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起徐圩:乡村深入改革纪实

风起徐圩:乡村深入改革纪实

1星价 ¥28.1 (7.2折)
2星价¥28.1 定价¥3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503567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22页
  • 出版时间:2017-09-01
  • 条形码:9787565035678 ; 978-7-5650-3567-8

本书特色

当前的农村,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三农”发展的诸多难题,依靠改革才能破解;农民群众的更多期盼,依靠改革才能实现。2014年元旦刚过,中共中央就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14年的初春,一场涉及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发展核心问题的“一户一块田”试点工作,就在怀远县徐圩乡殷尚村悄然进行。借土地确权之机,殷尚村农民把手中零散的土地都拿出来,通过丈量和整合,把所有农田进行重新分配,让每户村民都得到一整块大田,村民形象地称为“小田并大田”。 金萍主编的《风起徐圩——乡村深入改革纪实》以报告文学的方式,运用文学笔法,采用跟踪式纪实报道,对徐圩乡“推行一户一块田”的土改始末,写出了农民盼望丰收的心情和广大乡镇干部的奉献与牺牲精神,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和一定的文学价值。

内容简介

全书以报告文学的方式, 运用文学笔法, 采用跟踪式纪实报道, 对徐圩乡“推行一户一块田”的土改始末, 写出了农民盼望丰收的心情和广大乡镇干部的奉献与牺牲精神, 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和一定的文学价值。内容包括: 这一片热土 ; 梨园清 ; 沧海桑田话褚湖等。

目录

序 汪若怀
来自殷尚村的报告——怀远县徐圩乡殷尚村“一户一块田”的探索之路 陈锋 陈锐
宗庙·标杆……——宗庙村推行“一户一块田”实录 邵体平
一路接力 洪何苗
徐圩村纪事 吴洽兵
“一块田”里站起来的好干部好党员——黄园村推行“一户一块田”采访记 李春开
这一片热土 韩春利
梨园情 胡永武
沧海桑田话褚湖 韩春利
脱下百衲衣种上绿宝地——白湖村“一户一块田”进行曲 张冰 孙厉琴
不屈的信念 马倩芸
梦在沃土——安徽省怀远县徐圩乡高庙村实施“一户一块田”纪实 尹若康
绿色长廊画中行 胡永武
走进韩湖 妮子
无言的“父爱” 吴洽兵 王道
不忘初心——好一只美丽的白凤凰 马倩芸
蔬菜四季滴翠瓜果千里飘香——徐圩乡白湖村万亩蔬菜基地建设小记 张冰
以粮为本展翅高飞 尹若康
土地芬芳耕耘梦想——记怀远县盛世兴农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理事长尚跃 胡蔚林
故乡回望(代后记) 金萍
展开全部

