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2011619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16
- 出版时间:2016-06-01
- 条形码:9787020116195 ; 978-7-02-011619-5
本书特色
序幕:北京的冬天,2009 有时,在记忆的荫翳里,或者说在时光的那些模糊地带,某个家族成员的脸就移花接木,错搭在我的脖子上了。太容易弄混了,你很难搞清这杂凑的家伙头在哪儿,脚在哪儿。 母亲和我都长着大鼻子。我哥哥奥巴马总统则有两只扇风耳。父亲长着一双大手。家族中所有成员都有种朝极端处卖劲的倾向,某些器官大到足以惹人注目的程度,只是还不至变得丑陋而已。 妻子和我刚刚抵达北京的瑞吉酒店,巴拉克也正好赶来迎接。我们经过安检,来到楼上某处一个小小的接待室立定。屋内装饰着佩斯利涡旋纹壁纸,家具属绿与猩红两色的法兰西拟古式样。在白色的壁炉上方,悬挂了一幅现代气味十足的丙烯酸绘画,很像没聚焦的照片。长绒沙发和硬背椅随意摆放着,整个房间给人一种混杂的感觉,既像办公室,又像是一户人家的起居室。房间里各处的台灯灰暗不明,领事馆人员进进出出,一个个像无声的魅影,益发给这个防守严密的会面地点增添了某种难以言状的神秘感。 听到背后有个声响,我转过身去,只见门口站着个人,影子被走廊上明亮的灯光投射进来,我一眼就认出了这个长着一对永远向外张着的大老鼠耳朵的家伙的轮廓。他走到屋内光亮处,我才看清了他那张沉毅的严肃的脸。比起上次见到他时——那是在他就职周期间——脸上的皱纹明显加深了。我突然觉得有些手足无措。我见到了哥哥,身为美国总统的巴拉克·奥巴马。 在就职典礼周,他曾向我许诺:“我会在中国跟你们夫妇见面的。” 直至在北京与巴拉克会面,我才真正把他视为美国总统;而在此前,我一直将他视作我的兄长——他确实比我高些,也大一些,但仍旧只是兄长,别无其他。他进门后见到我,本能地伸出手。刹那间,我感到情感上受到了伤害,我拥抱了他,他也默默无言地拥抱了我。我嗅到了一丝香烟味,知道尽管他本人和米歇尔都做了*大努力,可如今又破戒了。就在我们相互拥抱的当儿,他原本可以问我一些什么,我原本也十分乐意回答他的问话;在从前的几十年间,这*终成了我俩共同享有的亲密时刻。1988年夏天那次我们在肯尼亚会面,在对待我们共同的成长经历和我们共同的父亲老巴拉克·奥巴马的问题上,他那具有律师式的理性及颇具人类学的探究的目光里有着某种冷酷与诘责的意味。 “我真想知道巴拉克现在到底是怎么想的。”我出版《从内罗毕到深圳》一书时,一位朋友这么说了一句。 如今,连姐姐奥玛也跟我生分了,就因为我在书里公开谈论那位习性不良的父亲,而她一直将父亲当作偶像来崇拜。在见到小巴拉克时,她对家中的暴力事件几乎只字未提。 我想,我所能期待的*佳状况,就是他对我和姐姐奥玛之间发生的争吵充耳不闻;至于*坏的情况嘛,他或许就此再不搭理我了。 哥哥究竟会怎么想? “你近来怎么样,马克?”他问。我更仔细地审视着他的脸。他的粗糙的皮肤略带些黄色,尽管那皮肤下包裹着的一团火焰几乎马上就要喷涌而出。他的两眼显露出些许混杂的神情,既厌倦又屈从,正像一个人深知这副担子的重量——这需要他时刻保持警觉与责任感,既没法回避,又从没个歇息。 “马马虎虎,伙计。”我真不知说什么好,就随口应了一句。他穿着一套不错的西装,是那种漂亮的略带点银光色调的海军蓝。我仔仔细细把他通身上下打量个遍:每一个针脚都那么清晰可辨,每一道褶裥都熨熨帖帖。他的左颊上有一道青肿,是不巧被电动剃须刀剐了一下留下的。他上装的翻领上端端正正别了一枚有国旗标志的领针,位置恰好与那条色调鲜明的蓝白点领带打结处平齐。 他的那句话又在耳边响起:“我会在中国跟你们夫妇见面的,只是不能在深圳。他们不会让我跟你们一同进餐的。” 哥哥信守了诺言。可他的心思在别处,或者说恰如某人此时已忙得焦头烂额。他贪婪地吞下一杯茶,然后是第二杯、第三杯;每吞下一杯,意兴也就减一分。我或许是他的**百杯茶,而在这一年之中肚子早已灌得溜圆,远远超过了他的想望。 