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1617817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52页
- 出版时间:2016-10-01
- 条形码:9787516178171 ; 978-7-5161-7817-1
内容简介
陇东南地区地处陕甘川交界地带,是秦陇文化、巴蜀文化和藏羌文化交汇之地,境内民间文艺形式繁多,特色鲜明。《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首先对陇东南地区源远流长的伏羲、女娲神话及其流变进行研究。其次,立足陇东南地区远古物质文明与技术进步的成果,就远古玉器、石器、骨器、陶器制造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进行研究。再次,立足陇东南地区丰富的民间文艺形式,重点论述了陇东南民间讲唱艺术、陇东南古代文学、民间文学、陇东南地区艺术考古等的文化内涵、诗美积淀及艺术价值。《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着力考察陇东南地区异常丰富的民间智慧与文人探索、书面文学与民间文艺相激相荡所产生的独一的文学内容,弥补了当前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的结构性缺陷,取得了整体创新的原创性学术成果。
目录
**节 陇东南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
一 以高原为主的地形、地貌
二 气候严寒干旱、自然环境恶劣
三 陇东南地区自然环境的破坏与生产、生活条件的恶化
第二节 陇东南区域文化发展的人文环境
一 唐前陇东南地区的政区变化及宋代以后的山区开发
二 影响陇东南区域文化发展的经济因素
三 影响陇东南区域文化发展的多元文化、民族因素
第三节 陇东南区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一 开放兼容、不断创新
二 果敢勇猛、自强不息
三 质朴平实、埋头苦干
四 封闭保守、随遇而安
第四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 陇东南地区民间文艺的初步收集、整理
二 陇东南民间文艺的初步研究
三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章 陇东南地区远古神话传说
**节 伏羲文化的当代人文精神
一 伏羲文化为探索华夏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 伏羲八卦文化深刻影响了华夏民族的思维方式
三 伏羲文化丰富和充实了华夏文明的内涵
四 伏羲文化是华夏文明不断创新的强劲动力
第二节 伏羲文化的精神特质及现代阐释
一 伏羲文化之精神特质
二 伏羲文化的现代阐释
第三节 女娲神话的原型研究
一 女娲抟土造人神话反映了先民的生殖崇拜
二 女娲炼石补天神话的原型分析
三 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传说之解读
四 大地湾遗址等史前文明表明清渭流域是女娲神话之源头
五 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辐射看女娲文化之传播途径
第四节 土族神话的美学阐释
一 土族先民宇宙观的形象表达
二 多民族文化的融通整合
三 土族生存理念的诗性阐释
第二章 陇东南地区远古工具制造与古代文论
**节 陶器制作与古代文学批评关系探析
一 “陶”:由陶器制作上升到文学批评领域的演进脉络
二 援陶论文:中国文论之精髓所在
三 以“范”喻文:中国文论的特色
四 结论
第二节 《文心雕龙》对“陶”审美模子的具体运用
一 《文心雕龙》中对“陶”审美模子的运用情况
二 《文心雕龙》中从“陶”演化出的文论术语
三 从“陶”演化出的文论术语看刘勰的批评个性
第三节 青铜器铸造与中国古代文论关系
一 由青铜器铸造工艺到古代文论术语的演进线索
二 “青铜器之喻”与古代文学批评
三 以青铜器喻文是中国文论的气质性特色之一
第四节 彩陶对华夏审美思维的影响
一 彩陶是华夏审美意识起源的哲学基础
二 彩陶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三 彩陶制作是中国远古神话形成的“母题”之一
四 彩陶为华夏多种艺术形式注入新鲜血液
第三章 陇东南地区民间说唱艺术
**节 陇南白马人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
一 陇南白马人民间故事的体式特点
二 陇南白马人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
第二节 宕昌县哭嫁歌的诗美积淀