节选

  《风起徐圩:乡村深入改革纪实》:  “烟袋湖”和殷尚村的前世今生  涡河,由于受黄河南泛侵扰,其源头河道屡有变迁。上游贾鲁河在郭厂村附近接上涡河,有了贾鲁河的滋养,涡河开始在河南境内的黄淮平原上恣意流淌。然后,她曲折回旋,逶迤南下,途经毫州、涡阳,于怀远县汇入浩浩荡荡的千里淮河。怎奈,好景不长。花园口复堤后,上游水位逐年下降。慢慢地,涡河源头断流。没有贾鲁河之源的涡河,因其在上游接纳了诸多涓涓细流和支流干流,依旧热情奔放,气势不减。介于西淝河与涡河之间的芡河,与涡河本干基本平行,源出涡阳县梭沟南侧,缓缓地自西北向东南流去,上游有两段被截流人涡河,下游有一段被截流人淮河。在涡河与芡河之间,形成一个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带,这个狭长地带东西约30公里,南北约11公里,形状酷似当地烟民使用的烟具;同时,在徐圩乡的东部,有一条沟通涡河、芡河两个水系的“烟袋大沟”,这条古老的大沟连接着几个名叫湖的古老村落,所以自古农民把这一带称为“烟袋湖”。据龙亢农场擅长收集文史资料的赵文明介绍,在明清时代,湖里有零零星星的村庄,形成至今仍有的“一溜十八湖”,如褚湖、韩湖、大湖、白湖、李湖、陆湖、张湖、杨湖、李湖、钞湖等,到*西边的蒙城县境内,有施湖和段湖,段湖的“段”谐音就是“断”了,再往西的确没有湖了。由于湖里地势低洼,农民说:“雨天蛤蟆一翘腿就淹了,十天不下雨又旱了。”历史上,烟袋湖的核心地区水深约20米,由于黄河屡次夺淮,淮河涡河泛滥,洪水滔天,带来大量的黄土高原的黏土,把原本的砂姜黑土深埋在底下,所以这里的上层土质是黄黏土,这黄黏土逐渐把湖面淤积成平原了,就成了这里的一片黄土地。  1949年前,这里就有垦荒的历史,但由于灾害频繁,土匪骚扰,境内大部分土地抛荒;1949年后,农民开垦了少量土地,但因土质瘠薄,远离村庄,多数废弃。当地民谣说:“烟袋湖,砂姜窝,黄泥瓣子,漏风土,兔子不拉尿,茅草不发棵。”据殷尚村谢孟伦、邵为记、邵东洋等老人回忆,他们小时候,喜欢到湖里玩耍,那里长满了几尺高的蒲草、茴草及芦苇,平时鹭鸶如云,野兔成群,每到秋天和冬天,成千只大雁落在这里,人们时常听到它们“咕咕嘎嘎”的叫声,所以烟袋湖也有“雁待湖”之说。那时,这里的湖地经常遭受水患,白水茫茫,长达几个月,因为排水沟很少,水耗不下去,到处是一派寂寥和苍凉的景象。1957年,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开垦烟袋湖。1958年1月,正式筹建龙亢农场,包含蒙城县境内的小部分,一共开垦9万多亩土地,但因当地农民有对土地的强烈诉求,意见反映到省里。省里尊重民意,决定农场将大部分已开垦的土地归还给附近农村,只留下湖里核心*低洼的地带,这就是后来的龙亢农场。农场实有土地4万多亩,其中耕地3.28万亩。周围还有几个规模小一点的农场。应当说,龙亢国营农场的建立,给这里带来了勃勃生机,如今农场的总部已经成为怀远县西部商贸繁盛的重镇。  殷尚村就坐落在“一溜十八湖”*西端的边缘地区,北面东面与龙亢农场相邻,1992年撤区并乡时,由原来的大湖村和殷尚村合并而成。大湖因十八湖中面积*大而得名,“殷尚”由姓殷的和姓尚的两大姓而得名,又因村部曾设在殷尚自然村,所以行政村名就叫殷尚村。这个行政村有14个自然村,形成自西北至东南的菱形分布。全村有1200多户,户籍人口有4960人,土地面积为1300亩,上报耕地面积为12120亩。  殷尚村的地理位置在蚌埠市和怀远县的西北部,一条名叫“炮台沟”的大沟把怀远县与毫州市的蒙城县隔开,离蚌埠市区70公里,离怀远县城48公里,相对于市区和县城而言,殷尚算是偏僻的西部了。距它北部3公里的$307省道东西穿过,宁洛高速公路与$307省道平行伸展,两条公路上车辆的喧嚣,打破了湖区往日的宁静。  笔者已三次踏进这个村子。  **次是2017年4月14日,上午9点多钟,我们乘坐村党总支书记王千开的车从钞湖村过来的。从南向北,一条县道柏油路,进入殷尚村时,拐了一个弯,还有断头路。村村户户都通了水泥路,路两旁的绿化带是刚栽不久、显得稀疏低矮的女贞树。走过一条400多米长的骑路街道,就是西邵、殷东和殷西三个村民小组。殷西十年前曾逢过集市,自从建设了新街道之后集市即关闭了,现在老集市的旧址还依稀可见。