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籍文学馆·名家文存:重新发现文学(精装)
读者评分
5分

中国书籍文学馆·名家文存:重新发现文学(精装)

1星价 ¥33.3 (4.9折)
2星价¥33.3 定价¥6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条)
ztw***(三星用户)

推荐一本好书

很满意的一次购书,值得珍藏!

2022-01-12 17:25:41
0 0
ztw***(三星用户)

推荐一本好书

很满意的一次购书,值得珍藏!

2022-01-12 17:25:28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683942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56
  • 出版时间:2016-01-01
  • 条形码:9787506839426 ; 978-7-5068-3942-6

内容简介

  《中国书籍文学馆·名家文存:重新发现文学》是作者雷达近年来评论文章的选集。  《中国书籍文学馆·名家文存:重新发现文学》是“重新发现文学”,因为在这个去精英化的、娱乐化的、新媒体化的、视觉化的时代,文学确实遭到了遮蔽,她本身的闪闪珠贝有必要经我们的手发现出来。当今的文学对人性复归,对发扬良知,对复兴民族精神,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虽为无用,实为大用。  《中国书籍文学馆·名家文存:重新发现文学》以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为核心,展开了评论和思辨,形成了一些宏观或微观的文章。  《中国书籍文学馆·名家文存:重新发现文学》在作品研究中突出文体意识,突出创新。

目录

**辑
重新发现文学
当今文学的自觉与自信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走势
我们时代的文学选择
关于现实主义生命力的思考
地气·人气·正气
当下作家队伍的分化与重组
真正透彻的批评为何总难出现
原创力的匮乏、焦虑与拯救
地域作家群研究的当代意义
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审美精神

第二辑
强化短篇小说的文体意识
我心目中的好散文
我所知道的茅盾文学奖
多姿多彩的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求问录
官场小说的困境与出路
“打工文学”的意义、价值和前景
当今戏剧创作中的文学性及其他
民族心史与精神家园
关于爱、道德、生死的思考

第三辑
莫言:中国传统与世界新潮的浑融
评说史铁生
评说张炜
评说刘震云
《繁花》:鲜活流动的市井生相
这边有色调浓郁的风景
电影《白鹿原》的败笔在哪里
关于《大秦帝国》
周大新:《安魂》一曲慰死生
《狼图腾》的再评价与文化分析
张欣:当代都市小说之独流
王丕震:文坛神话惊世奇才
赵本夫近作的象征结构
毕淑敏:用小说思考生命的人
《红旗谱》为什么还活着
肖云儒:每一重要时刻都发出声音
汤吉夫:校园里的人性思索者
劳马写作的边缘性与启示力

第四辑
《一句顶一万句》要表达什么
读《带灯》的一些感想
刘高兴的“脚印”与灵魂的漂泊
高建群:乡土中国的命运感
从《漫水》看完整的王跃文
秦岭:在《皇粮钟》里寻找中国农民
陈亚珍:亡灵叙述与深切的文化反思
艾伟的《风和日丽》
关仁山的《麦河》
王松:一面人性恶的哈哈镜
鲁敏:《六人晚餐》
葛水平:乡土中国的风俗诗
丁燕:俗世众生相与地域文化穿越
胡冬林:真正的天籁之音
欧阳黔森小说印象
我对格致散文的看法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书籍文学馆·名家文存:重新发现文学》:  现在,一个叫原创力或者原创性的词儿,正在成为时尚和口头禅。从文学到牛奶,从《鹿鼎记》到“周老虎”,从会议室的慷慨陈词到餐桌上的七嘴八舌,几乎人人言必称原创,人人在追问原创性。就文学艺术而言,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奇特景观:一面是大肆标榜自己写的或自己编的作品是绝对的“原创”,造成了一种原创力作品颇为丰盛的印象;一面却是慨叹原创性的丧失,苦苦寻觅和大声召唤原创力的归来。事实上,大家都心知肚明,称原创性作品繁荣到了过剩程度的,显然是假话,因为“原创”这个词广为流行本身就足以说明,原创力的匮乏正在成为普遍的社会文化现实,而文艺创作中的复制化、批量化、拷贝化、克隆化现象的日益严重,已经使得原创力危机无所不在,甚至已成为时代性的精神焦虑。  那么,什么叫原创力或者原创性呢?为什么不像通常那样叫创新性,独创性呢?我个人以为,人们常说的创新性和独创性肯定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这个“原”字却格外重要,它强调的是原初性,即一切来自本源,根本,大地和生命,作品有其不可复制性和排他性,它是新鲜的,独一无二的,又是反抗平庸、陈旧和重复的,它是一种新的对世界和人生的把握角度,一种新生命形式的艺术显现。古今中外一切经典的或者卓越的作品,应该都是具有原创的品质,而一切伪劣之作无论怎样包装、欺世,其缺乏原创性的致命弱点都是无法遮掩的。当然,也不能把原创性的要求拔到不可企及的吓人高度,使之过分纯粹化和极致化,那样反而会变成一种心造的幻影,就像吃人参一律要吃长白山的百年野山参一样,那怎么可能呢?现在的主要问题还不是要求有多少纯粹的原创性,而是寻求基本的原创性而不可得。原创性的含量可以或多或少,但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决不能没有原创性因素则是无疑的。它既是一种很高的标准,也是一种基本价值保障。  可是,当下文学的现状又如何呢?这里仅以长篇小说为例。现在年产量仍是节节攀升,日产两部半已不在话下了,至于长篇小说为何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突然成为“**文体”、市场宠儿、比较而言*具市场号召力的文学样式,那将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在的问题在于,有的作家写长篇的冲动,并不是来自现实生活深处的激发,创作主体长期积累的外化,而是觉得长篇重要,不弄出“几部砖头一样厚的东西将来当枕头”,“大作家”的形象就树不起来.可能落空,于是拼命写长篇。社会、市场对长篇的需求与作者们普遍缺乏创作长篇文本的能力和准备,构成了尖锐的矛盾。试想,现在的长篇,有多少是能让人记住,让人很想再翻一翻的呢?好作品不能说没有,但委实太少。我看当下长篇小说的毛病,概而言之有这么几条:首先是空洞化倾向。人们早就发现,很多小说叙述语言流畅,娴熟,故事新奇诱人,可全书竟找不出哪怕一个来源于生活的、由作家自己发现的动人细节,更谈不上让人拍案叫绝的细节了,变成了一种叙事空洞,作品没有坚实的人物和血肉,也没有深厚的情感体验,读时虽有阅读快感,读后却绝无阅读记忆,一派贫乏、苍白和零碎景象,作者根本没有能力全面地深刻地表现时代生活的整体性和细部。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