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1949-2013-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

1949-2013-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

¥13.6 (2.8折) ?
1星价 ¥25.0
2星价¥25.0 定价¥4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218440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83页
  • 出版时间:2017-08-01
  • 条形码:9787562184409 ; 978-7-5621-8440-9

本书特色

  《礼记·礼运》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长期以来,在课程政策的研究中,学术界普遍关注的是基础教育领域,从政策的视角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的成果十分匮乏。《含弘教育学术文丛: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1949-2013)》以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为研究对象,从政策的视野探索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发展变迁的内在规律。在综合利用各种方法的基础上,全面研究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历史轨迹、价值取向、过程和动力,尝试探寻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发展的内在规律。《含弘教育学术文丛: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1949-2013)》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
  一、全面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各部门颁布的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有关的政策文件。从政策文本的数量、主体、主题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表现出很多的个体精英决策模式;改革开放之后,课程政策决策的团体协调模式明显;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主题分布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突出地位。通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变迁路径可以看出,课程政策环境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课程政策制定主体、课程目标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课程模式由简单性向复杂性转变,课程实施由急进性向渐进性转变。课程政策的领导权在集中和分散之间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钟摆式运动,这表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性与复杂性并存的。  《礼记·礼运》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长期以来,在课程政策的研究中,学术界普遍关注的是基础教育领域,从政策的视角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的成果十分匮乏。《含弘教育学术文丛: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1949-2013)》以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为研究对象,从政策的视野探索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发展变迁的内在规律。在综合利用各种方法的基础上,全面研究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历史轨迹、价值取向、过程和动力,尝试探寻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发展的内在规律。《含弘教育学术文丛: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1949-2013)》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
  一、全面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各部门颁布的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有关的政策文件。从政策文本的数量、主体、主题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表现出很多的个体精英决策模式;改革开放之后,课程政策决策的团体协调模式明显;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主题分布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突出地位。通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变迁路径可以看出,课程政策环境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课程政策制定主体、课程目标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课程模式由简单性向复杂性转变,课程实施由急进性向渐进性转变。课程政策的领导权在集中和分散之间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钟摆式运动,这表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性与复杂性并存的。
  二、探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对课程政策产生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呈现出“大一统”的特征,着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服从意识和大局意识,淡化和忽视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等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朝纵深发展,要求培养的人才素质能跟得上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全面借鉴苏联的文化经验,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等成果,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受苏联模式的影响非常深远,文化呈现出单一性特征,而文化的单一性直接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单一性,主要表现为借鉴苏联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文化总体上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对课程教学组织方式的多元化、教材编写的多元化、课程改革借鉴对象的多元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从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等方面对科技的发展做出相应调整。
  三、反思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任何一项与政策有关的研究,都逃避不开价值取向的问题,价值取向关系到政策制定者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计划。公平与效率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但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仅以效率或公平概括一个时代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还是有失偏颇的,尤其是新中国成立30年的这段时期,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与课程有关的政策中,公平与效率以一种复杂混合的方式出现,不能对其进行单一的价值判断。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学科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表面上呈现出一种对立的关系,但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这两者达到了一种非正常的融合,即一方面实行“三段式”课程模式,开展一种“学科本位”的课程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又强调生产实践课的重要性,强调课程教学活动的“社会本位”取向。在改革开放以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呈现出“唯国家化”取向,即加强对社会和个人的控制是课程政策的重要目的,课程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仅属于国家活动的范畴;改革开放以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唯国家化”取向有所减弱,但课程改革的根本权力还是控制在政府手里。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过程中,其价值取向呈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不同的路径依赖具有不同的效应,有些路径依赖的效应是正面的,有些路径依赖的效应是负面的。路径依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受到渐进决策模式和精英决策模式的约束;二是受到课程政策参与主体利益博弈的影响。

内容简介

《礼记·礼运》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长期以来,在课程政策的研究中,学术界普遍关注的是基础教育领域,从政策的视角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的成果十分匮乏。《含弘教育学术文丛: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1949-2013)》以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为研究对象,从政策的视野探索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发展变迁的内在规律。在综合利用各种方法的基础上,全面研究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历史轨迹、价值取向、过程和动力,尝试探寻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发展的内在规律。《含弘教育学术文丛: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1949-2013)》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  一、全面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各部门颁布的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有关的政策文件。从政策文本的数量、主体、主题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表现出很多的个体精英决策模式;改革开放之后,课程政策决策的团体协调模式明显;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主题分布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突出地位。通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变迁路径可以看出,课程政策环境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课程政策制定主体、课程目标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课程模式由简单性向复杂性转变,课程实施由急进性向渐进性转变。课程政策的领导权在集中和分散之间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钟摆式运动,这表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性与复杂性并存的。  二、探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对课程政策产生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呈现出“大一统”的特征,着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服从意识和大局意识,淡化和忽视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等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朝纵深发展,要求培养的人才素质能跟得上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全面借鉴苏联的文化经验,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等成果,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受苏联模式的影响非常深远,文化呈现出单一性特征,而文化的单一性直接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单一性,主要表现为借鉴苏联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文化总体上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对课程教学组织方式的多元化、教材编写的多元化、课程改革借鉴对象的多元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从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等方面对科技的发展做出相应调整。  三、反思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任何一项与政策有关的研究,都逃避不开价值取向的问题,价值取向关系到政策制定者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计划。公平与效率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但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仅以效率或公平概括一个时代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还是有失偏颇的,尤其是新中国成立30年的这段时期,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与课程有关的政策中,公平与效率以一种复杂混合的方式出现,不能对其进行单一的价值判断。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学科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表面上呈现出一种对立的关系,但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这两者达到了一种非正常的融合,即一方面实行“三段式”课程模式,开展一种“学科本位”的课程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又强调生产实践课的重要性,强调课程教学活动的“社会本位”取向。在改革开放以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呈现出“唯国家化”取向,即加强对社会和个人的控制是课程政策的重要目的,课程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仅属于国家活动的范畴;改革开放以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唯国家化”取向有所减弱,但课程改革的根本权力还是控制在政府手里。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过程中,其价值取向呈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不同的路径依赖具有不同的效应,有些路径依赖的效应是正面的,有些路径依赖的效应是负面的。路径依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受到渐进决策模式和精英决策模式的约束;二是受到课程政策参与主体利益博弈的影响。

目录

导论

**章 历史之维: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历史沿革
**节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文本统计研究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1949-1978)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1979年至今)
第四节 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历史评析

第二章 动力之维: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变迁动因
**节 经济体制的因素
第二节 政治体制的因素
第三节 文化发展的因素
第四节 科技发展的因素

第三章 价值之维: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价值取向
**节 公平与效率取向
第二节 学科与社会取向
第三节 "唯国家化"取向
第四节 价值取向的路径依赖
第五节 路径依赖的原因探析

第四章 过程之维: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价
**节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主体分析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决策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实施
第四节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评价

第五章 生态之维:我国未来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机制创新
**节 生态主义课程政策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生态主义取向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生态主义取向的意义

结语
附录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王坤(1979- ),男,云南镇雄人,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师,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本科就读于原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硕士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博士就读于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在职业院校从事过班级管理、理论课教学、企业实习实训等工作。在中国职业教育史、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扶贫和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