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名牌圣经

世界名牌圣经

1星价 ¥25.8 (3.8折)
2星价¥25.2 定价¥6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36379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5cm
  • 页数:419页
  • 出版时间:2017-06-01
  • 条形码:9787511363794 ; 978-7-5113-6379-4

本书特色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内容简介

《诗经》是我国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以其丰富的内涵与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绽放于世界文学上的艺术奇葩。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目录


展开全部

节选

周南 ◎关雎◎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②。 参差荇菜③,左右流之④。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⑤。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⑦。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①关关:鸟鸣之声。雎(jū)鸠:一种水鸟的名字,据说这种鸟用情专一,不离不弃,生死相伴。②逑(qiú):同“仇”,配偶。③荇(xìng)菜:一种可以食用的水生植物。④流:捋取。⑤寤(wù):醒来。寐(mèi):入睡。⑥思服:思念。⑦芼(mào):择取。 【赏析】 《关雎》写一位青年男子对一位姑娘一见倾心,而后朝思暮想、备受熬煎的感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啁啾鸣和的水鸟,相互依偎在河的碧洲。娇媚明丽的少女,是不凡男子的好配偶。首章写男主人公见到一位艳丽美好的姑娘,对她一见倾心,爱慕之情无法自制。他见到河中沙洲上雄雌水鸟相互依偎,由此想象:她若是能成为自己的妻子,两人天天如这水鸟一样相依不舍该有多好。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任意采摘遍地鲜嫩的荇菜,不需顾及左右。日夜都希望那位娇媚明丽的少女与我携手。主人公回想日间姑娘随手采摘荇菜的样子,她苗条的身材、艳美的面庞在眼中和心间挥之不去,男子心中的深情已难以言表。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美好的她难以得到,日夜都想得我揪心。情深悠悠欲理还乱,翻来覆去思念不休。这里讲述了主人公内心爱她又不好表白的心情。他心乱如麻,不知她是否瞧得上自己,因而觉得很痛苦,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遍地鲜嫩的荇菜,随手采摘不需要担忧。我要弹琴鼓瑟,迎娶娇媚明丽的少女。那日姑娘采摘荇菜时的婀娜形体在主人公的眼中和心间仍旧萦绕不去,他暗自设想自己要弹着琴鼓着瑟去向她示好,看看能否打动她的芳心。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遍地鲜嫩的荇菜,任由挑选不需烦恼。我要击鼓鸣钟,让那娇媚明丽的少女永久跟随我。那一日,红晕娇容的姑娘采摘荇菜的景象在主人公脑海里无法抹去,他经受不住这痛苦的折磨,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击鼓鸣钟去向她求婚。 《关雎》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温婉美丽的情思故事:一名青年男子,见到一位采荇菜的姑娘,被她深深吸引,然而他顾虑重重,羞于开口,于是只能在想象中与她接触、亲近、结偶。诗的妙处在于对爱的叙述直白又含蓄:他不敢当面向她表白,却让自己沉浸在爱的幻想中。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爱慕方式,含蓄内敛,悸动而羞涩。