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国经济指南

中国经济指南

1星价 ¥28.4 (4.9折)
2星价¥28.4 定价¥5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239475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9
  • 出版时间:2016-02-01
  • 条形码:9787302394754 ; 978-7-302-39475-4

本书特色

本手册主要涉及中国经济的18个主题: ①经济制度史; ②清朝与中华民国; ③中国计划经济; ④经济改革历程; ⑤经济增长与发展; ⑥人口; ⑦劳动力; ⑧消费与投资; ⑨宏观经济政策; ⑩收入分配与贫穷; 农业; 国有和非国有企业; 对外贸易; 外国投资与中国对外投资; 银行与金融制度; 法律制度; 能源与环境政策; 未来增长前景与经济制度。这些章节都是由*专业的人士撰写的。各章节中的材料紧贴现实,语言平实。本手册对于想了解中国经济的专家和学生都非常有用。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指南;关于中国经济过去、现状和未来权威的阐述;国内外经济学家联合编写; 时政好书:     关于中国经济过去、现状和未来权威的阐述;中国经济界人士必读图书。    

目录

"目录  第1章中国传统经济特点  1.1小规模生产与交换的经济制度  1.1.1小规模农业的产生  1.1.2黄土地上的劳动密集倾向  1.1.3较少的牲畜投入  1.1.4血统观  1.1.5人口增长  1.1.6小规模农业  1.1.7小规模商业活动  1.2科技进步的存在  1.2.1来自海外的科技转移  1.2.2灌溉  1.2.3种植系统的变化  1.2.4保持土壤肥沃  1.2.5中国的技术进步  1.3经济制度与发展相协调  1.3.1土地所有  1.3.2租佃  1.3.3促使商人出现的制度与意识形态  1.4紧密的城乡关系  1.5政府、商人与经济  1.5.1政府与经济  1.5.2政府与商人  1.5.3政府与市场  1.6长期增长过程中的经济周期  结语  参考文献  第2章晚清至中华民国: 制度大转型时期  2.1关于文献中的假设  2.1.1制度  2.1.2正式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区别  2.1.3集中与分散的正式制度  2.1.4统治的味道  2.2清朝(1616—1911)  2.2.1统治偏好  2.2.2清代早期对商人活动的过度控制  2.2.3**次鸦片战争(1840—1842)  2.2.4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  2.2.5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与义和团运动  2.2.6晚清改革  2.2.7制度僵化与清朝的财政收入  2.3中华民国(1912—1949)  2.3.1中华民国到中日战争前的经济成就(1912—1937)  2.3.2中华民国时期的制度变化  2.3.3五四运动  2.3.41945—1949年,第二次国共内战  2.4相关的增长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第3章中央计划的指令性经济(1949—1984)  3.1中央计划指令体制的性质  3.2实践中的中央计划经济  3.3中央计划指令制度的改良与之后的放弃  第4章中国的经济改革: 过程、问题与前景(1978—2012)  导言  4.1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局部改革与80年代后半期的全面改革结果  4.1.1“摸着石头过河”战略  4.1.2双轨制下的市场开发  4.1.3确定改革目标是建立“商品经济”  4.1.4有关改革路线图和政策变化的争论  4.2全面推进的经济改革  4.2.1重新确立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2.2贯彻新的改革战略: 在关键领域取得全面突破性进展  4.2.3世纪之交所有权结构的变化  4.3中国的经济处在岔路口  4.3.1半指令半市场经济与两条可能的发展道路  4.3.2以“强大政府”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模式”  4.4我们会经历未来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吗?  参考文献  第5章经济增长与发展  5.1中国在过渡期内取得非凡成就的原因  5.2为什么中国在1979年前无法实现快速增长?  5.3为什么其他过渡期经济体没有取得同样的成就?  5.4中国取得成功付出的是怎样的代价?  5.5中国能否在未来的几十年内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  5.5.1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与城乡差距  5.5.2资源的低效利用和环境失调  5.5.3外部失调与货币升值  5.5.4腐败问题  5.5.5教育问题  结语: 中国发展过程所提供给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第6章中国人口: 变化与未来前景  6.1简要回顾  6.2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  6.3生育率下降与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  6.4死亡率变化与公共卫生保健制度  6.5中国的劳动力与人口红利  6.6移民与城市化  6.7反常的出生性别比例和潜在的婚姻挤压  结语  参考文献  第7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力市场  7.1起点: 政府来确定劳动力出路  7.2劳动力市场改革  7.2.1新的劳动力市场: 工资和收入  7.2.2为什么市场力量会产生如此大的收入差距  7.2.3流动率、流动性和生产力  7.2.4“刘易斯拐点”之争与非正规城市部门  7.2.5“大衰退”的考验  7.3劳动力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第8章中国储蓄难题  导言  8.1中国储蓄难题  8.2企业储蓄难题  8.3家庭储蓄难题  8.3.1更多的事实  8.3.2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的解释  8.3.3预防性储蓄动机  结语  参考文献  第9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  9.1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简要回顾  9.1.1**个时期(1990—1997)  9.1.2第二个时期(1998—2003)  9.1.3第三个时期(2003—2008)  9.1.4第四个时期(2010年至今)  9.2中国的货币政策  9.2.1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  9.2.2货币政策的*终目标  9.2.3货币政策的中期目标  9.2.4货币政策工具  9.2.5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9.3财政政策  9.3.1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  9.3.2中国政府预算  9.3.3财政政策的实施  9.4中国的汇率政策  9.4.1中国的汇率制度  9.4.2中国当前的汇率政策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0章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收入不平等趋势  10.1导言: 中国的收入有多不平等?  