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三字经诠解

三字经诠解

¥14.0 (3.5折) ?
1星价 ¥20.0
2星价¥20.0 定价¥4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280560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
  • 页数:255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552805604 ; 978-7-5528-0560-4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普通大众 ★ 《三字经诠解》凝聚五千年传统文化精髓的蒙学圣典,开启中国儿童国学之门的教育书。 ★短短千把言的《三字经诠解》,简直是一部微缩的百科全书,涉及文史哲经、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名物典故、风俗人情、礼义道德、古人勤勉故事等。

内容简介

《三字经》自宋末元初诞生以来,历经元明清以至民国,迄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在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中*有影响,为历代学者所推崇。明代的人记载该书“文殊驯雅,童子多习诵之”。章太炎曾谈到: “若所以诏小子者,则令之教科书,固弗如《三字经》远甚也。” 短短千把言的《三字经》,简直是一部微缩的百科全书,涉及文史哲经、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名物典故、风俗人情、礼义道德、古人勤勉故事等。细细品味,就可体会到其内涵是何等的丰富而博大。现代的教育,不能抛弃过去的历史和文化;今天的我们,应该读一读《三字经》。

目录

目录


《三字经》拼音全文
教育篇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2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7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11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17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21
常识篇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26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29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33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37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42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与丝竹 乃八音46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50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52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56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60
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67
《孝经》通 中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72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77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83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88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榖梁》91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96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102
历史篇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106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114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118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长久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123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128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134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144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兴高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151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160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167
辽与金 帝号纷 迨灭辽 宋犹存 至元兴 金绪歇 有宋世 一同灭 并中国 兼戎狄
九十年 国祚废173
明太祖 久亲师 传建文 方四祀 迁北京 永乐嗣 迨崇祯 煤山逝187
清太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至世祖 乃大同 十二世 清祚终194
勤学篇
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200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202
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205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212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218
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220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222
蔡文姬 能辩琴 谢道韫 能咏吟 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225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已仕 有为者 亦若是228
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曷为人 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230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236
人遗子 金满籯 我教子 惟一经 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240

