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
心理与历史十五讲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21812503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37
- 出版时间:2018-02-01
- 条形码:9787218125039 ; 978-7-218-12503-9
本书特色
诸如为什么同一时期的历史学家们在研究主题、表达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有着相同的倾向,尽管他们在个性上极不相同? 为什么某一历史现象和该历史现象的研究者,在此一时期受到重视,而在另一个时代却又被彻底地否定? 为什么某一历史现象在一个时期内几乎成了所有历史学家们热衷探讨的问题? …… 胡波著的《心理与历史十五讲(精)》深入探寻个体心理动机、群体心态与历史进程的关系。
内容简介
《心理与历史十五讲》是一本以专题的形式分析、论述不同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社会场景和历史背景上下班的地位和作用的专著。全书共分十五专题,分别分析、论述历史心理、文化心理、民族心理、社会心理以及不同文化体系冲突时所形成的心理状态与历史、社会的关系等,从而揭示社会与历史在演进中的不同心理状态,为历史研究以及心理研究提供另一个角度。
目录
**讲 社会心理与历史研究
一、社会心理与历史认识
二、社会心理与历史研究
三、历史研究离不开社会心理
第二讲 历史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何谓历史心理学
二、历史心理学的内涵及其特点
三、历史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第三讲 历史心理学的价值与意义
一、无法回避的思考:心理与历史
二、新的综合:历史学与心理学之结合
三、拨开历史的迷雾:历史心理学的价值与意义
第四讲 民族心理定势与早期中西关系
一、历史的反思与问题的提出
二、中华民族心理定势的历史透视
三、民族心理定势与早期中西关系
第五讲 文化心态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中英经济关系
一、传统·习俗·心态与大众消费
二、传统·习俗·心态与辛亥革命前后的中英经济关系
三、辛亥革命前后中英经济关系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影响
第六讲 心理作用下的辛亥武昌起义
一、问题的提出与思考
二、领导对群体心理的影响
三、地理环境在群体心理中的反应
四、列强“中立”与中国人的心理
第七讲 心理学视野下的“二次革命”
一、问题:败因何其多
二、探秘:败亦在人心
三、思考:不能忽视人心
第八讲 清末民初社会心理与政治(1903-1913)
一、动态社会心理与政治
二、静态社会心理与政治
三、历史的启示
第九讲 岭南人的文化心理与有个性的岭南人
一、不能忽视的岭南人
二、岭南人的文化性格
三、岭南人的精神气质
四、典型性格的岭南人
第十讲 孙中山的个性心理研究
一、问题提出:他是什么样的人
二、心理分析:有个性的孙中山
三、孙中山的个性与岭南文化
第十一讲 孙中山与南洋华侨(1900-1911)
一、华侨社会与华侨心态
二、孙中山的努力与华侨社会的反应
三、南洋华侨对孙中山的影响
第十二讲 文化交汇下的中学与西学之争——以陈兰彬、容闳和留美幼童为中心
一、缘起与初衷上的默契
二、教学与管理上的纷争
三、职责与权限上的纠结
四、文化与个性上的偏执
五、总结与思考下的迷惑
第十三讲 梁发及岭南基督教的传播
一、传教·信教·禁教
二、阅历·信念·事功
三、效果·影响·评价
第十四讲 雷沛鸿人格简论
一、表象
二、本质
三、成因
第十五讲 被扭曲的灵魂——太监心理研究
一、性与爱:心理失调
二、情与理:人格扭曲
三、隐与显:太监文化
后记
节选
《心理与历史十五讲》: 二、社会心理与历史研究 社会心理,尤其是社会认知心理对历史研究、历史著述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史家的认识、史家的情感,都不可能离开社会而产生,史家的心理不过是社会心理的具体化和个别化而已,史家作为人,除了具有“社会人”的共性这一面外,也不可否认还存在着个人属性和个人心理。但从总体而论,史家生活于社会之中,其心理总是必不可免地要受到种种社会心理现象,诸如社会情绪、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等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具体说来,社会心理对历史认知和历史撰述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心理影响历史研究的方向和课题的选择。 历史研究固然不像文学、艺术、哲学那样直接受制于社会心理,但并不是说历史研究丝毫不受社会心理的影响。从东西方史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历史学每向前跨进一步,都与其时的社会心理和时代思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文艺复兴时期,追求自由、平等、权力和“人所具有的我也有”的人文主义思潮席卷西欧,人们从中世纪的“黑暗”中醒悟过来,那种强烈抨击封建制度和神学禁欲主义的精神与勇气,激励着人们对过去希腊罗马时代的历史文化传统重新进行评价和审视,希望借助灿烂的希腊罗马文化来论证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正确性。这种大众的历史反思意识和审美倾向折射到史学领域,引起了史学的新变革,一批卓越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应运而生。他们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束缚,鄙弃那种虚妄的、禁锢人心的宗教史观,反对把《圣经》中那些荒诞无稽的传说当做历史,反对那种以犹太史和教会史为中心的世界史体系。人文主义历史学家用古代的传统来改变中世纪的传统,他们把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学家奉为楷模,到处搜寻波里比阿、李维、普鲁塔克、塔西佗等大历史学家的遗稿及其著作抄本,将之注释刊布,以广流传。