整个会面期间,巴拉克只微笑了两次。 **次微笑是在看到我母亲的照片的时候。我的小说即将面世,我制作了一些假书,即那种只有护封、里面装订着白页的图书样本。 “选出一些你家人的照片,贴在白页上,给巴拉克瞧瞧。”飞往北京之前,妻子建议我说。 我打心眼里喜欢这个主意。我俩急切地挑选出父亲、已故的弟弟戴维、母亲和我的照片——大约都是巴拉克以前没见过的——然后一张张贴在假书的白页上。我又在每张照片旁写下一些简短的说明和忆旧的话。 “你母亲还好吗?”他问。 “她很好。” “代我向她问好。” 浅浅地一笑,轻轻翻一下嘴唇,睫毛也只几乎察觉不出地稍稍动了一下,好像有些害羞,再也没法说出更多这类客套话了。这微笑的确是发自真心的,与他平日在公众场合或选战期间的那种矫揉造作的表演迥然不同;这微笑是他冲破冷峻、阴郁的个性的真情表露。他的微笑充分表明,我们各自的母亲及外祖母,都在双方的生活里产生了强大的、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第二次微笑是在我们翻看父亲的一张照片的时候,父亲正在桌前攻书。 这张照片摄于老巴拉克·奥巴马在夏威夷大学读书期间,神情严肃,正全身心地投入学业之中。照片上部还能看到有个弯弯的颜料的印痕,大约是从前热恋时的一吻留下的。这张照片揭示了父亲性格中的另一侧面,即我在长大成人之后由衷为之赞叹的一面。正是这样一种勤奋与专注,才使得他在学业上如此出类拔萃。 哥哥在看这张照片时又笑了一次——但这一次半笑不笑,其中掺杂着拒绝就这一话题与我作进一步交谈的意味。我忘记了在私下里,在公众演讲的场合之外,哥哥骨子里或许仍是个黑皮肤的希斯克里夫,他所面对的是终日在荒原上咆哮着的单调、阴沉的风暴,既冷酷又孤独。他什么都没说,但我知道,他此刻是不会宽恕我的。 竞选期间,我们曾见过几次面,一次在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我精心挑选了一幅自己书写的条幅赠给他: 咫尺天涯 如今,在北京的这间屋内,哥哥与我近在咫尺,然而两颗心又相距得如此遥远。我原还希望聊一聊老奥巴马;或许,在交谈中对我们这两个同父异母的儿子为何竟走上如此不同的生活道路会有相当的理解。 然而,我怎么竟然痴心妄想单靠几张老照片,即便再搭上我写的那本小说,便可使哥哥向我敞开心扉呢?他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抱定的种种信念,一个成人内心所怀有的对其生父牢不可破的崇仰之情,怎么可能因某个没见几面的兄弟的看法而有所改变呢? 我太幼稚了。 前面提到的那位朋友的确给我提了个很好的问题。可这一问题*终也没有答案。 巴拉克对我那部小说究竟怎么个看法,他到底是如何评价的,他从没亲口跟我提起过,或者至少他从没主动提起过这事。我可没那份勇气去强迫他说出自己的看法,尽管我几乎已揣摩到他的真实想法——而在那一时刻,哥哥的神态简直吓死人。他眼下飞黄腾达,实在今非昔比了,于是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可以自由滚动的钢球,而任何挡在面前的人和事都将被碾得粉碎。 偶因一回顾, 便为人上人。 当时,他的矜持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他不愿意喜欢我,更别说像兄弟一样爱我了。 几年前写到父亲时,有个段落尤其让我感到困难,泪水一下涌出了眼眶。妻子吃惊地望着我,她弄不懂一个大男人怎么竟会如此动情。 “宝贝儿,由于这本书,家里人会恨我的。”我解释说。 她抱住我,向我保证说不会的;她明白我这么做是对的。 就在同一天稍晚时候,在北京,记者问起我们俩的会面,哥哥回答说:“我对他不太了解。只是在两年前,我才头一回跟他见面。” 他在对话中竟用第三人称来称呼我,听起来的确感觉怪怪的。或许我本该考虑到记者的问题有些唐突,但在当时,我的内心所感受到的痛楚实在让我无暇顾及什么推理或谅解了。不管怎么说,在这之前我们早就见过不知多少次面。 