《诗经》篇目中有关爱情的描写有许多,有场景式的描写,也有对话式的叙述,更多的却是如《关雎》这样的矜持、羞怯的心理描绘,这种爱,朴素而健康,纯洁而珍贵。 自古中国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数千年前的春秋时代就产生了许多民歌,流传下来集成了这部《诗经》,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经》是中国*前沿的古文化典籍,而这首诗是《诗经》的**篇,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史载《诗经》是孔子晚年为授徒而编纂的教材。孔子把一首爱情诗放在《诗经》的**篇,是有其用意的。他认为,食与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谁都无法回避,但不回避并不代表放纵,欲念是需要尺度的。欲念的放纵,会对人类社会的秩序造成危害,而一切的克制都要从约束男女之欲开始。作为儒家思想开创人的孔夫子将《关雎》放在开篇,意在教化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 孔子在《论语》里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关雎》即是“思无邪”的典型标本。《关雎》所写的爱情,其情感是克制的,行为是谨慎的。这种爱的方式,符合民族的婚恋观念,也符合儒家“以明教化”的目标,因而被编在《诗经》的首篇可谓适得其所。 这首诗的主题历来存有争论:大多数人认为它描写的是男女爱情;有的学者则认为是赞美“后妃之德”;还有人认为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诗,而是抒发一种“志”:表象是君子对淑女志在必得的追求,实则是抒发君侯对贤人的渴求。 实际上,孔子引《关雎》为首篇,授人以教化,也只体现出老夫子的意图,并非诗作者的本意。《关雎》作为春秋时代的民歌,即便经过人为的整理,也仍不失朴素天然的本真。其中,没有文人装腔作势的庸俗之声,更没有政治的教化之声。读这首诗,能从中感受到的是浓浓的、远古的自然气息。 ◎葛覃◎ 葛之覃兮①,施于中谷②,维叶萋萋③。黄鸟于飞④,集于灌木⑤,其鸣喈喈⑥。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⑦。是刈是⑧,为为⑨,服之无⑩。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我衣。害害否,归宁父母。 【注释】 ①葛:一种蔓草,可以抽取它的纤维用来织布,俗称夏布,这种草的藤蔓还可以用来做鞋,供夏天穿用。覃(tán):延长,此处指蔓生之藤。②施(yì):蔓延。中谷:在山谷中。③维:发语词。萋(qī)萋:茂盛的样子。④黄鸟:黄莺,一说黄雀。于:语气助词。⑤集:栖息。⑥喈(jiē)喈:鸟儿婉转鸣叫的声音。⑦莫莫:茂盛的样子。⑧刈(yì):割取。濩(huò):用热水煮东西,这里是指将葛放在水里煮。⑨(chī):细葛布。绤(xì):粗葛布。⑩(yì):厌倦。师氏:女师,教女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言:语气助词。归:回娘家。薄:助词。澣(huàn):同“浣”,洗涤。衣:外衣。害:通“何”,什么。否:表示否定,此处指不用洗的衣服。归宁:回家以慰父母之心。 【赏析】 历来人们对《葛覃》女主人公身份的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诗中女子应是一位后妃,这位后妃在女师的教导下,修习女工之事,借此影响民风妇道;有的学者认为诗中反映的是给贵族割葛、煮葛、织布的女奴告假、洗衣、准备回家的一段生活情景。到底是后妃还是女奴,这场争论*终也没有定论。 另外,关于这位女子已嫁人还是未嫁人,也有争论:诗的末章点出了女子将“归宁父母”,在古代,“归”既可指女子的出嫁,又可指嫁出去的女子返回娘家。所以有人认为此诗是赞美后妃出嫁前温习女工、躬行节俭、尊敬师长的美德。但诗中“归宁父母”*恰当的解释是“回家探视问候父母”,如此看来作者本意应该是在描述已嫁女准备回娘家,解释为“准备出嫁”未免失之牵强。不管主人公是后妃还是女奴,是待嫁女还是新嫁娘,诗中描绘这位女子欣喜愉悦和企盼归宁的心情却是没有疑问的。整首诗写得意趣盎然,生动活泼,三个章节递进式地演示了三卷有趣的画境。 开篇一章的画面中,并没有出现人,出现的只是一派绿意葱茏的葛藤。