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山西晚熟冬麦区小麦密行稀株高产超高产栽培模式

山西晚熟冬麦区小麦密行稀株高产超高产栽培模式

1星价 ¥16.5 (5.5折)
2星价¥16.5 定价¥3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62154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54
  • 出版时间:2015-07-01
  • 条形码:9787511621542 ; 978-7-5116-2154-2

本书特色

山西晚熟冬麦区,处于冬春麦过渡交错地带,南为黄淮海麦区,北接晋西北高寒区,受冬前积温的限制和小麦-玉米种植制度的影响,一般播种较迟,播量较大,其结果常导致冬前群体超标,达70万~80万/亩,拔节高峰超过120万/亩,后期成穗率可达45万~50万。播种太密,田间通风透光性较差,一方面植株间为了争光,茎秆高度变高,使矮秆变成了高秆,茎秆抗倒性变差,大穗变成了小穗,灌浆中后期遇雨夹风,常常造成小麦倒伏,致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差。

内容简介

山西晚熟冬麦区,处于冬春麦过渡交错地带,南为黄淮海麦区,北接晋西北高寒区,受冬前积温的限制和小麦-玉米种植制度的影响,一般播种较迟,播量较大,其结果常导致冬前群体超标,达70万~80万/亩,拔节高峰超过120万/亩,后期成穗率可达45万~50万。播种太密,田间通风透光性较差,一方面植株间为了争光,茎秆高度变高,使矮秆变成了高秆,茎秆抗倒性变差,大穗变成了小穗,灌浆中后期遇雨夹风,常常造成小麦倒伏,致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差。

目录

**章 小麦高产超高产模式研究**节 小麦生产的重要性第二节 小麦高产超高产形成理论基础一、产量构成理论二、光合性能理论三、源库理论第三节 小麦栽培技术的发展概况一、20世纪50~60年代二、20世纪70年代三、20世纪80年代四、20世纪90年代至今第二章 山西晚熟冬麦区小麦生产一、生态特点二、区域麦田种植方式类型第三章 密行稀株模式技术初探一、研究材料与方法二、研究结果分析三、研究结果讨论第四章 密行稀株小麦高产群体光分布与光合特性研究**节 研究材料和方法一、研究材料二、测定项目和方法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一、密行稀株对小麦群体lai的影响二、密行稀株对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三、密行稀株对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四、密行稀株对小麦光合性能的研究五、密行稀株对小麦群体结构的影响第五章 密行稀株小麦高产群体库源流关系特征**节 密行稀株对群体营养器官生长的影响一、研究材料与方法二、密行稀株对群体分蘖的影响三、密行稀株对叶片性状的影响四、密行稀株对单株次生根数的影响五、密行稀株对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第二节 密行稀株对小麦物质积累的影响一、密行稀株对群体干物质日积累量的影响二、密行稀株对群体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影响第三节 密行稀株对小麦物质分配的影响第四节 密行稀株对小麦营养器官干物质运转的影响一、密行稀株对小麦茎秆维管束的影响二、密行稀株对小麦茎、叶、鞘干物质运转的影响三、密行稀株对小麦各节 间于物质运转的影响第五节 密行稀株对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第六节 密行稀株对小麦衰老进程的影响……第六章 密行稀株模式播期播量的研究第七章 密行稀株肥料运筹研究第八章 密行稀株模式麦田生态特性研究第九章 密行稀株超高产小麦栽培技术规程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董琦,男,1974年生,山西省晋城市人。现为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会员、省作物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小麦高产栽培生理生态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