他已经不是我哥哥了,他成了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这是个正在作秀的巴拉克;面对媒体的聚光灯,政客们每天都在作秀。也许我本该想到,有关我俩之间亲情的话题弄不好会节外生枝,而出现事先准备好的、温和的对答难以招架的局面。可哥哥到底亲口说出那些拒不承认兄弟情谊的话,实在让我如鲠在喉。 那天见面接下来的情景,我简直云里雾里,不大说得清了。就在我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巴拉克已起身,前去与中国首脑会面了;我和妻子也起程飞回深圳。 回家后有了充裕的时间,我把事情前前后后思索了一遍,然后提笔给巴拉克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哥哥: 北京的会面太棒了!我希望你能抽暇读一读这封信,我知道你日理万机,每天都要面对重大的挑战…… 许多年前,你曾尝试与我讨论生活的意义,尤其打算在父亲的问题上交换意见。当时,我没能向你敞开心扉。一年以前,姐姐奥玛曾 对我说:“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时辰。”这些日子,我一直在考虑这么两件事:一件是你我之间中断的对话;另一件便是那些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事情,在某些情况下却变得合时宜了。你的竞选对我来说是不合时宜的,然而却敦促我开始思考多年前我们曾一同讨论过的那些问题。我开始追忆我们在阿列戈的家——你对此处所知甚少,而我则在这个家里生活了许多年。你一直在追寻父亲的幽灵,而我则一直在逃离它。许多年来,我如此煞费苦心地要忘掉自己的过去,可到头来这一努力却可悲地失败了。由于我没能真正认识我自己,因而,我在此后的岁月里犯了许多可怕的错误…… 我在许多年里都未采用奥巴马这个父姓,它是我早年悲惨生活的记忆的一部分,你改变了我的这一做法。你使我为这一父姓感到骄傲,并激励我追溯往昔岁月…… 巴拉克,我要跟咱们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重新取得联系,而你是这一联系中的关键的一环。当然,没有你的协助我照样可以达到目的,不过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成…… 我有多少话要跟你说呀,巴拉克,然而我们的时间却极其有限。随着我对个人经历及从前生活场景的追忆的深入,我真诚希望我们能将多年前开始的对话继续下去…… 爱你的 马克·奥科思 他没回信。我从没问过他是否读了那封信。不过,尽管此次在北京的会面苦乐参半,我仍将终生铭记在心,我记得哥哥的拥抱,记得他的**个微笑;时下北京正交严冬,这份同属于一个家族的感受令我备觉温暖。 不过,就我们双方来说,我们的起始处是在非洲。我们各自的人生道路,以及我们日后的种种差异,正是在那里初露端倪。 …… ……
内容简介
这部感人肺腑的自传出于奥巴马总统兄弟之手,作者自孩提时代在肯尼亚与沉湎酒色的父亲一同生活的经历写起,直至成年后对于自我美国人身份的认同,以及与奥巴马总统之间的兄弟情谊,往事历历,无不跃然纸上。 在这部文字优美、发人深省的自传里,马克不仅透露举世瞩目的老奥巴马在家庭生活中劣迹斑斑的诸多隐情,而且生动再现了自身在非洲、美洲及中国三种文化中感人至深的精神之旅。他讲述了自祖父起家族的奋斗,直至巴拉克·奥巴马登上美国权力的*。还讲述了他与哥哥奥巴马总统之间既深厚又复杂的兄弟情谊,包括兄弟俩二十年前在肯尼亚首次会面的情景及2009年初在白宫的聚首;书中还收录了许多珍贵的家庭照片。马克澄清了市场热销的奥巴马总统自传《我父亲的梦想》某些章节的讹误。为真正理解他们的父亲老奥巴马这一复杂人物,他们兄弟二人在肯尼亚的共同文化之根,以及他们在美国的相互交往、相互理解,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书中还描述了马克在音乐中实现自我,以及他在深圳投身扶助孤儿的工作而声誉日著的经历。