生命力极强的葛藤在蓬勃浓郁的山谷之中蔓延,清碧幽静的浅谷中,一阵“喈喈”的鸟鸣响起,原来是一群美丽的黄雀飞来,它们展动翅膀在林间打转,而后又群落在灌木丛上,叽叽喳喳和鸣欢唱。一幅自然和谐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引起人们的无尽联想。 “是刈是濩,为为绤,服之无”,虽然文字中仍旧没有对容貌、形态进行描绘,却仿佛让人看到女主人公如葛蔓般纤纤细腰弯下去,割着长长的葛藤,又见她将割下的葛蔓拖回家去烧煮,煮好后剥下葛丝,织织复织织,织成了葛布,缝制成了衣裙,欢欢喜喜穿在身上。一句“服之无”,描述女主人公将自己织的布穿在身上永不厌弃的心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辛苦操持获得劳作成果后的无尽欢慰。 第三章的情境又是一变,诗中多了一位 “师氏”,她似乎静静地倾听着主人公的叙说:“告诉您,我的女师傅,我将要回家去,定要把内衣洗干净,再把外衣也泡上,哪些要洗哪 些不要洗,我要回家看爹娘。” “害澣害否,归宁父母”,抑制不住激动的女主人公向师氏这位女师傅连珠炮似的吐露出内心的喜悦。虽然不见形体及面容,然而一位勤劳、聪敏、活泼、孝顺的韶龄女子却活现在面前,可亲又可爱。 《诗经》中运用比的手法较多,这首诗中“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一句,以黄鸟的“飞”和“鸣”,比喻自由自在的孩童和少女时代,轻描淡写、委婉含蓄地勾勒出黄鸟在林中自由自在飞转、鸣叫的情景,由此勾起了女子对以往未嫁时无忧无虑生活的回忆,引发了她想回娘家的心愿。 诗中还以季节的变化来暗示女主人公想回娘家的愿望从未停止。“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葛蔓刚刚萌发生长,且长势迅快,这时尚是春季,女子回娘家的想法已在心头滋生;之后“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葛蔓已经爬得遍山满谷,蓬勃茂密,已是夏季,她想回娘家的想法如葛藤一样伸延;“是刈是濩”,葛覃长成的秋季到了,女子收割后,纺线织布,回娘家的愿望更加强烈;“薄污我私,薄澣我衣”,此时已经穿上内外重叠的厚衣,闲暇的冬季,诸事具备,马上就要回到家里与父母欢聚。回娘家的愿望历经了四季,终于可以实现,女子当然会激动雀跃、喜形于色、话语连珠了。 ◎卷耳◎ 采采卷耳①,不盈顷筐②。嗟我怀人③,彼周行④。 陟彼崔嵬⑤,我马虺⑥。我姑酌彼金罍⑦,维以不永怀⑧。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⑨。我姑酌彼兕觥⑩,维以不永伤。 陟彼矣,我马矣,我仆矣,云何吁矣。 【注释】 ①采采:采摘。卷耳:一种野菜,今名苍耳。②顷筐:斜口筐,后高前倾。③嗟:语气助词,另一说,叹息声。④寘(zhì):同“置”,放下之意。周行:大路。⑤陟(zhì):登高。崔嵬(wéi):高而不平的土石山。⑥虺(huī tuí):因疲劳而生病。⑦金罍(léi):青铜盛酒器。⑧维:发语词。永:长久。⑨玄黄:马生病而变色。⑩兕觥(sì gōng):犀牛角做成的酒杯。砠(jū):有土的石山。瘏(tú):马因生病而无法前行。痡(pū):人过度疲惫、无法走路的样子。吁(xū):忧愁。 【赏析】 《卷耳》是一篇妻子思念远出征战的丈夫的情歌。 诗的开篇展示了一幅动感的画卷——“采呀采呀卷耳菜,采来采去装不满筐。想念那远方的亲人啊,竹筐停放在大路上。”翠峦蔓延,一条大路沿着山麓伸向远方,一个女子挎着浅竹筐,一棵一棵地采摘卷耳菜。可她采了好些时候也没装满浅筐,有很多卷耳菜都掉落在地上。因为她的心没在卷耳上,而是随外出征战的丈夫飞向了远方。 不断地苦想之下,她的心情越加凄惶,对卷耳菜已没有心力再采摘。她痴望着丈夫离开的那条大路,把竹筐放置在脚边,顺路张望,目光迷离,仿佛看到了远行归来的丈夫的身影。然而清醒过来时,她才知那只是幻觉。她不由得嗟叹连连,眼里也噙满泪水。短短四句诗,将女主人公思念丈夫的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走在高高的石山上,马儿困倦又踉跄。待我斟满铜杯酒,醉后忘忧免思量。”第二章作者抒发情感的笔意进一步延展。采卷耳的女子的思绪已飞到丈夫的身边,她想象着:丈夫在征程中爬过荒坡、攀过高岗、越过山顶,连续的行军导致人困马乏,马匹已经积劳成疾,再难背负主人行走,仆人也因劳累而病倒难起,如此的艰难困苦使丈夫不禁想起家中贤德的妻子和平静的生活,心中不免会无限惆怅,他只得借酒浇愁以淡化乡愁,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酒落愁肠化作相思泪,反而令他更加思念家乡和妻子。 “登上了高高的乱山冈,我的马儿疲惫又彷徨。我打起精神斟满酒,但愿从此把思念和烦恼全都忘。”夫妻间的心灵是相通的,妻子思念丈夫,丈夫一定也在思念自己的妻子,于是作者把妇人放下,笔锋一转娓娓诉说起丈夫思念妻子的苦涩心境。妻子想到丈夫在山冈上人疲马乏,丈夫所遇的境况也恰如所料:他行到山顶上,又饿又累又彷徨,勉强提神斟酒,打算借酒消愁。 也许事实不会如此巧合,但作者以丈夫念妻思乡的臆想,把空间骤然拉大,连接起两地夫妻的情丝,扩展了诗的意境,渲染了相思气氛,使诗在形式上具有两地情书、互相应答、相映相衬的艺术效果。这一章,采用复沓的形式,深入描述了征战的丈夫在外的危难困苦以及思念家人的愁情,深刻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中借马的病疲,喻示征途的艰危,以借酒浇愁,表达愁已沉淀,无法可解。 *后一章“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每句以语气词结尾,给人以呼吸急促之感,好似远方的征人身体疲惫不堪,心灵更受不了苦思的折磨,因而要尽快结束这场遥相呼应的痛苦对话;又像是他不想再让远方的妻子怀念自己,决断地让双方立即打住。如同在说:“痛就让它痛去吧,我们都把思念埋在心里!”彼时彼刻,远方的他似乎已经疲惫到扑地不起,夫妻之间苦苦相思却不能相见,万分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卷耳》将描写、感情、想象融为一体,字字流露出夫妻间的深厚感情,读来感人至深。红学家俞平伯评论这首诗时说:“当携筐采绿者徘徊巷陌,回肠荡气之时,正征人策马盘旋,度越关山之顷,两两相映,境殊而情却同,事异而怨则一。所谓‘向天涯一样缠绵,各自飘零’者,或有诗人之恉乎!”俞先生的评价恰当地道出了这首诗前后映衬、花开两朵的艺术特色。 ◎樛木◎ 南有木①,葛累之②。乐只君子③,福履绥之④。 南有木,葛荒之⑤。乐只君子,福履将之⑥。 南有木,葛萦之⑦。乐只君子,福履成之⑧。 【注释】 ①樛(jiū)木:树向下弯曲。②葛藟(lěi):葛和藟都是蔓生植物,茎可以缠树。累(léi):缠。③只:助词。④福履:福禄,幸福。绥(suí):安乐。⑤荒:覆盖,遮掩。⑥将:扶助。⑦萦(yíng):缠绕。⑧成:成就。 【赏析】 就《诗经》而言,只有参透“比”与“兴”所负载的深刻蕴味,才能真正认识“兴”的“所咏之词”。《樛木》一诗,从一开头便用比兴手法,先言“樛木”、“葛藟”以引起所咏“君子”与“福履”,而后又以“樛木”和“葛藟”比喻君子的福禄快乐。“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中的“彼物”即“樛木”和“葛藟”,“此物”即“君子”和“福履”——用“樛木”被“葛藟”缠绕,来比喻君子常得福禄相随,着实逼真鲜明。此处兴而兼比,两者相得益彰。 《诗经》通常都极为押韵,有句首入韵,一韵到底;有隔句相押;也有句尾相押之分。拿《樛木》来说,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实则整首诗只在两个字上反复改动,这种手法在“国风”中很常见,意在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可以充分抒发感情,具有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古人喜欢用自然界万物尤其是动植物寄托自己的情思,使其富于浓厚的负载意味,《樛木》亦不例外。借弯曲的树木和攀爬而上的葛藟,来喻指君子的福禄快乐。 从字面上理解,这似乎是一首形象动人的祝福歌。然而《诗经》常常把真正的内涵和寓意埋在简单的表象之下,如《关雎》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 若探究其植物意象背后的“隐语”,那么“樛木”所指代的应是高大英俊的男子,而“葛藟”则是温柔委婉的女子。恋爱中的男子因女子的依赖而满心欢愉,他自豪于成为心爱的女人的依靠,这种清纯清新的本色如同少女一见钟情时的欣喜和娇羞。不可否认,《诗经》中坚贞纯洁的爱情至今仍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清代文学家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这样推测:“观‘累’、‘荒’、‘萦’等字有缠绵依附之意,如葛罗之施松柏,似于夫妇为近。”