10.2衡量问题  10.3集体主义时代  10.4改革时代: 城乡差别  10.5地区不平等  结语: 不平等和不平衡  参考文献  第11章中国农业: 过去的失败,当前的成功以及激活政策  导言  11.1中国改革前时期的农业: 政策失败  11.1.1中国过渡时期的农业  11.1.2其他变化  11.1.3生产率发展趋势与农业收入  11.2构建改革的制度基础和策略: 激活因素  11.2.1价格政策变化  11.2.2制度改革  11.2.3所有权改革对农业表现的影响  11.2.4国内生产市场自由化政策  11.2.5技术和水利基础设施发展  11.2.6贸易政策  11.2.7贸易和贫穷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2章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有与非国有企业  12.1中国企业改革: 回顾  12.1.1**阶段(1978—1992年): 国有企业改革道路的探索  12.1.2第二阶段(1993—2002年): 国有企业的改革创新  12.1.3第三阶段(2003年—目前):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12.2未完成的任务  12.2.1国家、市场和企业家  12.2.2国有与非国有(打破国家垄断)  12.2.3企业融资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3章中国对外贸易  13.1中国贸易的基本特征  13.2通过香港进行再出口及其影响  13.3中国在地区和全球供应链中的参与情况  13.4中国供应链和外国直接投资  结语——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第14章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  14.1引进外国直接投资  14.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5章银行和金融机构  15.1自1978年以来中国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15.1.1改革前的中国金融业  15.1.2银行业改革  15.1.3开放和国际合作  15.1.42011年中国金融业  15.2金融业政策的改革与发展  15.2.1利率市场化  15.2.2汇率制度改革  15.2.3货币政策  15.2.4银行监管  15.3金融改革和评估的逻辑  15.3.1金融改革的逻辑  15.3.2中国金融机构的评估  15.3.3对中国金融业的评估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6章中国的法律与经济  16.1法律与计划经济  16.2针对改革时期经济体的法律和法律制度  16.2.1在法律上的投入  16.2.2以市场为导向的、国际一体化的经济法律  16.2.3针对削弱市场经济的党政行为的法律  16.3中国法治和经济发展的评估  16.3.1法治“水平”  16.3.2不均衡的法治  16.3.3从比较的观点看中国的法律和发展  16.3.4当代中国法律的前景和政治  结语   第17章中国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及政策  17.1中国在节能方面的努力  17.2核电  17.3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17.4经济政策和私营企业的参与  17.4.1市场手段  17.4.2支持性经济政策  17.4.3产业政策  17.4.4环境绩效评级和信息披露  17.4.5与金融机构合作  17.4.6实施/合规/可靠性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8章中国经济的未来  18.1改革33年后的中国经济格局  18.1.1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 *主要贡献者  18.1.2巨大的经济差距  18.1.3独特的经济制度  18.2中国的经济与制度所面临的挑战  18.2.1发展的新模式  18.2.2缓解社会和政治紧张局势  18.2.3缓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崛起的担忧  18.3中国经济的未来  18.3.1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前景  18.3.2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18.3.3制度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领导层决定恢复经济改革。1992年,中国将市场经济确立为改革的目标。全面改革启动,1993年之后取得了突破,1997年后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到20世纪末,中国已经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然而,中国的改革并未完全成功。国有部门仍然占据着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实际上,中国实行的是“半指令、半市场”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经济与社会问题增加,中国在未来方向上再一次面临着历史性的选择。 ——吴敬琏     为什么中国能在过渡期内取得如此非凡的增长业绩?为什么中国在过渡期之前无法取得类似的成就?为什么其他大多数的过渡经济体,包括社会主义的和非社会主义的,都不能取得类似的成就?中国取得非凡的成功付出的是怎样的代价?中国能否在未来的几十年内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我认为:中国在过渡期内非凡的发展成就是依据其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的结果,这种比较优势让中国占据了“后发优势”的位置。   ——林毅夫     我大胆预测了中国经济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蓝图。蓝图预示了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很可能会继续快速地增长。与此相伴的是,受到劳动力相对短缺及随之而来高工资率的主要驱动,经济结构将发生深远的变化。同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也将继续发展。其发展方向不太可能是英美现代市场经济模式。而类似于德国、新加坡的独特模式或许更接近未来的中国经济。   ——李稻葵     中国经过30年的转型后已经成为了市场经济国家。然而这个转型还没有彻底完成。因为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依然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国有商业银行继续主导着金融市场。金融自由化仍处在进行当中。因此,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在具有了典型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的同时,还有其自己的特征。   ——余永定"  