一 宕昌哭嫁习俗: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二 泪水:女性情感命运的符号
三 宕昌哭嫁歌中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陇东道情皮影戏艺术
一 陇东道情皮影戏简述
二 文化视阈下的陇东道情皮影戏
三 陇东道情皮影戏的审美价值
第四节 华亭曲子戏艺术
一 华亭曲子戏概述
二 华亭曲子戏的原生态文化价值
三 华亭曲子戏的审美特质
第四章 民间文学视阈下的陇东南古代文学
**节 秦早期文学研究的民间视野
一 秦早期历史文化研究综述
二 天水放马滩木版地图
三 陇东南地区出土的秦代民间“曰书”
四 天水放马滩秦墓《墓主记》的民间文学价值
第二节 北朝时期陇上民间歌谣的审美价值
一 北朝陇上民间歌谣概述
二 北朝陇上民间歌谣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 “陇头流水”——陇东南民间文学的一个典型意象
一 从陇上民间歌谣到中国文学的经典
二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
三 陇头流水——民间智慧与文人探索的互补互动
第四节 杜甫陇右诗对陇东南地区山川风物的反映
一 个性化的描写所呈现的陇东南地区风光
二 盛唐山水诗的新变
三 《同谷七歌》与《楚辞》的比较研究
第五章 明清以来陇东南民间文学的特殊视屏
**节 洮岷“花儿”的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
一 洮岷“花儿”——陇东南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
二 洮岷“花儿”显示出各民族文化交融为中国文学带来的生机
三 汉语、回调、藏风——洮岷“花儿”的审美特质
第二节 陇东南地区历代评杜诗碑的文化、文学价值
一 陇东南地区历代评杜诗碑考析
二 陇东南地区历代评杜诗碑的文化价值
三 陇东南地区历代评杜诗碑的文学价值
第三节 新阳镇霍姓家族契约文书的文化价值
一 霍姓家族契约文书的整理
二 霍姓家族契约文书的价值探析
三 考察陇东南地区民间俗文学的一个特殊视角
第六章 陇东南地区的艺术考古
**节 陇东南地区考古新发现与艺术史研究
一 陇东南地区艺术考古与音乐史研究
二 陇东南地区艺术考古与戏曲歌舞史的新发现
三 陇东南地区艺术考古与美术史研究
四 古代艺术史研究不能只重视中心地带而忽视边远地区
第二节 陇东南地区獬豸形象的文化意蕴
一 獬豸形象的来源
二 乡间民俗中的獬豸形象
三 古代建筑中的獬豸形象
第三节 天水伏羲庙建筑艺术
一 伏羲庙建筑的文化特性
二 伏羲庙建筑装饰的题材、装饰材料和表现手法
三 伏羲庙建筑的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第三节 陇东道情皮影戏艺术 陇东地区主要包括今甘肃省庆阳、平凉一带,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山西麓,属陇山山地向陇西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全境地势平坦,东邻关中,西接陇东南,地处丝绸之路南路的要冲,从陕西陇县越陇山,出大震关(今甘肃省清水县东)至天水(古秦州)、河西、清水为必经之地,有“陇东南要冲、关中屏障”之称。陇东道情皮影戏是流行于陇东高原上的地方讲唱文学,在发展和流传过程中形成了明显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历经三百余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几度荣衰,成为陇东南民间文艺进程中一颗璀璨夺目的艺术明珠。 一陇东道情皮影戏简述 我国的皮影戏大约在宋代已颇为流行,民间又叫灯影子、影子戏、皮猴、牛皮娃娃等。著名学者康保成先生说:“巫术中的招魂术是我国影戏的远源,而印度佛教‘以影说法’是影戏的近缘,此类‘神迹’和伎艺从不同的途径传人我国。隋时宋子贤以影像说佛是我国影戏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中唐时期,佛教僧人以光影演出变相,同时元宵节提供了影戏上演的重要场合,我国的皮影戏宣告成熟。宋代影戏多演世俗故事,佛教因素不浓。但明清乃至现在仍流行的影戏,仍表现出与佛教形影相随的密切关系。”① 陇东道情发源于庆阳、环县一带。约在宋金时期,陇东一带就盛行民间说唱文学。比如靠近陇东的今甘肃省清水境内,已发现古墓葬200多处,尤以宋金时期砖雕彩绘墓葬*多,有30多处,其中保存完好的有10余处,高浮雕画像砖100多件。画像砖上面所绘人物栩栩如生,可以看出当时民间演出繁盛的情况。陇东道情艺术应该和这种民间演出形式密不可分。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元末明初,就有民间艺人赶着毛驴,驮着锣鼓乐器,来表演皮影艺术。