本书以生新、恳挚的文字表现了马克在文化认同、爱情、家庭以及慈善事业中感受到的自我救赎的生机与活力。 这是一部个人传记,也是一部家族传记马克·奥巴马·狄善九 在本书中记述了他个人的成长以及他家族的发展,讲述了自祖父起家族的奋斗,直至巴拉克·奥巴马登上美国权力的*。 讲述了自身在非洲、美洲及中国 三种文化中感人至深的精神之旅。讲述了他与哥哥奥巴马总统之间, 与其他几个兄弟姊妹之间既深厚又复杂的情谊以及多种文化对这个家族产生的影响。本书再现了奥巴马家族2009年初在美国总统就职典礼周聚首白宫的情景,并附有大量家庭照片
目录
相关资料
《走出肯尼亚》讲述了一个人在不同文明中寻求自我认知、相互理解与宽容的动人故事。它不仅仅是奥巴马总统的同父异母兄弟的自传。作者以惊人的充满魅力的真诚笔触再现了他在非洲的童年、在美国的成长以及后来移居中国的经历。的确,马克·奥巴马有过一段非凡的人生旅程,值得向世人一说。 ——(美)热尼·马什,《南华早报》 本书真实再现了马克·奥巴马的个人命运以及他在肯尼亚、美国和中国所作的精神探索:我是谁,我在人世的位置。马克与其兄长奥巴马总统之间的关系为这种探索提供了复杂且往往是痛苦的背景;这一跨国、跨文化的精神之旅并未完结,和解之路仍需马克自己去探寻……文笔亦属上乘。——查尔斯·c. 约翰逊,记者、《库里奇何以举足轻重》一书作者 如同任何一部伟大的自传,本书远不止写了一个人的经历;这是一部展示人性以及相互关系之书,其中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我十分喜爱书中有关非洲的美丽、残忍和她那令人拍案叫绝的冷漠的描写。马克成功地再现了美国技术泡沫之前那些欣悦的时日,以及远走中国,见证了中国人弃旧图新、激昂奋发的生活场景。本书每章开头都有一段阐发音乐感召与意义的文字,颇有创见,这在自传体中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这段文字有效地为本章定下基调,自然而然引出后面的故事。马克仅有的几次与巴拉克会面的场景布置得也颇见功力,令人脑洞大开。大师的笔触,辛酸的往事以及诸多很有见地、可圈可点的思考,读者自可辨识。 ——(美)弗里茨·高尔特,《中国之门》作者 马克的自传是一部激动人心的书,尤其是他努力将早年那段充满暴力的人生经历复现出来,有助于激励和指导孤儿们战胜自身生活的磨难。他是生活加诸我们的不幸的、难以忍受的、无力掌控的环境——而这些在一个人的早年生活中是常常会遇到的——的幸存者。就像一个真正的幸存者,他运用写作和音乐天赋影响着身边的人们,激励他们为自身也为世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萨拉·阿兹曼,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艺术家 《走出肯尼亚》向一种独特的由不同宗教、种族、大陆和教育背景交织而成的人生投去一瞥;自传作者开始作为一名物理学家步入社会,其间经过古典音乐的陶冶和哲学思想的启迪,而所有这一切均统一于马克这一人物身上。面对不公、偏见及困苦,这部自传为人生注入一种乐观的精神。 ——察其·约克德,《晚祷》记者 该书发人深省。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审视作者与其同父异母的哥哥奥巴马总统及生父老奥巴马之间关系的崭新视角。对于那些喜欢探究奥巴马家族的读者来说,本书的确饶有兴味……马克也大有作为。在阅读中,你将真切地感受到马克其人其事,以及他对正义、平等观念所负有的责任。 ——小查尔斯·j.奥格莱特里,哈佛大学杰西·克莱门柯法学讲席教授 在当今的世界上,奥巴马可能算得上是*有名的姓氏了,因而,任何一本与这位美国总统有联系的书必将引来众多世人的目光。不过,马克·奥巴马的这部自传所讲述的远不止是这位世界**名人的兄弟的故事。