作者简介

"邹至庄(Gregory C.Chow),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经济1913班名誉教授。他加入普林斯顿成为以其名字命名的经济研究项目主任之前,曾在麻省理工学院、科内尔、哈佛和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他曾为中国的高层领导人提供咨询,并将经济学教育引入中国,撰写了15本著作以及200多篇文章,是中国大陆三大报纸以及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各一家报纸的专栏作家,还获得了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和中国香港科技大学的荣誉学位。   吴敬琏,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当代中国杰出经济学家、著名市场经济学者、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历届总理的座上宾,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顾问。   雅克·迪莱尔(Jacques deLisle),宾夕法尼亚大学Stephen A.Cozen法学教授、政治学教授、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及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其研究方向着重于中国的立法改革、法律和在解决中国危机中的作用以及中国在国际法律秩序方面所做的努力。   里查德·弗里曼(Richard B.Freeman),哈佛大学经济学Ascherman讲座教授,兼任哈佛法学院劳动力与工作生活计划部联合主任。他是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科学与工程劳动力项目负责人,同时又是美国文理科学院董事。   郭凯,中国人民银行司长,获得北京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国际金融、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主要针对中国经济)和经济增长。   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八、九、十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于2005年获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2月,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   黄季琨,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政策中心创办者兼负责人,地理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教授,担任中国农业经济协会以及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协会会长。他曾是国际食品与农业贸易政策委员会、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和非洲农业技术基金等机构的理事会成员。黄博士于1984年获得南京农业大学的学士学位,于1990年获得了位于洛斯巴诺斯的菲律宾国立大学的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为一系列的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包括农业研发政策、水资源经济、价格与营销、食品消费、贫困、贸易政策以及气候变化等。   黄亚生,国际惯例教授,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副院长。其研究专注于与中国有关的政治经济与国际商业,曾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经济观察杂志》、《英国政治科学杂志》、《世界经济》、《世界发展》、《世界政策》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过文章,还出版了《中国通货膨胀与投资管理》(1995)、《中国外商直接投资》(1998)。   让皮埃尔·拉法格(JeanPierre Laffargue),巴黎大学经济学教授,CEPREMAP研究员。其研究领域包括劳动力、经济学和税收,获得了巴黎科学学院统计学博士学位和巴黎大学(PantheonSorbonne)经济学博士学位。   李稻葵,Mansfield Freeman经济学教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有关经济转型、公司财务、国际经济学和中国经济等方面的课程。2013年,他被任命为清华苏世民学者项目负责人。   林满红,著名历史学家,目前正在撰写书稿《太平洋之界: 台湾商人的海外经济活动,1895—1945》,著有《银线: 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China Upside Down: Currency,Society and Ideologies,1808—1856)(哈佛亚洲系列,2006)。   德怀特·H.帕金斯(Dwight H.Perkins),哈佛大学政治经济学Harold Hitchings Burbank讲座教授,自1963年起在哈佛任教。他是有关中国和其他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的21本著作及100多篇文章的作者、共同作者或编者。   卡尔·里斯金,纽约城市大学皇后学院杰出经济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Weatherhead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政治经济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不平等和贫困》一书的作者,他主要研究社会和人类发展问题。   斯科特·洛则勒(Scott Rozelle),享有斯坦福大学Helen Farnsworth捐赠教授职位,食品安全与环境项目、Shorenstein亚太研究中心和Freeman Spogli学院(FSI)国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还是农村教育行动计划负责人。罗泽尔博士的研究几乎完全专注于中国,关系到三大主题: ①农业政策,包括农业项目中的供给、需求和贸易; ②农村资源问题,特别是对水资源、森林和耕地的管理; ③贫困经济学,注重教育和卫生经济学。   范世涛,北京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新的论文包括“包容性制度、汲取性制度和繁荣的可持续性”以及“文革是怎样发动起来的?”。   宋立刚,澳大利亚国立大学Crawford 经济与政府学院副教授,研究注重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中国经济。他出版的著作包括一部专论《变化中的全球比较优势》(1996),一部合写的《中国的私营企业》(2001),以及另一部合写的《中国所有权转型: 过程、结果、前景》(2005)。   彭希哲博士,获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口研究博士学位。目前任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教授,研究活动涉及广泛的人口问题。他撰写(或编辑)了18部著作和150篇刊物文章,包括在2011年《科学》上发表的“中国的人口历史与未来挑战”。   易纲,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是1994年参与创建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教授。其研究领域包括货币、银行业务以及中国经济,*新出版的著作为《论中国金融改革》(2009)。   余永定,出生于194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高级研究员,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他从1998—2009年担任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2003—2011年担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   俞肇熊, 自2012年起担任香港珠海高等教育学院商学院院长,经济学讲座教授。 当前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 曾发表100多篇期刊文章。   张中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和《国际生态经济学和统计学杂志》的联合主编,还担任其他十种国际刊物的编委工作。他是亚太政策学会特邀会员,曾经发表了200多篇文章,撰写、编辑了20部著作以及国际杂志特刊。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