同时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历史,以及意大利佛罗伦萨城邦的历史文化一时成为史学家的主要任务和志向。而且由于人文主义历史学家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着眼于“人”和“人的事业”,认为历史应当记载“人事”,应当探求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应当以垂训为目的,因此他们特别重视政治史和军事史。这种研究趋向与当时的人文思潮和社会心理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在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也有类似情形。对于学风与社会心理的关系,钱穆先生有过精当的分析:“清代学风的新趋势,集中到博学派。他们注意在已往历史文献中发掘实学,却疏忽了在当前现实社会中培植活人。满清政权不断高压,书院讲学精神再难复兴,而反政府的潜流,则仍隐藏在博学派之内心。晚期遗老都尚注意政治社会一切问题,求在过去历史中诊寝利病,定新方案,期待兴王,不幸而他们的理想时期,迟不出现,渐渐此希望黯淡迷糊,博学派遂转以古经籍之研萦为对象。……他们的治学精神,其实有些近似元代,都在钻牛角尖,走向一角落。远离人生,逃避政治社会之现实中心。近人推崇清儒治学方法,认为接近西方科学精神,但他们已远离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之旧路向。看轻了政治性、社会性、历史性、宗教性,而偏向于纯学术,换言之,则是脱离了人文中心,仅是为学术而学术了。” 如果说在古代交通通讯等大众传媒尚不发达,社会尚处在封闭落后状态,史学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心理的关系还不太密切的话,那么,到了近现代,情形就大大不同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的种种危机造成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一方面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被宰割被瓜分的危机感笼罩在国人的心头;另一方面清政府腐败无能,既不能组织人民御敌于国门之外,又不能采取有效的自救措施以“自立”“自强”。愤怒、屈辱、自尊和要求自救自强的欲望成为普遍的社会情绪,在他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理论武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愿望之前,借历史以启迪人心、激发民智民情,成了“先知先觉者”的得力工具。整个民族、整个中国社会开始自觉地反思历史,社会群体的需要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当时人们开始研究中国的边疆史、历代战争史、革命史、西方各国文明或发迹史……史学的范围扩大了,不仅有社会革命和变迁史,而且还有社会衰亡史、兴盛史;不仅有中外交通和关系史,而且还有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发展史。历史研究不再局限于一人一事,一区一域,而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整体的历史考察,近代历史学开始向多样化、专门化、理论化和实用性方向发展。但由于中国近代是一个动荡的大变革时代,随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剧烈的震荡,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像雷奔电驰般,越过了欧洲思想发生成熟的数百年行程。正如有些论者所说:“一方面就使整个思想带有浮光掠影的特征,对好些问题经常一掠而过,未能得到广泛深入的开展,未能产生比较成熟、系统、深刻的思想体系,在理论领域显得肤浅、贫乏和杂乱;但是,另一方面这又使思想紧紧随着时代急迫课题迅速前进,密切联系了人民生活中的重大实际问题。”历史学也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变得实际、肤浅、贫乏、武断,缺乏深度、力度和科学性。 ……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4.0¥45.0 -
偏见
¥17.9¥56.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5.8¥45.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4.7¥39.8 -
女性生存战争
¥19.8¥66.0 -
汉字王国
¥13.8¥46.0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10.8¥36.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2.2¥32.0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13.9¥39.8 -
健康鸿沟:来自不平等世界的挑战
¥16.5¥55.0 -
万物皆无序
¥16.4¥42.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1.0¥36.8 -
自卑与超越
¥14.7¥39.8 -
乡土中国
¥12.2¥26.0 -
字海探源
¥25.0¥78.0 -
理解人性
¥13.9¥39.8 -
后现代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精装)
¥19.8¥66.0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1.4¥38.0 -
猎物人(八品)
¥23.8¥88.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