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缘文化及其社会建构-东南亚宗教.民族的政治社会学视野

地缘文化及其社会建构-东南亚宗教.民族的政治社会学视野

1星价 ¥45.5 (7.0折)
2星价¥45.5 定价¥6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8794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72
  • 出版时间:2016-11-01
  • 条形码:9787516187944 ; 978-7-5161-8794-4

本书特色

周娅著的《地缘文化及其社会建构(东南亚宗教民族的政治社会学视野)》前半部分将结合地缘文化学的相关成果,在国际政治学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的框架下,首先探讨地缘文化的含义、一般属性、特殊属性、特点、结构、类别等基本理论问题,并提出其建构机制的一种基本理路,即“地缘文化是由'地理性建构'和'社会性建构建'双重建构形成”。然后,从国际政治社会学的研究路径出发,将聚焦中南半岛的民族和宗教两个该区域“显性”的主要社会因素对该区域“地缘文化”的社会构建,以及区域和区域内各国的“地缘文化”特征,并对上述地缘文化问题对当今国际政治秩序和区域地缘政治的影响作一讨论。 后半部分通过对民族和宗教这两个对于中南半岛地缘文化具有重要社会建构作用的维度在该区域“国家层面”和“超国家层面”的不同建构方式的观察和分析,探讨了二者对中南半岛地缘文化的社会建构机制,认为“民族认同”、“宗教认同”和“国家认同”等共有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至少划分为三种模式,即“单元模式”、“二元模式”和“三元模式”,并对国际体系的文化模式产生建构性作用。

内容简介

  当今世界,地缘文化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一起,被列为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秩序和世界体系格局的三大战场。  《地缘文化及其社会建构:东南亚宗教、民族的政治社会学视野》对“地缘文化”的内涵、属性、特征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地缘文化的“地理+社会”双重建构机制理论。作者认为,宗教与民族是地缘文化社会建构中*重要的变量因素。书中亦聚焦东南亚中南半岛区域,从国家层面和超国家层面探讨了宗教与民族对东南亚地缘文化的社会建构。基于宗教与民族的精神价值和共有观念,就好像一个社会的“文化基因链”,是能够超过时代、超过国家边界对地缘文化和国际体系进行社会建构的重要因素。因此,宗教和民族是政治权力不可无视的社会基础,地缘文化是国际体系不能忽视的社会建构因素。

目录

**章 导论

第二章 地缘文化:不可忽视的社会传统对国际政治的挑战
**节 “希拉里之问”在警示世界什么?
第二节 “地缘文化”:书本中昭示的那些不可忽视的传统、现在与未来

第三章 文化与国际政治
**节 国际政治理论中文化的缺位
第二节 温特的建构主义及其“结构理念主义”理论“缺陷”
第三节 中国的地缘文化研究及其发展

第四章 “文明的断层线”上的地缘文化
**节 东南亚中南半岛:“文明的断层线”?!
第二节 为什么是两个维度:民族和宗教?
第三节 视角、框架与历史区间

第五章 地缘文化基本理论研究
**节 对“地缘”和“文化”的讨论
一 什么是“地缘”?
二 什么是“文化”?
三 “地缘”与“文化”间的关联性
第二节 国际关系学视野下的地缘文化基本理论研究
一 地缘文化的含义:国际关系学视野下对“地缘文化”的界定
二 地缘文化的载体——地缘体
三 地缘文化的建构机制
四 地缘文化的属性
五 地缘文化的特征
六 地缘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七 地缘文化的分类
第三节 地缘文化与其他文化概念的关系:对国际关系学视野下地缘文化内涵的再界定
一 地缘文化与“文化”
二 地缘文化与区域文化
三 地缘文化与文化圈

第六章 地缘文化的社会建构机制研究——以民族和宗教对中南半岛地缘文化的社会建构为例
**节 中南半岛“地缘体”结构解析
一 中南半岛总体地缘格局
二 中南半岛“地缘体”结构和关系解析
第二节 民族与宗教及其对中南半岛地缘文化的社会建构
一 民族对中南半岛国家地缘文化的社会建构
二 宗教对中南半岛地缘文化的社会建构

