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情感与理性-康德宗教哲学内在张力及调和

情感与理性-康德宗教哲学内在张力及调和

1星价 ¥28.3 (4.8折)
2星价¥28.3 定价¥5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9719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22
  • 出版时间:2017-09-01
  • 条形码:9787516197196 ; 978-7-5161-9719-6

内容简介

康德哲学中的情感因素,在其美学思想中有明显体现;但由于康德美学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界尚有争议,所以揭示康德哲学中的情感因素就显得尤为复杂。本书从情感与理性相对立的角度出发,不仅凸显了(审美)情感在调和康德宗教哲学内在张力中的作用,而且也揭示了情感在康德的知识学和道德哲学中的作用。

目录

导论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章 康德宗教哲学的思想背景
**节 恩典先于信仰?——奥古斯丁恩典观的认识论困境
一 奥古斯丁的恩典观
二 奥古斯丁的信仰观
三 “恩典-信仰”观的认识论困境
四 产生“恩典-信仰”观困境的原因
五 恩典的意义在于更新理解力
第二节 路德的“双重权威”问题
一 来自“神”的权威
二 源自“良心-理性”的权威
三 两种权威的对抗
第三节 康德恩典观的逻辑盲点
一 人的本性之善
二 本性(或本质)中的趋恶倾向
三 康德恩典观的逻辑盲点

第二章 康德宗教哲学的内在张力
**节 人自身(现象与本体)的分裂所导致的张力
一 “人是什么?”
二 从对“物”的分析到对“人”的分析
第二节 人的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张力
一 感性之于认识、道德和宗教
二 理性之于认识、道德和宗教
三 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张力
第三节 人实现至善的自助与神佑之张力
一 自助乃实现至善之根本
二 神佑是实现至善不可缺少的环节

第三章 情感指向对调和康德哲学张力的奠基作用
**节 从“期望”情感到“信任”情感
一 亚里士多德以期望情感为基础的可能性
二 奥古斯丁以信任情感为出发点的可能性
第二节 从“感觉”到“对象”——康德的“对象”概念对贝克莱“实在”学说的完善
一 贝克莱“存在(或实在)就是被感知”的提出及存在的问题
二 康德“对象”概念的提出对贝克莱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 情感之于贝克莱的上帝论证号隋感指向在物自体中的作用
一 贝克莱上帝论证中的“情感”之作用
二 康德在“情感指向”中呈现物自体
三 智性直观与情感指向
四 反思活动对情感指向之确证
第四节 “纯粹理性”中的情感指向功能
一 纯粹理性的定义
二 纯粹理性的运用
三 情感指向在先验理念产生中的作用
第五节 情感指向与道德敬重感
一 敬重感的对象
二 敬重感的作用
三 敬重感的来源

第四章 康德宗教哲学内在张力之调和(上)
**节 哲学部门的划分对调和宗教哲学内在张力的影响
一 领域、基地和领地的三分法
二 三分法对概念界定的影响
第二节 反思判断力的产生
一 《纯粹理性批判》里的“反思”与“(规定性)判断”
二 《实践理性批判》中的“判断”
三 《判断力批判》中的反思性判断力
第三节 反思判断力在调和张力中的作用——从反思性判断到“作为哲学入门”的审美判断(反思判断与情感指向)
一 情感对“实践的实在性”之确认
二 审美情感与反思性判断力
三 反思性判断力在调和张力中的作用

第五章 康德宗教哲学内在张力之调和(中)
**节 主观合目的性之于调和
一 为自身提供规律的主观合目的性
二 作为先验原则的主观合目的性
第二节 主观合目的性与美
一 “审美无利害”的提出
二 “快适”因其“有利害”而不是审美
三 “善”因其“有利害”而不是审美
四 快适、善与美之异同
第三节 美乃德性之象征
一 崇高感与道德
二 美的兴趣与道德
三 美象征着德性
第四节 艺术的天才——神-人之间的使者
一 天才为艺术立法
二 天才对美的阐释

第六章 康德宗教哲学内在张力之调和(下)
**节 客观合目的性之于调和
一 作为准构成性原则的客观合目的性
二 体现客观合目的性的有机物
第二节 自然终极目的
一 大自然的目的性
二 自然目的论的二律背反
第三节 自然目的——理性神学的入门
一 理性宗教对自然神学的超越
二 目的论对理性宗教的奠基作用

第七章 理性宗教何以可能
**节 上帝存在的道德证明
一 以道德为前提的上帝存在证明
二 道德目的论中的上帝
第二节 理性宗教的核心——心灵改善,重建向善的禀赋
一 人性的善恶之辨
二 恶之根本性与普遍性的根据在于自由
三 弃恶从善的基础——重建向善的原初禀赋
结语:理性宗教之所“能”与“不能”
一 理性宗教之所“能”者
二 理性宗教之所“不能”者
参考文献
致谢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贺方刚,山东临沂人,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的研究。曾以访问学者身份于2016年赴美国孟菲斯大学,跟随Thomas Nenon教授学习康德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有的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目前承担有关康德哲学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厅级项目若干项;主要从事美学、科学哲学等方面的教学工作。自幼练习书法,在艰深的哲学思辨之余也进行书法美学的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