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研究的恒与变-中国现当代文学采薇集

文学研究的恒与变-中国现当代文学采薇集

1星价 ¥45.5 (7.0折)
2星价¥45.5 定价¥6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9135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63
  • 出版时间:2016-10-01
  • 条形码:9787516191354 ; 978-7-5161-9135-4

本书特色

徐妍著的《文学研究的恒与变(中国现当代文学采薇集)》所收录的论文无论是鲁迅研究,还是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或是中国青春文学研究和中国儿童文学研究,都是以文学本体的审美世界为主要关怀对象,以“美感形态”与“历史演变”的关系为研究主线,讨论的多是新世纪以来“去文学本体”和“解构审美本质论”的“主流”学术问题之外的“非主流”问题,即从美感形态的视角和审美本质论的文学观念出发,分析并解读鲁迅等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如何以多样性的美感形态参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变化,为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演变中被经典化或有可能被经典化,以期从文学本体的审美世界来重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内容简介

  《文学研究的恒与变:中国现当代文学采薇集》是作者2000年至2014年间论文结集。全书以鲁迅、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中国青春文学和中国儿童文学这四个研究方向为主要关注对象,以美感形态与历史演变的关系为核心问题,讨论的多是新世纪以来“去文学性”、“解构文学本质论”的“主流”学术问题之外的“非主流”的文学问题与思想文化问题,即从文学性的标尺、文学本体出发,解读并分析鲁迅、张爱玲、萧红、王蒙、曹文轩、徐则臣等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如何以文学的方式参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变化,为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演变中被经典化或具有某种经典化的可能性,以期从文学本质论的立场重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文学意义。其中,由鲁迅小说《故乡》《社戏》所开创的中国古典主义一脉如何实现古典美感形态的历史演变,是本书的重要问题之一。此外,《文学研究的恒与变:中国现当代文学采薇集》同时关注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知识界的思想演变与分化的问题、以“80后”为主力军的青少年写作现象的文化意义与文学意义、中国儿童文学观念的现代源起与今日新变。

目录

鲁迅研究
鲁迅整体研究
鲁迅小说:“启蒙”如何内在化于“美感”
——鲁迅如何确立中国现当代小说的经典美感形态
故乡的“风景”是如何在追忆中丧失的
——鲁迅小说的“归乡叙事”传统与“新生代”作家的改写
鲁迅文本细读
在过去之事、现在之事、将来之事之间穿越
——鲁迅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的叙述学解读
“慢”:“峻急”之外的另一种美感
——重读鲁迅小说《孔乙己》
鲁迅接受史研究
祛魅与还原:新时期以来鲁迅形象重构的逻辑演变
退居书斋的学人思路:1990年代“学者”鲁迅被重构的
逻辑和悖论

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文学史观与文学批评观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总体美感的阐释误读
——以现当代文学史中古典形态作家作品为中心
从放逐到消亡: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内在尺度一美感
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张腔张调”与“张看”: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美感论
顽皮的飞鸟与寂寞的落红
——萧红小说中的女儿性
王蒙小说在八十年代叙事的意义
曹文轩小说:坚守记忆并承担责任
巧置新用的江湖叙事:徐则臣小说的别一种读法

