介绍也有一些以讹传讹的地方。胡文彬在1993年出版的《在国外》中说,“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戴维斯翻译了《红楼梦》第三回片段,发表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杂志第2卷上,题为'中国诗歌',这段《红楼梦》译文不仅将原小说第三回……黛玉初见宝玉的场面译了出来,而且还介绍和注释了小说中'讥评'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③以上这一介绍流传很广,成为很多《红楼梦》英译研究所援引的材料,但它本身却存在着模糊和错误的地方。尽管胡文彬《在西方的流传和研究概述》一文的“注解⑤”表明他拥有德庇时译文的一手资料④,但由于历史知识的欠缺和阅读的疏忽,在对这一资料进行描述时,他显然出现了偏差。首先,这位“戴维斯”是在中国近代史志中大大有名的德庇时,他的确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但却绝非仅限于此;而文中也根本没有译出黛玉初见宝玉的场面,这完全是胡文彬在阅读中产生的错觉,错觉如何产生,将在下文具体说明。而更令人叹息的是,此后国内出现的数种《红楼梦》英文译介研究,在涉及德庇时译本时,都以讹传讹,沿袭胡文彬的错误说法,显然根本没有阅读过一手资料,体现出很不严谨的研究风气。①本书通过史料梳理,首先确认德庇时的身份,再通过对德庇时译文的真实内容的确切描述,发现德庇时对待《红楼梦》的态度,并将他的身份、态度与19世纪《红楼梦》其他几位英译者进行对比,从而发现19世纪不同阶段《红楼梦》英译所经历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原因。  胡文彬将德庇时的身份指认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这并没有错,但德庇时的身份却远远不仅于此。德庇时的具体社会身份是英国驻华外交官员,而且历史影响很大,不容忽视。我们结合数种史料对其生平进行梳理,得出以下发现。德庇时生于1795年,卒于1890年,在中国的活动时间很长。1833年开始,他的主要职务是驻华商务总监督的第三副督及第二副督。  ……

作者简介

  江帆,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主讲课程:中国文化概要、基础口译、口译理论与研究、译介学,研究兴趣:译介学、中国古典文学英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一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