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的符号与结构-罗兰.巴尔特的文本理论研究

文化的符号与结构-罗兰.巴尔特的文本理论研究

1星价 ¥27.0 (7.5折)
2星价¥27.0 定价¥3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921901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72
  • 出版时间:2016-10-01
  • 条形码:9787519219017 ; 978-7-5192-1901-7

内容简介

  《文化的符号与结构:罗兰·巴尔特的文本理论研究》以文本符号理论为研究核心,运用分析综合法与演绎法,致力于探索文化研究视域下的巴尔特文本理论的内核和指导意义,并进一步探究其理论缺陷和解决办法,为文化批评提供更广阔的理论背景和方法论基础。重点探讨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文化批评视域下的语言、符号、文本的辩证关系。  (2)文化中的神话文本及其破译与读解。  (3)文化中的叙事及其结构。  (4)文化文本的阐释空间和特性。  (5)文化批评中的“科学性”问题及文本的分类问题。  绪论之后《文化的符号与结构:罗兰·巴尔特的文本理论研究》分为五章。通过历时比较法,梳理巴尔特的文化文本理论。第1章主要重新界定和阐释了文化批评中的文本的概念,论证了:文本的核心要素为符号;符号按照规则组合成文本;符号携带文化信息,具有文化性。关于符号、文本及两者之间辩证关系,巴尔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体现:首先,他阐明了符号的语言学属性,并尝试建立一种研究符号意指系统的科学——它高于狭义语言学但从属于广义语言学;其次,他在索绪尔语言学系统的基础上建构一种符号学系统,提出符号的四组关系: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指、组合段与系统以及直指与涵指。符号学是语言学的解体;再次,文本是由语言通过横组合与纵聚合组成的符号系统。而语言是文本的载体,文本描述文学意义的生成。逆向推论得出,文学(文化)研究必须以文本本身为研究对象,从而研究文本的“语言结构”,即符号系统。这就为建构结构主义符号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目录

绪论
**章 文化研究视域下的文本
**节 文本的重新界定
第二节 文本的核心要素:符号
第三节 文化中的符号与符号的文化性

第二章 文化中的神话及其读解与破译
**节 文化中的“神话”:一种带有意识形态的符号系统
第二节 “神话”文本系统的结构
第三节 对当代中国一则神话的批判
第四节 文学的神话:自然化地传递意指

第三章 文化中的叙事及其结构
**节 叙事文本的“语言(langue)”
第二节 功能层
第三节 行动层及行动序列
第四节 叙事及叙事系统

第四章 文化中的后结构主义文本阐释
**节 后结构主义:结构的一种变形
第二节 阅读符码与文本阐释
第三节 文化文本的功能符码:以莫言小说《放鸭》为例
第四节 文化文本的特性:互涉性、多义性、生成性和开放性
第五节 与巴赫金“对话”

第五章 方法论的反思
**节 文学的科学性问题
第二节 新文化批评:一种新方法的历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罗兰·巴尔特生平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文化的符号与结构:罗兰·巴尔特的文本理论研究》:  结构主义源于索绪尔语言学的二元区分,这些若干二元概念形成了一种寻找语言意义的结构模式。但是,在德里达看来,结构主义语言学是西方形而上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s-centralism)的支脉,必须加以消解。表面上看,后结构主义似乎是与结构主义相对峙的,但事实上后结构主义(或日解构主义)与结构主义之间存在一种承袭关系。它只是结构主义在某种程度上的一个变异,或者说是结构的一种变形。为了弄清楚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渊源与差异,我们必须先描述从结构到解构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项运动过程:  **,从中心到边缘。结构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构一个追踪深层意义的结构模式,无论是普罗普、雅各布森,还是列维一斯特劳斯等无不如此。巴尔特早期结构主义致力于意义的生成机制,正如他所概括的那样,“早期的叙事学家就希望从全部故事中找出单一的共通结构:他们挖空心思地想从各个故事中抽离出一个共同的模型,然后导人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叙事结构,再把这个大叙事结构当作生成框架”。在此,这种二元中心论的具体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些结构成分,并从这些成分中找出对立的、联系的、排列的转换关系,认识对象的复合结构的一种分析模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话语权威中心。如果说1968年的“五月风暴”是学生们为了冲破资本主义国家机器这个逻各斯中心的话,那么结构主义的失落则是必然的。以巴尔特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拒绝打破结构的稳定秩序,被学生们讥讽为“结构不上街”,而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却成为时代的需要。“解构”这个时髦的词意味着对“中心”的怀疑和反叛。1966年德里达在霍普金斯大学所宣读的论文《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标志着解构主义的开端。按照德里达的观点,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神学中心论,原因是索绪尔局限于能指而忽略了整体,这种做法和神学中心主义的专断并无二致。后结构主义*重大的要义就在于否定中心,走向边缘。  第二,从整体到分散。结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是系统结构,强调整体性。格雷马斯在《故事的结构分析》中,把神话归结为三大要素,其目的是为此类文本构建一个规范化的符号系统,以突出文本的整体性。而解构主义的目的就是把这个整体结构给摧毁,颠覆其严密的等级关系。正如德里达自己所说,“要解构二元对立,首先就要在特定的情况下将这种等级关系进行颠覆”①。这样一来,词语的意义不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多个文本的语义网中被确定,并在区分和延宕中出现新的意义。从结构到后结构,其中一项运动就是从系统的整体变成分散的意义碎片。  第三,从意义到虚无。追寻文本的意义是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共同之处,不同的是,结构主义旨在建立含具意义的结构以揭示文本的深层意义,而解构主义则旨在发现意义的存在并通过破坏恒定的、中心的意义从而使意义变得虚无。国内学者胡经之、王岳川曾指出:“德里达用‘意义链(meaningchain)’来取代‘结构’,在他看来,意义链是敞开式的(openended)、非目的性的,它排除了以为在系统中有一个具有统治作用的整体想法。又由于它既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所以它本身就不会降到整体或对象的地位上去。”后结构主义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游离的、敞开的,因此,从结构到后结构的另一项运动就是从意义到虚无。  ……

作者简介

  张卫东(1982.11-),男,汉族,湖南岳阳人。目前任职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英文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与现当代英美文学。主持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世纪美国非虚构文学中的中国书写研究”(项目编号16CWW005)、2015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非虚构文学的边界与彼得·海斯勒的中国三部曲研究”(项目编号15WWC004)以及2014年江苏高校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罗兰·巴尔特的文本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14JD067)等。在《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外语与外语教学》、《俄罗斯文艺》、《学术界》、《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当代外语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