从这种角度看,《樛木》一诗似乎描绘了这样的景象:一个即将迎娶新娘的年轻男子,在众人“南有樛木,葛藟纍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的反复吟唱和喝彩中,牵起了新娘的手。新娘梨花带雨的脸上饱含着娇羞,新郎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彼此心贴着心,从此快乐地生活下去。 这无疑是一首情真意切的婚礼祝福歌。这种解释,才算真正参透了《樛木》的真谛。而《毛诗序》中“后妃”、“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的说法,则有附会之嫌,与原诗的意义相差甚远。 总之,无论其主题是对君子福禄安康的单纯祝福,抑或是恋爱时的浪漫,还是结婚时的激动、兴奋、山盟海誓,《樛木》所传达的永远是生命里的那份欢愉,寄托的亦是彼此惦念的那份情思。 ◎螽斯◎ 螽斯羽①,诜诜兮②。宜尔子孙,振振兮③。 螽斯羽,薨薨兮④。宜尔子孙。绳绳兮⑤。 螽斯羽,揖揖兮⑥。宜尔子孙,蛰蛰兮⑦。 【注释】 ①螽(zhōng):蝗虫,俗称蚂蚱。②诜(shēn)诜:形容众多。③振振:盛多的样子。④薨(hōng)薨:很多虫飞的声音。⑤绳绳:绵延不绝的样子。⑥揖(jí)揖:会聚。⑦蛰(zhé)蛰:群聚欢乐的样子。 【赏析】 《螽斯》是一首非常新颖奇特的诗,它描写的对象是一种叫作螽斯的昆虫,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蝗虫。这种昆虫身体多为草绿色,有丝状触角,雄虫的前翅有发音器,群飞时会发出“薨薨”的声音。这首诗的主题是以蝗虫来比喻生殖力的强盛。《毛诗序》是这样分析这首诗的:“《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 蝗虫生产后代的能力非常强盛,一年之内就可产下两三代。自古以来,蝗虫成灾都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是这些灾难并没有让先民们对蝗虫一味深恶痛绝,相反,他们还非常羡慕蝗虫强大的繁殖能力,将蝗虫看成是“子子孙孙无穷尽”的象征。这其实体现了生产力匮乏的时代,人们对于多子多孙的美好愿望。 诗的全篇都在围绕着“螽斯”描写,一语双关,以物寄情,浑然一体,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朱熹的《诗集传》继承了毛氏之说法,并进一步解释说:“故众妾以螽斯之群处和集而子孙众多比之。”这样的解释,虽然指出了诗的主旨,却因为引申出“后妃”、“众妾”而使诗的内涵窄化和教条化。 清代方玉润认为:“仅借螽斯为比,未尝显颂君妃,亦不可泥而求之也。读者细咏诗词,当能得诸言外。”由此可见,对于这首诗还是就诗论诗的好。《螽斯》这首诗一共有三节,每一节都用“螽斯”开头。“宜尔子孙”这一句更是重复了三次,这种重复更加突出了诗的主题,而六组叠词的运用,也使全诗韵味十足。 这首诗中出现的叠词“诜诜”、“振振”、“薨薨”、“绳绳”、“揖揖”、“蛰蛰”,意思都是形容群聚众多。这是《诗经》中典型的“重叠反复”的表现手法,这样的反复吟唱,充分表现了人们繁衍后代、多子多孙的强烈心愿。 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有评论:“诗只平说,难六字炼得甚新。”《诗经》中有许多诗篇都运用叠词手法,而《螽斯》与其他诗篇相区别的独特之处在于:六组叠词,整齐,形象,生动,用韵和谐,又处在不同章节的相同位置,因而造成了韵律悠长的吟诵效果。而且这六个词在意思上也层层递进:**节表达多子兴旺的愿望;第二节延伸至世代昌盛的祝福;*后一节则具体表现儿孙满堂的欢乐。 对于先民来说,“子孙”就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是他们晚年的慰藉,是整个家族的希望。在中国古代,多子多福一直都是传统观念中很重要的一种,这种观念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深入民心了。 在阅读这首诗时,要体会其意象,细味其诗语,从先民颂祝多子多孙的诗旨出发,来分析这首诗。如此方能明白人们为什么希望子嗣众多:为了强调人多势众的群体力量,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条件、争取生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