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部主义与西部映射-西部社会学初探

东部主义与西部映射-西部社会学初探

1星价 ¥38.7 (4.9折)
2星价¥38.7 定价¥7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9607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03
  • 出版时间:2017-07-01
  • 条形码:9787516196076 ; 978-7-5161-9607-6

内容简介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仅来源于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更在于一种“东部主义”发展战略主导下的现代化模式和发展观引导下的结果。“东部主义”的发展思维和“西部话语”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主导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严重地限制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将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的*终实现产生重要的影响。《东部主义与西部映射:西部社会学初探/兰州大学西部社会学文库》分为理论和实证两大部分。理论部分重新审视“世界体系”理论,基于西部人本土化的价值关怀反思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重新思考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研究和探讨西方社会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解释力问题。实证部分主要通过2010年抽样调查数据,探讨西部民众对东西部发展差距、资源诅咒等问题的社会认知,通过本土化的研究建立起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方法和知识体系,为社会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理论自觉而贡献力量。

目录

西部社会学研究的缘起
被建构的西部:西部话语的建构性及其建构逻辑
一 西部问题的提出
二 关于西部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
三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方法
四 西部话语的变迁
五 西部话语的建构逻辑
六 西部话语与发展

西部问题与“东部主义”——一种基于“依附理论”的分析视角
一 西部问题:富饶的贫困和甜蜜的悲哀
二 西部大开发:战略与策略的“辩证法”
三 东部主义:用空间置换时间的现代化
四 下一波的抉择:十字路口的中国
“东部主义”的形成缘由与知识特性
一 “东部主义”的概念和内涵
二 “东部主义”思维的产生缘由
三 “东部主义”思维的知识特性
四 结语
社会学东部主义与西部社会学的实践:基于反思性视角的分析
一 社会学的“反思性”
二 社会学东部主义
三 西部社会学的实践
四 小结
“东部主义”的话语方式及其发展实践
一 “东部主义”的话语方式及其表现
二 “东部主义”的话语实践
三 “东部主义”发展话语的社会后果
四 结论及讨论

西部社会学的方法论特点
西部社会学的价值取向与学术立场
一 西部社会学的研究取向
二 西部社会学研究的现实路径
三 西部社会学的学术立场与理论自觉

西部社会学:空间隐喻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化路径
一 西部社会学关注的“西部问题”
二 对解决中国现代化发展现有理论的梳理
三 为西部社会学寻找理论根基

西部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公共的张力:从拯救社会学到公共社会学
一 西方社会学的兴盛与危机
二 拯救社会学:面向市场还是走向公众
三 身份的困惑:市民还是专家
四 公共社会学:社会学的公共定向
西部社会转型与发展社会学范式转换
一 西部社会转型
二 现代化理论的解释困境
三 发展社会学范式的转换

东部主义的西部映射
中国三大区域间收入不平等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952-2008
一 关于地域差距的相关研究
二 研究的理论与模型
三 研究的数据与变量
四 研究的结果与发现
五 结论与讨论
愈落后愈抱怨?——西部民众对于收入不平等的感知
一 西部研究的相关理论
二 数据分析
三 西部问题的讨论
四 结语
“富饶的贫困”与“东部主义”——甘肃省资源型村庄与居民收入研究
一 导论
二 背景——中国西部资源与西部开发及其结果
三 资源与发展的关系
四 数据分析——资源型村庄与收入关系
五 结论与反思
西部民众对“资源诅咒”的认知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资源诅咒”及其社会认知
三 中国的“资源诅咒”背景
四 理论假设
五 数据、变量和方法
六 分析结果
七 结论与讨论
西部民众对西部大开发的认知研究
一 导言
二 背景与文献
三 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民众对东西差距认知的可能因素
四 对不平等认知的假设
五 数据、变量和方法
六 研究结果
七 讨论和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兰州大学西部社会学文库·东部主义与西部映射:西部社会学初探》:  二社会学东部主义  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的,它的发生和发展都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转型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十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需要和社会现实的变化,社会学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机遇期,有学者将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社会学的春天”①。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社会学科研队伍的规模、社会学科研教学单位的数量、学生数量、科研成果数量以及社会接受程度、国家重视程度等多个指标来看,中国社会学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和繁荣的时期。但是,如果站在反思性的立场来审视中国社会学的发展,缺乏学科的理论自觉,社会学*兴盛的时期,就有可能是危机开始的时期。陆学艺②和邓伟志③认为,推动社会学春天到来的原动力之一就是“和谐社会”和“社会建设”等政治理念的提出,而事实上,这一动力本身就暗含着中国社会学发展的社会决定因素以及权力意味。它们渗透到中国社会学的研究中,成为“思想的非思想范畴”,从而使相关研究包含了一系列反映这些关系的前提和假设。如果不对这些自明前设保持理论自觉,中国社会学很可能会陷入布迪厄所说的“唯智主义谬误”,失去对现实社会的把握能力。  “社会学东部主义”就是广泛存在于中国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统治性范式”,反映了社会学研究中的“学术无意识”。社会学东部主义是一种去脉络化的、权威式的、无视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研究范式,从表现形式来看,它往往以东部为中心建构社会学理论,将东部的体验当作全国的体验,把东部的需要简化为全国的需要,用“贫困”和“发达”、“开放”和“保守”等二元对立的词汇描述东西部差异,在西部人不在场的情况下,通过对西部的问题式诊断,维系着东部对于西部的优越感,同时也强化着东西部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大部分社会学家对社会学东部主义的接受,导致他们难以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现象做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因此社会学东部主义正在日益成为我们理解当前和未来社会经验的一个重要障碍。  在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中,“东部地区”这一概念较少出现在学术文献中,而是通过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权威的、独白式的言谈形式强化着东部的存在。以社会建设的相关研究为例,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结构已经达到工业化中期水平,而社会结构却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社会结构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以此为依据,相关研究提出,中国已经进入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①。从理论的逻辑来看,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论述,但是仔细考察相关研究划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指标,我们发现,研究中所使用的诸如三次产业结构、城镇化率等数据,往往更符合东部地区的实际,而事实上,西部大量贫困地区远远还没有达到工业化中期的水平,更谈不上社会建设了。这些研究以一种更符合东部地区状况的描述,隐匿和掩盖了其他地区的现实体验,无形中强化着东部对于发展权力的主导,将其他地区置于了被动和从属的地位。  不仅如此,社会学还通过强化对西部的诊断式研究,再生产出东部主义研究范式。那些以“西部农民工”、“西部城镇化”、“西部荒漠化”、“西部移民”等为主题的研究,生产出了大量对西部的问题式诊断,这些研究带着医生的视角,在西部身上发现了许多病态现象,把西部建构为一个脆弱、多病的地区②。而研究者却很少意识到,他们正在将一个个抽象的理论表达从西部丰富的地方实践和中国现代化场域中抽离出来,用一种“科学知识无可置疑”的姿态把西部钉在了“问题”的十字架上,这一行为恰恰显示了社会学东部主义的“符号暴力”。  ……

作者简介

  周亚平(1982-),江西吉安人。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社会学博士、兰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现兼任兰州大学西部数据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萨斯喀彻温大学健康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社会。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加拿大IDRC(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项目一项,并以第二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在《China Quanerly》《人文地理》等中外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