多年来,陇东道情在原来独特风格的基础上,吸收秦腔、越剧、昆曲、黄梅戏、秧歌剧等戏剧之长,从音乐、唱腔、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创新,形成了节奏明快、曲调婉转动听、表演细腻优美、服饰飘逸素雅、布景柔和协调、富有民间色彩的独特风格。 陇东道情皮影戏集中于陕、甘、宁三省接壤的三角地带——平凉、庆阳一带。“皮影戏是中国民间艺术中造型语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和木偶戏都属于被操作表演的傀儡,相对于比较立体的木偶,皮影是在平面上展示了一个精彩、绚丽的艺术世界。皮影戏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主要流传于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地,兴盛于清代,可谓中国传统的‘电影’。乾隆年间,皮影戏传人法国巴黎、马赛和英国伦敦,国外戏迷称为‘中国影灯’。”①中国皮影戏对西方早期电影艺术的诞生具有启蒙作用。②陇东皮影雕工精细,造型大,色彩明快,夸张奔放,着色以黑、红、黄、绿为主,对比鲜明,尤重图案装饰,以秦腔、眉户唱腔为主,伏羲、女娲创业传说也是皮影戏演出的内容之一。陇东道情皮影戏的代表性演出剧目有《枫洛池》《谢瑶环》《假婿乘龙》《白蛇传》《钟馗嫁妹》等。皮影戏是流行于陇东南一带古老的地方综合表演戏种,与木偶戏同为姊妹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皮影戏在陇东大地仍广泛流传。陇东皮影既是舞台演出的用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旧时,陇东皮影戏演出时,以食用植物油为燃料的灯光照射在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上,随着艺人在幕后做出一系列表演动作。因为以传统的油灯照亮屏幕,故民间又叫“凉影子戏”;白天借助太阳光也可进行皮影戏演出,则称为“热影子戏”。 ……
作者简介
霍志军(1969- ),甘肃天水人,文学博士,天水师范学院教授。2001年考入江苏师范大学师从孙映逵先生攻读硕士学位,200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师从傅绍良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唐代文学、陇右地方文献。迄今主持2005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伏羲文化与民族认同”一项,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陇右地方文献与中国文学地图的重绘”一项。获甘肃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甘肃省社科成果三等奖多次。在《文艺研究》《甘肃社会科学》《晋阳学刊》《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15.6¥52.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7.5¥49.8 -
西南联大文学课
¥20.9¥58.0 -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八品)
¥22.6¥58.0 -
她们
¥16.8¥46.8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28.0¥55.0 -
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
¥17.5¥49.8 -
战争与和平(上下)
¥32.9¥78.0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41.5¥68.0 -
又得浮生一日闲
¥24.9¥49.8 -
这辈子 :1920-2020外婆回忆录
¥28.4¥45.0 -
平平仄仄平平仄
¥24.3¥68.0 -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文通版)
¥25.2¥42.0 -
山月记
¥27.7¥39.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2¥29.8 -
我生命中的那些人物
¥10.3¥20.0 -
我与地坛
¥20.2¥28.0 -
茶,汤和好天气
¥13.9¥28.0 -
花.猫.幽默家:老舍散文经典全集
¥13.5¥45.0 -
通往天竺之路
¥17.4¥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