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戏缘-孙崇涛自述
读者评分
5分

戏缘-孙崇涛自述

著名戏曲研究学者孙崇涛作品,从身在南戏故乡温州的童年讲起,讲述之间折射出70余年间中国社会和中国戏剧的发展与走向。

1星价 ¥14.7 (3.0折)
2星价¥14.7 定价¥4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8条)
ztw***(三星用户)

品相内容俱佳

戏曲艺术家的回忆录。

2023-11-28 17:04:11
0 0
139***(三星用户)

作者与戏结缘,爱戏一生,研究南戏,成果丰硕,海外推广,中西共享。

2023-10-24 12:51:42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407756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77
  • 出版时间:2015-07-01
  • 条形码:9787544077569 ; 978-7-5440-7756-9

本书特色

《戏缘——孙崇涛自述》写作者孙崇涛本人事迹的内容,其实并不多。作者在书中的身份,主要是带着他的一双眼睛与一对耳朵,去观察、听闻这70余年间的人生舞台和舞台人生。作者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可以诉诸历史,更没有什么丰功伟业值得自我树碑立传,唯一值得告诉别人的,只是他一生与戏剧结缘的特殊经历。

内容简介

  《戏缘 孙崇涛自述》分为家乡戏缘、省城戏缘、小城戏缘、京城戏缘、海外戏缘5个部分,通过作者的眼睛与耳朵,去观察、听闻这70余年间的人生舞台和舞台人生。使读者通过生长于中国早成熟戏曲艺术南戏故乡浙江温州地区的作者怎样从小接受传统戏曲艺术熏陶,之后又怎样长期从事戏曲学习、研究和教学,了解南戏故乡近现代的戏曲状况怎样,她与全国戏剧发展关系如何,从南戏故乡走出来的戏曲研究者的生活道路会是怎样等问题,读出这70余年间中国社会和中国戏剧的大致状态。

目录

题记
家乡戏缘
平生头一回看戏就被吓哭了
看庙戏是为图热闹
戏院看戏另有一番风光
京班武戏使我着迷
去“永嘉”看京戏名角
“京胡才子”陈小鲁与郑剑西
瑞城的“业余明星”
从“琴娱社”到“城关业余京剧学社”
不算结尾

省城戏缘
离乡之旅
室友钱苗灿
失败了的“杭剧”改革
“大跃进”年代的劳而无果
缘结绍兴
沈园、目连戏与鲁迅故家
追梦盖叫天
告别“杭大”

小城戏缘
新的人生驿站
“平中”的校园戏剧
“平阳出戏子”
山城的“样板戏”
老钱从“天外”飞来
通向远方的“实践楼”
一条读书札记牵引出来的机缘
恩师带我走向研究戏曲之路

京城戏缘
恭王府里的考试
挑起扁担上北京
研究生班开学之初
春来京城百花艳
首都老剧场的时运
“样板团”里故人稀
“宁澹轩”生涯
尾声:夕阳映照大剧院

海外戏缘
小引
牛津印象
摇到“外甥桥”——到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
这里有中国戏曲宝藏——探访西班牙皇家图书馆
韩国正热“中国学”
没有大门的学校——韩国大学景观
文光焕八斗哲理通九州——两访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筹备处”
十鹿九回头——走访台北“瓯江国剧研究社”
相约华盛顿——美国亚洲研究会暨北美中国演唱文艺研究会年会侧记
走向哈佛
在伯克利的日子里

