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诗研究
读者评分
5分

苏轼诗研究

1星价 ¥30.2 (7.2折)
2星价¥30.2 定价¥42.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310859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93
  • 出版时间:2017-10-01
  • 条形码:9787553108599 ; 978-7-5531-0859-9

内容简介

  《苏轼诗研究》是关于苏诗研究的一部专著。  《苏轼诗研究》从创作道路、艺术成就、艺术渊源、思想意义等方面对苏轼诗歌做了深入剖析,不是把苏诗随意分割、孤立研究,而是把它看作是有生成历史运动的整体。对苏诗研究所体现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是《苏轼诗研究》显示的特点。

目录

引言1



**章苏诗是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的胜利成果1

**节北宋初期的诗坛与西昆体的影响3

第二节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的意义11

第三节北宋诗歌革新运动后期的盟主——苏轼21



第二章苏轼诗歌的创作道路27

**节早期:光辉的起点35

第二节凤翔时期:豪放风格的初步形成51

第三节杭、密、徐时期:豪放风格的发展与成熟65

第四节黄州时期:创作的变化与对平淡风格的追求90

第五节元祐时期:纯艺术的倾向107

第六节岭海时期:平淡风格的完成127



第三章苏诗的艺术成就149

**节苏诗的艺术特点151

第二节苏诗的艺术本色169

第三节苏诗的艺术风格173



第四章苏诗的艺术渊源181

**节李白、杜甫、韩愈、欧阳修对苏诗豪放艺术风格

的影响185

第二节陶渊明、韦应物、柳宗元、白居易对苏诗平淡艺术

风格的影响200



第五章苏诗的思想意义211

**节关心人民利益、同情劳苦人民的人道思想213

第二节维护道义,同社会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的精神

222

第三节建功立业、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227



第六章关于苏诗的评价问题239

**节关于苏轼政治诗的评价240

第二节关于严羽对苏诗的批评247

第三节关于对苏轼后期诗作的评价254

第四节关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的意义263



第七章苏诗对宋诗和后世诗歌的影响273

**节苏诗对宋诗的影响276

第二节苏诗对金、元、明、清诗歌的影响285



第八章苏轼诗学思想的意义295

**节关于诗的本质296

第二节关于作诗的方法301

第三节关于诗人的风格307

第四节关于诗的范式310



附录315

苏轼与北宋古文运动316

《宋元学案·蜀学略》辨正330

关于苏学之辩

——回顾朱熹对苏轼的批评348

苏轼《广成子解》发微368

《苏轼诗研究》的写作过程385
展开全部

节选

  《苏轼诗研究》:  七绝《读三首》和《骊山三绝句》,继承了我国咏史诗的优良传统,从唐玄宗后期惨重的历史教训中发掘出现实的社会意义。“可叹前王恃太平”、“上皇不念前车鉴”,很明显都是借古指今的。骊山是秦始皇阿房宫和唐玄宗华清官之地。秦始皇即位修造陵墓于骊山附近,役徒七十万,唐玄宗又大兴土木作朝元阁于骊山之上。诗人指出:“咫尺秦陵是商鉴,朝元何必苦跻攀!”事实上,北宋王朝并未吸取前朝的历史教训,仍然粉饰升平,充实后官,大修陵墓,精造苑囿,沿着前朝的覆辙走去。因此,苏轼的政治讽喻目的是很明显的。虽然这两组诗艺术上无较大突破,但其现实意义较强,也是苏诗佳作。  苏轼是一位抒情诗人,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是以抒情的方式传达出来的,他善于发掘题材的新的意义,而且习惯于将诗意提炼到具有哲理的深度。他像天才诗人李白那样,诗句喷涌如泉水,自然流出,没有刻意的斧凿痕迹;词语和事典,“信手拈来俱天成”。苏轼襟怀宽广、学识渊博,其诗意境开阔,能从宏观着眼,大处起笔,笔锋纵横宛转,处处表现出诗人识别的精微和艺术感觉的灵敏。诗人的非凡才气又使他的诗有卖弄才学和求奇的特点,冷僻的事典、佛书杂说、怪字险韵在他的笔下任其驱使,故使其诗时见奇险。所有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苏诗特有的艺术个性。凤翔诗作已经鲜明地展示出来了。前人以为苏诗的“气格”成就于凤翔时期,施元之编年苏诗以凤翔诗为冠,都可说明苏诗的艺术风格从这时开始形成了。  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4)正月,苏轼三十岁,凤翔任满还朝,差判登闻鼓院。二月,英宗召苏轼参加学士院考试,人三等,直史馆。五月,苏轼妻王弗卒。次年(1065)四月,父苏洵卒。六月,奉敕具舟载丧归蜀,由汴入淮,溯江而上。治平四年(1066)四月,归蜀服父丧。神宗熙宁元年(1068),父丧终制,苏轼与王弗堂妹王闰之结婚。十二月北行赴京,于熙宁二年(1069)二月还朝。还朝之时正值王安石变法之始,苏轼从自己的政治改革观点出发,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从此卷入激烈的政治斗争之中。熙宁三年(1070),苏轼写了长篇奏议《上神宗皇帝书》与《再上皇帝书》(《东坡奏议集》卷一),全面地批评王安石新法,而且预言:“若力行而不已,则大乱随之。”熙宁四年(1071),苏轼遭到王安石等的排斥和谢景温的诬陷,乞求补外,六月得到通判杭州之命,七月出都赴任,十月抵扬州。这段时期,苏轼因居丧、困于烦琐事务和纠缠于政治斗争,作诗仅五十六首,是其整个创作活动中作诗*少之时。这些诗作在艺术风格上是凤翔诗的继续,但是由于激烈的政治斗争对苏轼创作的影响,其诗风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凤翔诗中已具的意境恣肆的特点,这时则更为恣肆,开始放笔快意,即前人所谓的“纵笔”,有似书法中笔酣墨畅、体态飞舞的狂草。其诗可以自由地宣泄诗人的激情,尽情地逞才使气。《石苍舒醉墨堂》乃论草书之诗,“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倪令人愁。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能瘳。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诗中既赞美草书的“神迅”,又指出它“惝倪”的缺陷;称许友人的雅好,又以为它是一种病癖。这正如《次韵子由论书》,是带揶揄意味的戏笔,意极语尽。王文诰以为苏诗之纵笔“实发端于此诗”(《苏轼诗集》卷六)。  ……

作者简介

谢桃坊,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35年生,西南师范学院毕业,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著有《中国词学史》、《宋词辩》、《唐宋词谱粹编》、《柳永》、《敦煌文化寻驿》、《中国市民文学史》等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