附录一 《重订三字经》 245
附录二 《小儿语》 248
展开全部

节选

书中精彩语段: 教育篇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常识篇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与丝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孝经》通 中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榖梁》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历史篇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长久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兴高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帝号纷 迨灭辽 宋犹存 至元兴 金绪歇 有宋世 一同灭 并中国 兼戎狄 九十年 国祚废 明太祖 久亲师 传建文 方四祀 迁北京 永乐嗣 迨崇祯 煤山逝 清太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至世祖 乃大同 十二世 清祚终 勤学篇 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蔡文姬 能辩琴 谢道韫 能咏吟 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已仕 有为者 亦若是 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曷为人 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人遗子 金满籯 我教子 惟一经 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人之初①,性②本善,性相近,习③相远。 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很善良,彼此的性情都很相近,但由于后天的环境和学习不一样,导致了彼此之间相差很远。 【注释】 ①初:初始。这里指人刚生下来时。 ②性:天性。 ③习:习性,习惯,长期在某种环境中养成的特性。 “人之初,性本善”这六个字,是儒家学说的重要观点。“性善论”这一观点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孟子说:人有恻隐之心,有羞恶之心,有辞让之心,有是非之心。人为什么会有这四种心呢?因为这是天赋与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在孟子看来,人天性的善良,就像生生不息的自然万物一样,是生命的本质特性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将这种“善”的特质保持一生。比如一样的生存环境,一样父母的两个人,在天性上也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这是因为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不仅受先天的决定,还与后天的环境或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后天的环境不好,再善良的天性也会改变。 因此,人从小就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好好学习,区分善恶,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学识,才能保持纯良的本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史鉴典例 状元与乞丐 从前,有一对兄弟,家里都生了一个儿子,但弟弟一家由于在做生意时被人欺骗,损失惨重,弟弟一时无法接受,上吊身亡。弟媳也由于悲伤过度,抑郁成疾,不到半年也去世了。这样,本来幸福的一家人就只留下孤苦伶仃的不到六岁的儿子。 兄长看到小侄子非常可怜,就把小侄子领回家与自己一起生活,但这个兄长的妻子心胸狭隘,瞧不起穷亲戚,见丈夫将小侄子领回家,心里很是不情愿,但就这样把小侄子赶出去,人家会说闲话,于是她就人前人后地说这个孩子会给人带来厄运,天生是个乞丐命,而自己的儿子是个状元命,可不能与乞丐命的表弟在一起玩。 就这样,她白天让小侄子砍柴、割草,晚上睡柴房,从来也不给小侄子好吃的。小侄子在她家住的这段时间,从来也没有尝过荤腥,都是咸菜稀饭,就连吃上一顿饱饭也很难。但小侄子很懂事,从不把自己的委屈向大伯诉说,也不让大伯为了他而受气,因为大伯在家中胆小怕事,大伯母是个强势的人,小侄子自从进入她家后,面对呵斥从不吭声,处处小心谨慎,生怕给大伯添麻烦。大他一岁的表哥,是一个骄横不可一世,处处欺压他的小恶霸,有事无事总是讥讽他,“小乞丐”也更是不离口。大伯母平时总是对他百依百顺,娇惯放任,给他吃大鱼大肉,穿的是绫罗绸缎,可惜美中不足,身体总是有病,哮喘连连。可怜的小表弟,虽然吃的总是粗茶淡饭,整日割草打柴,却反而健康茁壮。 在他们的村里,有一位老先生给村里的孩子作启蒙教育,这些孩子都是交得起钱的,小表哥自然而然地进了祠堂读书,而可怜的小表弟只有坐在祠堂外偷听,而且还必须每天天蒙蒙亮就起来割草砍柴,完事后才可以偷偷地跑去祠堂偷听,有时问老先生借些书来读,老先生知道他可怜的身世后,也非常同情他,就让他坐在门槛上听。后来老先生发现这个孩子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极强,远远超过其他孩子,既懂事又刻苦努力,*后老先生实在心疼他,就起了恻隐之心,并劝说小孩的伯父将小孩过继给他,伯父也就顺水推舟答应了。 几年后,老先生告老还乡,带着他过继的儿子回到自己的家乡,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当年可怜的孩子已经长成了一个知书达理的书生,通过了乡、县、府三级考试,*后奔赴京城进行会考,一举夺得状元。老先生一生的抚养没有白费,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小乞丐变成了状元郎,凑巧的是为官的**站就是去自己的老家做衙门判官。 那位“状元命”的小表哥,由于娇惯放纵,从不用心读书,长大后干正事一窍不通,而吃喝嫖赌样样精通,从不把父母放在眼里,将家里的积蓄花的精光,*后只得变卖田产,并把父母赶到破庙里居住。由于家业败完,又不会干任何正事,他就开始干一些拦路抢劫的行当,*后被抓进了衙门。被审判的那一天,判官就是他常常讥讽的“乞丐命”的表弟。 当他知道判官就是当年的表弟时,他又惭愧又妒忌,复杂的心里真是难以言述。好在表弟不计前嫌,只是按规章办事,又刻意教育表哥一番为人的道理,叫表哥今后痛改前非,好好做人,然后把伯父、伯母从庙中接回村里安顿好,并加以细心照顾。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①以专。 如果不加教诲,本性就会发生改变,教育的方法,贵在专心一致。 【注释】 ①贵:注重、重视。 《三字经》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教育是不是能够成功,就在于你的专一和坚持。如果一个人不去接受教育,那么他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变迁;如果家长不去教育他或者他不去接受教育,那么人的本性中那些坏的东西就会滋生出来。因此,为了始终保持善良的本性并向好的方面发展,我们就要注重教育。人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要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刻不能放松。 史鉴典例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后迁会稽,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但王献之之所以在书法上有这么深的造诣,与父亲王羲之的教育是不无关系的。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王献之是*小的一个,他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就开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由于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高兴地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又有一次,王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王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忽然一不小心,笔落在扇子上,把字染了,王献之灵机一动,只见他在上面轻轻涂抹几笔,扇面上就出现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牛。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王羲之夫妇看此情景,决心要加以教导。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需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地看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露出了较为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工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成功的!” 于是,献之又开始了锲而不舍地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三年不窥园 有一句五个字的成语,叫“三年不窥园”,这个成语讲的就是汉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董仲舒小时候的故事。 董仲舒是汉朝人,是学识渊博的大学者。他很年轻就做了博士,门下弟子众多。他每次给学生讲课间隔时间很长,总是讲完课就不见踪影,学生们在平时想见他一面都很难。 原来,其他的时间,他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苦读,不见客人,足不出户。他书房后面有个很大的花园,可是董仲舒为了苦读《春秋》,整三年都没有向花园里看一眼。 董仲舒,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时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他的父亲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孩子能歇歇,他决定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里散散心,休息休息,别整天只是埋头苦读,到时把身体累坏了。 **年,董太公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看人家的花园是怎样建的,一边准备砖瓦木料。头一年动工,园里阳光明媚、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蜂飞蝶舞。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玩。他手捧竹简,只是摇头,继续看竹简,学孔子的《春秋》,背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小花园建起了假山。邻居、亲戚的孩子纷纷爬到假山上玩。小伙伴们叫他,他动也不动低着头,在竹简上刻写诗文,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后花园建成了。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致。父母叫仲舒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埋头学习。中秋节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园中边吃月饼边赏月,可就是不见董仲舒的踪影。原来董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机,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遍读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书籍,终于成为令人敬仰的儒学大师。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①。 过去孟子的母亲,安家居住慎选邻居,孟子不上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育他。 【注释】 ①机杼(zhù):指织布机。杼,织布梭子。 孔子曾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为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重大的,尤其是在他小的时候,所以作为家长,要特别注意幼儿教育。 当然,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受环境的影响,其他因素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如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习惯等。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无不有着很大的关系。

作者简介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经史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王应麟与胡三省、黄震并称“宋元之际浙东学派三大家”。其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所撰《玉海》二百卷,囊括当时科举考试所需的各类知识;考据性笔记《困学纪闻》以考证为特色,居“宋代三大笔记”之首;蒙学著作《三字经》风行700多年,流传海外众多国家,是一部优秀的儿童道德教育教材。 译者简介:姚鼎,1970年出生宁夏,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的大西北带给他不一样的童年,让他接触到了自然的伟大,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下了丰厚的感受。在中学参加全国青少年作文大赛,荣获一等奖,1990年考入兰州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成为大学讲师。 任职期间,主要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但坚持著译,《林公案》《李公案》《博物志》等著译书籍,深受业内好评,被多家出版社出版,其中《三字经诠解》是他*为用心的一部作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