青春文学研究
“低龄化写作”对传统儿童文学的颠覆
文学生产机制视角下重审青少年写作现象的新格局

儿童文学研究与批评
鲁迅,为何成为中国现代儿童观的经典中心
市场化潮流中儿童文学开放的底线与碑石
——论当下儿童文学的批评尺度
展开全部

节选

  《文学研究的恒与变:中国现当代文学采薇集》:  在一般意义上,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被评价为历史小说。的确,小说的题材和人物,都取自历史哲学故事。但仅仅从题材和人物来定位并不能真正理解《故事新编》的经典品质。鲁迅如何叙述历史和为何叙述历史,才构成了《故事新编》的经典价值。或者说,鲁迅如何选取戏谑美感与为何选取戏谑美感形态,才是解读《故事新编》的深意所在。  如何理解戏谑美感形态?戏谑美感形态在《故事新编》中固然体现在有时有根有据、有时则“信口开河”的情节编排上;①体现为“认真不像认真,玩耍又不像玩耍”②的叙述语调;体现为类似于“鸟有羽,兽有毛,黄瓜茄子吃挑剔啊”(《起死》)的人物语言;体现为“古衣冠小丈夫”(《补天》)、“乌鸦炸酱面”(《奔月》)、“滑溜翡翠汤”“一品当朝羹”(《理水》)的谐趣命名;体现为王公大臣观赏三头大战(《铸剑》)、老子讲学时听者完全不知所云(《出关》)、墨子为宋解除战争灾难后在宋国国界处遭遇到一连串霉运(《非攻》)等细节设计。但归根结底,戏谑美感形态体现为鲁迅对历史观和现实感的戏谑处理方式。  概言之,鲁迅戏谑地将历史观和现实感处理为同一关系:鲁迅如何戏谑地讲述历史,也便如何戏谑地讲述现实,即在《故事新编》中,历史是现实的历史,现实是历史的现实。《故事新编》正因为历史的时间向度而体察了启蒙者“反抗绝望”的现实宿命;也正因为现实的时间向度而理解了启蒙者悲剧宿命的历史性循环。可以说,命中注定,鲁迅的历史观与现实感不仅始终绑定在一起,而且属于同一关系。更确切地说,《故事新编》的核心历史观并非是历史进化论——历史进化论主要是说给他*在意的青年读者群的,而是历史循环论——历史循环论才是说给他自己的。只是循环论历史观在鲁迅小说中通常不像进化论历史观那样被明说,而是以戏谑的方式婉曲表达。  首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始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鲁迅在其创作前期所创作的《故事新编》中的前三篇就已深度地陷于历史进化论与历史循环论相互冲突的精神困境。1922年11月,鲁迅创作了**篇历史小说《不周山》。鲁迅一面重述女娲造人的历史神话,一面戏谑了女娲造人的历史神话,由此确立了历史观与现实感相同一的戏谑美感形态。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想象中,女娲造人的历史神话通常被英雄化、神话化。然而在《不周山》中,鲁迅不仅将被造之人塑造为猥琐和不堪的“小东西”,而且还设计了禁军安营扎寨于为补天赴死的女娲的丰腴肚皮之上的结局。而小说中女娲的命运与其说是对女娲命运的重述,不如说是对,现实中启蒙者命运的历史性循环的直视。对此,如果我们阅读与《不周山》同年同月完成的杂文《即小见大》就可略见一斑:“凡有牺牲在祭坛前沥血之后,所留给大家的,实在只有‘散胙’这一件事了。”①可见,即便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期,鲁迅也困扰于启蒙者立人使命与女娲造人命运的历史性循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落潮和时代激变,循环论历史观便愈加战胜进化论历史观。1927年1月发表的《奔月》将后羿射日的英雄神话传说重述为英雄落魄的故事:妻子逃离、朋友背弃,还要遭受不知名老婆子的嘲笑……这种戏谑处理方式,固然有效地想象了一位神话英雄谢幕后的种种可能,但同时也投放了1926年间鲁迅的种种心境,以及由己推人,延展至启蒙者与后羿之间的历史性循环的悲剧宿命。1927年4月发表的《铸剑》更是将循环沦历史观处理为一种极致的戏谑美感形态:任何常态性的情节链条都无法通向复仇故事模式的逻辑结构,任何确定性的分析都无法概括复仇故事模式的内容。特别是,小说高潮部分——敌我友三头大战,朝臣兴奋围观的场面描写使得复仇故事模式被极致地戏谑讲述同时又被极致地戏谑消解。小说结局部分——朝臣再次围观、三头合葬的细节描写抵达了极致的戏谑美感形态。经由极致的戏谑美感形态,历史与现实形成极致的循环关系:极致的“复仇”在现实中未能改变社会,“复仇”者所设定的任何现实性目标的完成都是虚妄的。  ……

作者简介

  徐妍,女,生于吉林省梨树县。198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9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师从刘雨教授;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师从曹文轩教授。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兼任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鲁迅研究、青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研究。已经出版的著作有:《新时期以来鲁迅形象的重构》《鲁迅论儿童文学辑笺》。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