附录
一、《剧作家》编者按语
二、相关散记杂论篇目
三、有关报道评论选目
鸣谢
展开全部

节选

《戏缘 孙崇涛自述》:  平生头一回看戏就被吓哭了 我平生的头一回记忆就是看戏。  那大约是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我还不满三岁,家乡瑞安人叫“绍兴班”的浙江嵊县女子越剧团头一回来城内演出,大家都感到新奇。掌家的叔公,弄来几张戏票,对我母亲(1917—1979)说:“大嫂,‘绍兴班’全由女子演文戏,适合你们妇人家看,你就驮嫡儿(抱小孩)去开开眼界吧。”那时祖父母已过世,作为长房长子媳妇的母亲,受到叔公格外照顾和优待,凡遇好事,首先都会想到她。老人家还客气地唤我母亲为“大嫂”,这是他在搭自己子女辈分称呼。  母亲生我时才20岁刚出头,其实那时候她还是个“女孩子”。  看戏地点在城东北角城乡交界处“后垟垇(方音读如‘等’)”河边的“仲容文化馆”’——为纪念乡先贤清末国学大师孙诒让(字仲容)而建。文化馆将讲台作戏台,礼堂摆放一排排长木椅做观众席。那时“绍兴班”好像还没有取得进正规戏院售票演出的资格。  旧社会大户人家妇人很少独自出门,家母带我看戏得有人陪伴。叔公就让他未出嫁的女儿和长年寄居我家的舅公两人一起陪着去。家乡人称姑母为“娘”(平声),叔公女儿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的女性中排行在我两个亲姑母之后,所以我唤她“三娘”。我不会走远路,就由“三娘”用胳膊肘托抱着。母亲姗姗地跟在一旁。  到了仲容文化馆,戏已开锣,叮叮咚咚地响着乐曲。只见台顶两边吊起两盏大煤气灯,把台面照得通亮。台上有两个妆扮起来的人物。一个扮女的站着,穿红戴绿,满头珠翠,一摇头、一晃脑,灯光下闪闪发亮,吸引我两眼直盯着她看。另一个女扮的男人,穿一身黑袍,头戴高高耸起的黑帽子,手托一面木盘子,单腿跪在那女人跟前。两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唱着,我全不明白他们是在做什么。直到今天,我也“查考”不出那晚演的究竟是哪出戏。  这对男女就这么一直站着、跪着、唱着,嘴里哎哎哇哇地哼着相似的一个调——由绍兴乡间“小歌班”转变为“绍兴女子文班”不久的越剧音乐,很是单调。我盼着那男的快点儿站起来,可“他”就是跪着不肯站。我也盼着那女的能跑动起来。只见她把长袖子一甩,身子一扭,刚像跑的样子,又马上捋好袖子,身子照旧站回原处,叫人扫兴。一阵好奇、新鲜过后,我不耐烦了,吵着嚷着要离开观众席,任大人们怎么哄也不管用。  没法,舅公只好抱我离开观众席,在礼堂周边来回走了几圈,见没有别的地方好去,就抱我进了台边一间长屋子。那长屋子大人叫“戏台间”,就是演员化妆室。里面挤满了人,灯光之下个个模样怪异,脸上搽白的、涂红的、描黑的都有,近看煞是吓人。我吓得哇的一声哭了。原本想带我来看新鲜、看热闹的舅公顿时慌了,赶紧抱我出来。我再也不肯在那儿多待了,使劲地哭着喊着要“走归”(回家)。众人无奈,只好抱我一起“走归”了。  我平生头一回看戏就这样匆匆了结,前后也就一刻来钟。它留给我永久的记忆,也令我终生歉疚。母亲一辈子很少走出家门,进戏场看戏更是数得着的几回,而这次去了戏场又没能看成戏,正是她的“逆子”我给闹的。这使我终生不能原谅自己。  在我童年记忆里,看戏真是件无趣甚至可怕的事。如果日后有人对我说:你真幸运,刚有记忆,就跟戏曲结缘。看“绍兴班”是你今生干上戏曲这行的“良好启蒙”,仲容文化馆是你今后事业“扬帆起航的地方”,剧场啼哭不是跟襁褓中贝多芬咯咯笑着舞手“节拍”音乐厅交响乐“异曲同工”吗?这讲法对我不是误解,就是挖苦。不过细细想来,说仲容文化馆是培育我日后走向文学艺术道路,成为一名戏曲工作者的“起航”场所,倒有点接近事实。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仲容文化馆改做瑞安县文化馆,那长屋子做了图书馆藏书室,礼堂改作图书阅览室。文化馆购置了成批的“小人书”,用绳线拴在木栏上,供小孩们免费阅览。还有供成人、大孩子看的各类报纸杂志。向图书馆借书也很方便,填张借书证就可以把书借回家。文化馆成了我们小孩子在书海中遨游的天堂,我一有空就往那里跑。  起初专看“小人书”连环画,年纪稍长,改看各种文学期刊。如《人民文学》《文艺报》《译文》《剧本》《戏剧报》《大众电影》《民间文学》等,几乎一期不落地翻阅。看完期刊后,就向图书馆借来图书回家接着看。通过这些阅读,使我爱上文学,了解包括戏剧在内的许多古今中外名著,懂得了《西厢记》与关汉卿、曹禺与老舍、莎士比亚与莫里哀、《哈姆雷特》与《沙恭达罗》等,为我日后从事戏剧工作,做了前期的知识储备。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