第七章 民族与宗教:地缘文化建构中的模糊二元维度

第八章 地缘文化对国际体系文化的建构——从“国家层面”到“超国家层面”

第九章 地缘文化及其建构机制——对国际政治与社会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建构作用
**节 温特及其“结构理念主义”理论缺陷:被忽视的“地缘文化”及其理论研究意义
第二节 多层次、多维度的“地缘一观念结构主义”:二元模糊维度和国际体系“双向互构”理论
第三节 地缘文化与权力:不可忽视的民族、宗教维度政治社会基础

第十章 不应隐没的“洛克式文化”和“康德式文化”们:来自行为体内部的社会建构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地缘文化及其社会建构:东南亚宗教、民族的政治社会学视野》:  “任何精神文化都是人类意识的产物。精神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离不开人类的思维和语言。”可见,民族维度中的语言等制度性文化内容,支撑着民族和民族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为民族精神文化中“共有观念”、“共同意识”等的形成具有保障和维系作用。语言和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承载体和基础性保障,如果语言消失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便无以为继,处于少数民族文化核心层面的民族认同就会面临界限模糊甚至迷失、丧失的严重后果。同时,民族文化制度层面还与族际关系协调以及民族国家下族际政治整合等国内政治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民族维度对地缘体地缘文化建构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  从语言等缅甸民族文化和民族问题的制度性文化层面看,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间的分歧与不同认知,也是造成其隔阂的重要原因。语言是民族文化得以形成的客观载体,属于民族文化结构中的制度层面。民族文化中的宗教因素,与民族的制度和精神层面密切相关。在缅甸建国后,以“主人种族”自居的缅族为了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采取了一系列民族和宗教政策。他们在少数民族地区普及缅语,并压制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学习使用。1952年,缅语被定为缅甸唯一官方语言,之后甚至在使用傣文傣语的掸邦强制推行。为了巩固佛教的国教地位,缅甸政府还通过僧侣到山区对山地民族传教,并强制一些非佛教信徒改宗。甚至要求大学、师范和一切国立学校在课程中加入佛经讲授的内容。缅甸政府推行这些文化政策的目的,是想在边区民众中普及佛教,推行缅语、缅服和缅族的其他文化形态,但这些高压性、侵略性的“文化普及推广”的“缅化”政策,很快引发了少数民族的强烈不满、排斥和抗拒。“一个全国性的非佛教徒的少数民族联盟很快建立起来,原来已经奄奄一息的克钦独立武装也死灰复燃。”  民族的语文、民族传统教育等都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制度性内容,当缅族利用主体民族地位以国家权力在少数民族地区强制推行语言缅族化、宗教信仰缅族化等“缅化”政策时,他们抛弃了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所应有的尊重,践踏了与缅族有着巨大文化差异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权力和利益。当语言和宗教这些少数民族赖以凝聚其民族团结和民族认同的“制度性”文化要素被严重威胁时,便会激发起少数民族的民族情感、共有观念等精神性文化因素,引发民族间关系的紧张,同时也造成缅甸国内和中南半岛区域地缘政治的不稳定。  在泰南地区的马来族与泰国主体民族泰族之间的民族矛盾的激化,也与泰族在该地区强制推行泰语并限制马来语的学习以及马来族的传统教育方式等制度性文化因素密切相关。事实上,在中南半岛各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主体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的挤压和侵蚀。  如果从文化体系结构的三层论出发,我们从缅甸与泰国的民族、民族文化和民族问题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到,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制度层面的文化内容,都是中南半岛各国显性的民族文化方面。它们建构了这片区域上的各国地缘文化的基础表现形态。但这些“外显”的文化形态并不是全部。似乎有还一些“内隐”的因素,使这些外显的文化因子联结在一起,使其成为“此族”而非“彼族”。而正是这些隐性的因素,在促进中南半岛各国地缘文化的建构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究竟是什么“内隐”性因素左右了民族之间的文化和关系,并进而对中南半岛的地缘文化产生重要的社会建构作用呢?对于这一重要问题,我们需要用下面这个例子来做一些诠释性的分析。  ……

作者简介

  周娅,女,汉族,1975年生,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云南大学贝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南亚国际关系专业),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