本书或可称作奥巴马的人生历程;但从许多方面来看,尤为重要的是,本书描绘了一个人在三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自我发现……说到人生历程,它是一个家族悲欣交集的传奇。通过不同人物的对话,传记复活了家族中的一段历史,字里行间充满博爱的精神……你不会听不到作者的心声,它不时在故事情节中对你说话。是的,作者对他与奥巴马总统之间关系的认识尤其精彩,而且各家媒体大肆炒作;其实,阅读本书的快乐远不止此。在这部书里,马克要向你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他讲得也的确精彩动人。 ——马特·霍恩,商务教育硕士,居于中国广州 马克在椎心泣血地祓除早年生活的梦魇的同时,又成功再现了他在三大洲不同文明间的艰难求索。他追忆自身的失败与成功,种族主义、丑闻或二者兼有,也咏唱音乐、慈善事业,以及远观既是对手又是胞兄的巴拉克·奥巴马总统实现其政治理想所带来的欢悦。 ——约翰·凯恩斯,《离乡者,出发!》作者
作者简介
马克·奥巴马·狄善九,美国钢琴家、作家、画家兼商人。出生于肯尼亚,已旅居中国深圳14年。获美国布朗大学理科学士学位、斯坦福大学物理学硕士和埃默里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中文普通话口语通过七级(高级)水平考试,酷嗜中国书法。目前,马克已有三张钢琴曲光碟问世,包括他自己创作的钢琴曲。2009年出版小说《从内罗毕到深圳》,获好评。如今,他正在撰写一部有关中国唐代诗人李商隐(中国的卡夫卡)的论著。马克在深圳长期致力于扶助孤儿的工作,被有关部门任命为志愿者形象大使和奥林匹克特别形象大使。他还经营一家国际咨询公司,为在非洲、亚洲及美国投资的商家提供信息服务,并创立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他将捐献本书的部分收益,用于促进世界残障儿童的教育事业。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21.3¥52.0 -
她们
¥19.2¥46.8 -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八品)
¥25.5¥58.0 -
读人生这本大书
¥11.4¥26.0 -
这辈子 :1920-2020外婆回忆录
¥20.3¥45.0 -
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
¥20.9¥49.8 -
林徽因讲建筑
¥8.7¥29.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8.9¥29.8 -
山月记
¥19.5¥39.0 -
我与地坛
¥15.4¥28.0 -
遇见动物的时刻
¥15.7¥58.0 -
又得浮生一日闲
¥20.9¥49.8 -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文通版)
¥15.1¥42.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5.9¥49.8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7.6¥28.0 -
茶,汤和好天气
¥12.3¥28.0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7.4¥58.0 -
夏日走过山间
¥12.6¥30.0 -
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
¥16.0¥38.0 -
通往天竺之路
¥23.8¥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