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列政治经济发展报告

包邮以色列政治经济发展报告

¥48.5 (7.3折) ?
1星价 ¥48.5
2星价¥48.5 定价¥6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1250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5
  • 出版时间:2017-10-01
  • 条形码:9787520312509 ; 978-7-5203-1250-9

内容简介

  《以色列政治经济发展报告》主要研究以色列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具体包括:中以关系:以色列视角;中以关系:过去、现在与未来;以色列的高科技行业;以色列的安全政策;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从“保护边缘”到ISIS的兴起——中东地缘政治性质的变化;犹太人的流散及其与中国的关系——从古至今;以色列能源政策。

目录

**章 中以关系:以色列视角
一 六十年历史回顾
二 1992年以来的中以关系
三 在中东地区获得立足点
四 国际视角与未来展望

第二章 中以关系: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 回首过去
二 中以关系的积极变化
三 展望

第三章 以色列的高科技行业
一 背景介绍
二 20世纪90年代高科技快速增长
三 创新与科技政策
四 21世纪头10年高技术发展趋势
五 新趋势与挑战

第四章 以色列的安全政策
一 当前的地区权力平衡及对以色列安全的影响
二 以色列国家安全观的要素
三 质量优于数量原则在以色列安全政策中的应用
四 外层空间
五 打击恐怖主义
六 网络防御
七 网络防御:民用部门
八 发展质量:网络安全教育情况
九 以色列安全理论的质量优于数量原则在网络防御上的表现
十 中国与以色列在变化中的中东地区的合作:潜力与障碍
十一 经济领域:贸易和研发
十二 障碍
十三 中以未来的合作需要从国防领域转到科学领域
结论

第五章 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
一 概述
二 美国和以色列关系的历史分期简评
三 结论:关以关系的趋势、形式、领导权与未来

第六章 从“保护边缘”到ISIS的兴起——中东地缘政治性质的变化
一 引言
二 与哈马斯的冲突
三 保护边缘行动:人员伤亡
四 停火之路
五 两个冲突领域:逊尼派一什叶派竞技场与激进一温和派竞技场
六 对中国的影响
七 结论

第七章 犹太人的流散及其与中国的关系——从古至今
一 起源
二 犹太教和儒学的相通之处
三 流散展开
四 思想和科学的释放产生反犹太主义
五 现代的出埃及记
六 当今世界上的犹太人
七 预测

第八章 以色列能源政策
一 能源平衡
二 能源进口成本
三 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历史
四 *近的天然气发现
五 2013-2014年天然气对经济的影响
六 天然气出口
七 天然气垄断
八 对中国的影响
九 页岩油
十 电力
十一 可再生能源
十二 太阳能
十三 碳排放量
十四 结论

第九章 以色列向右转的原因和影响——一个人口政治学视角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视角
三 以色列社会向右转的表现
四 以色列向右转重要的内在原因之一——苏联移民的政治影响
五 结论:以色列右倾社会的后果

第十章 在犹太性和民主性之间寻找平衡——当代以色列社会
一 西方发达国家中的异数——以色列人口年增长率高达1.8%
二 2013年第19届国会选举的结果及其意义
三 尘埃落定?——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的兵役问题
四 序幕揭开?——以色列社会世俗与宗教矛盾激化的表现及其根源
五 一个时代的终结——沙斯党精神领袖、大拉比奥瓦迪亚·优素福去世
六 以色列阿拉伯人的2013——兵役、选举及土地问题
七 结语

第十一章 中国的新丝绸之路能伸展到地中海吗?
一 “红海一地中海”项目
二 影响因素
三 面临的问题
四 结论

第十二章 以色列高等教育与民族创新精神的培育
一 引言:以色列高等教育的基本概况
二 高等教育的实际水平
三 高等教育管理与运作模式
四 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利用
五 存在的问题
六 与中国大学的交流与合作
七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展开全部

节选

  《以色列政治经济发展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以色列国自1992年1月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已走过20多年历程。抚今追昔,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从相知、相逢到相遇,可谓历尽波折。建交后,两国关系虽总体发展顺利,但也经受了风浪的考验。展望未来,渐趋理性、成熟的中以关系前景光明,充满机遇和希望。  一回首过去  中华文明和犹太文明都是世界“*古老现存文明”的代表,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分别位于亚洲东端和西端,形成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遗产的两大古老文明体系。一端是中国,炎黄子孙在自己的国土上谱写了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史;另一端是以色列国,亚伯拉罕的后裔在历经磨难的两千年大流散后,依然保持着民族、宗教和文化一脉相承的延续性。①  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关系可追溯到中国的唐朝,当时的犹太人沿着丝绸之路进人中国。到了宋朝,犹太人社团在当时的都城开封生息繁衍并与当地汉族相互融合,从未发生像在欧洲等地当地民族对外来犹太民族的宗教、政治和经济歧视、排挤现象。据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报道,开封现有约1000名具有犹太人血统的居民,他们的祖先是于公元8-9世纪期间在中国定居并形成犹太社团的塞法拉迪犹太商人,*多时达5000人,后经与当地汉人通婚和同化,于公元19世纪期间消亡。①直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历史学家才发现,已完全被同化的开封犹太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大文明的相互兼容性。  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中国上海出现了塞法拉迪犹太商人集团。20世纪初,大批俄罗斯犹太难民逃到中国,在上海、哈尔滨等地安家落户,形成近代犹太人移民中国的一次高潮。在1937-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收容了约5万犹太难民并使他们在当地安居乐业。值得一提的是,移居中国的犹太人不必为了保护自身权益甚至安全而被迫变更其犹太人的名字或隐瞒身份,与其在欧洲和苏联的境遇形成鲜明对照。20世纪40年代,一些犹太人还加入了中国国籍,并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中国共产党一起抗击日本侵略军。②  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能够实现相互融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也没有像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国家因与犹太教素有宗教矛盾、彼此“纠结”而遗留下的心理包袱,从而能够以*为温和、宽容的态度接纳犹太人。在汉语中,植根于《圣经》的“犹太”一词没有任何消极内涵。同时,两个民族在文化传统方面也都具有注重家庭、伦理、崇尚教育等多重相似性,形成潜移默化的深层次亲近感。  第二,19世纪30年代,随着基督教的传人和《圣经》被译成中文,中国人对犹太人的概念和意识也潜滋暗长。犹太人在中国人心目中形成特有的印象,其中包括犹太人和中国人一样,都是西方“白人”的受害者和牺牲品。①正是出于对两个民族这种“同病相怜”的感知,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犹太人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另外,曾获得奥斯卡奖、反映犹太人惨遭德国纳粹大屠杀的电影《辛德勒名单》给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出于深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屠杀伤害的相似经历,中国人对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  ……

作者简介

张俊华,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和国际事务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成果:政治经济学、社会记忆和地缘政治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