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书画家(一)-小牛顿百科馆

中国的书画家(一)-小牛顿百科馆

1星价 ¥5.2 (4.3折)
2星价¥5.0 定价¥1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7291418
  • 装帧:一般铜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7
  • 出版时间:2015-01-01
  • 条形码:9787107291418 ; 978-7-107-29141-8

内容简介

  书法与国画都是以中国特有的书写工具——毛笔所发展出来的艺术,合称为“书画”。古人一向有“书画同源”的说法,懂得运用毛笔特性的人,往往在书法与国画上都有相当的造诣,而被称为“书画家”。  《小牛顿百科馆:中国的书画家(一)》依年代顺序,介绍三位震古烁今的大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及赵孟頫。他们代表书法上三种不同的风格和发展的阶段,他们的生平贯串起来,就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书法史。

节选

  《小牛顿百科馆:中国的书画家(一)》:  王羲之曾经说:“古代的书法家,除了东汉的钟繇和张芝,其他人就没有什么值得看的了。他们两位死后,大概只有我和我的儿子献之了吧!”  他还说:“我的书法比起钟繇,可能勉强比得上,可是比起张芝,就要排在他后面了。不过,张芝所以会有这么好的成就,是因为他在池边勤练书法,把池塘的水都染黑了。如果我也那样苦练,应当不会输给他。”  王羲之一生*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种风俗,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秽气,这叫做“修禊”。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41位,一起到兰亭的河边“修禊”。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非常快乐。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搜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  这时候王羲之已经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潇洒地挥起笔来。  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不但书法写得流畅自然、气势生动,文辞也非常典雅,很受当时文人的赞赏。文中除了记述这次集会的情形,还阐述了他“人生苦短”的观点。文中的许多辞句都成为名句,为后人传诵不已。  可惜这篇序文的真迹并没有流传下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只是后人的摹本。  《兰亭集序》中共有20个“之”字,每个“之”字的写法都不同,充分显示出王羲之的才气和功力,能创造出变化无穷的书法。  据说《兰亭集序》的真迹,到唐朝时还在,藏于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那里。  智永把《兰亭集序》当宝物一样地收藏着,不肯拿给任何人看。他死后,把《兰亭集序》交给他的徒弟辩才和尚收藏。  当时的皇帝唐太宗,是个有名的王羲之迷。他派人到处搜罗王羲之的书法真迹,每找到一本就拿给大臣们看,并找人临摹了好几份摹本。可是唐太宗费了这么多心力,却始终找不到他*想获得的《兰亭集序》。  后来,他终于打听到《兰亭集序》在辩才那里,便派人去要。辩才推托说,他师父智永活着的时候,虽然曾经见过,但相隔时间太久,早就不知流落到哪里了。  唐太宗不相信他的话,却也无可奈何。他想出了一条妙计,请一位大官萧翼去骗取辩才的《兰亭集序》。  萧翼打扮成读书人的模样,假装到辩才的庙里观赏壁画,和辩才谈论起诗文书画。  由于萧翼善于察颜观色,说话又很机警,赢得了辩才的好感。  从此,萧翼便常常往辩才的庙里拜访他,并带去一些书画,共同讨论。  取得了辩才的信任之后,有一天萧翼带了一些“二王”的真迹,请辩才来辨认。  辩才看了看,说:“真迹倒是真迹,可是却不是很好的。我有一件真迹,非常特别。”  萧翼故作不知,问他是什么真迹。  辩才说:“是《兰亭集序》。”  萧翼一听,故意表现出不相信的样子,问道:“《兰亭集序》早就不见了,怎么会有真迹?定是假的。”辩才请他第二天来看。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