现在的新街道,除了可以见到停在街面的几辆运输汽车和几台拖拉机外,几乎看不见有人走动,冷冷清清。各个自然村都建了不少新楼房,新楼房与低矮陈旧的平房同在,不那么整齐,但在高大茂密的杨树林的映衬下,有一种原生态的风貌。村里新建的行政中心的两层白色小楼,孤零零地坐落在一个陈旧的叫作“新庄”的东头,西边约500米远的地方是具有70多年历史的殷尚小学,历史上叫大湖小学。这个新庄就是历史上的“大湖”自然村,东边1公里远的大湖自然村实际上就是过去的“邵大湖”,不知为什么自然村的名称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这里能给人带来兴奋点的是麦田,正在灌浆的小麦连片成方,齐刷刷的,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有一种大农业的气象。农民的房前屋后,小片油菜正是盛花期,一齐伸着脖子在微风中摇曳,好像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王千说,如果你去年来,没有一条好路,若遇到下雨天,就只有脚踏泥泞了。  2017年5月10日至5月13日,我们再次来到殷尚村。不过,这一次是从村的北部进来的。5月10日早晨7点钟,我们从蚌埠乘长途汽车出发,按照王千的指点,行程两个小时,就来到$307省道边的一个标着“邵院”的地方下了车。我们搭了一辆从身边经过的农用车,沿着一条新铺的柏油路,直朝南奔去。这里的交通还是很方便的,感觉并不那么偏僻,五六分钟就来到了殷尚村的行政中心。这里的村庄建筑与淮河两边大多数的村子没有什么不同。所建的新楼房散落在各个自然庄。邵大湖自然村有两排十几户一条脊的楼房,那是以组为单位建设的。邵井、湖西、方庄等有三四户一条脊的楼房,那是农户联合建设的,单门独院的偏多,楼房周围新栽的景观树还很低矮。与很多地方一样,这里也有临路建楼的习惯,面对面地、整齐地排列延伸开来。分散排列的旧院落被树林遮盖,不过树种单一,一色的意大利杨,没有错落,没有特色。树林下的池塘有的水面明如镜,有的却已干枯得底朝天,长满了杂草。村中间有一条一二十米宽的南北大沟,水清澈碧绿,给村里带来了灵秀之气。小满季节将到,农田里的麦穗直挺挺、沉甸甸的,深绿一色,一览无余。房前村后的油菜已经收割堆垛。门前可以看见妇女正在采摘新鲜的豌豆和蚕豆。村民种的蔬菜见缝插针,有的农户把莴笋、茄子等蔬菜种到了沟底。早晨7点钟前后,随时可以遇见用电瓶三轮车送孙子孙女上小学或上幼儿园的男女农民,南来北往,各有各的去处。接送儿童的橘红色校车是村子旁边*醒目的亮色,安静地等候在村里。一切都显得平静、平常、祥和。  第三次是6月1日。这一天是今年立夏以来*炎热的一天,气温达到36度。我们乘坐着小车沿着S307省道,9点多钟才到达。县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韩洪广陪同我们,跑遍了大部分自然村和农田。我们数了一下,全村14个自然村也只有十多台收割机正在收割,每个自然村分不到一台,连驾驶员在内,满湖不过五六十个人。收割机收到谁家的麦地,就由谁家的人在田头用拖拉机装运刚打下的麦粒,有男有女,虽然忙碌,却不紧张。我本以为在城里打工的年轻人会回来收麦子的,村庄和田间一定很热闹,谁知回来的却寥寥无几。村庄里除了偶尔看见有人在水泥路上晾晒刚收的麦粒以外,整个气氛与往常没有什么两样,照样空空荡荡,冷冷清清。农民说,一户一二十亩小麦,两三个小时就收完了,连天加夜,全村小麦不出五天就可以净湖。今年的小麦籽粒饱满,亩产超过千斤,价格1.1元一斤,比去年提高三四毛。这边收获,那边就可以卖给粮食经营专业户了。麦秸打成了大捆,由外地一家公司专门来收运,卖给发电厂,农民可以得到上级发给的一亩地20元的补助。由于天气好,在这五黄六月*繁忙的季节里,农民却不紧不忙,只要收割机还没割到他家的田头,家里的人则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只不过那田野已由绿色换成了金黄,依然是那样辽阔和空旷。  我们三次来这个村,从面貌上看,与周边的村比较似乎属于后进村。有什么新鲜事吸引我们连续三次来到这个村子呢?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