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走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课堂

走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课堂

1星价 ¥48.0 (4.9折)
2星价¥48.0 定价¥9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1575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00
  • 出版时间:2018-04-01
  • 条形码:9787520315753 ; 978-7-5203-1575-3

本书特色

  《走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课堂》在对19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一些重要理论文本进行研读的基础上,呈现近30余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基本状况,探讨其中的关键概念、论题及方法。全书分为3个部分:重要理论文本;对这些理论文本的研读;反思与讨论。

内容简介

  《走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课堂》精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代表性的10篇论文,每篇论文引出一个议题,包括:重写文学史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整体观”、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现代性”视角、观念的迁变与文学史构建的新探索、文学史分期的必要与可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文本细读法,以及近年来现当代文学研究涉及的一些重要议题——语言、革命、期刊与出版及文献史料等。通过引导学生研读和讨论这些论文,让其在了解该领域较新进展和趋向的同时,从中领悟到一定的研究方法。

目录

开场白张桃洲
**讲 重写文学史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整体观”
基本文献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
一个非文学性命题——“20世纪中国文学”观局限分析吴炫
研读
讨论

第二讲 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现代性”视角:效力和限度
基本文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质疑袁国兴
研读
讨论

第三讲 观念的迁变与文学史构建的新探索
基本文献
关于20世纪40年代大文学史研究的断想钱理群
研读
讨论

第四讲 文学史分期的必要与可能——以“当代文学”为例
基本文献
“当代文学”的概念洪子诚
研读
讨论

第五讲 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文学语言
基本文献
汪曾祺与现代汉语写作——兼谈毛文体李陀
研读
讨论

第六讲 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二:革命及其他
基本文献
文学、革命与性南帆
研读
讨论

第七讲 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三:期刊、出版等
基本文献
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学科史价值温儒敏
研读
讨论

第八讲 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四:史料
基本文献
老方法与新问题:从文献学的校注到批评性的校读解志熙
研读
讨论

第九讲 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文本细读法
基本文献
“全装修”时代的“元诗”意识姜涛
研读
讨论
后记张桃洲
展开全部

节选

  《走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课堂》:  便有其不容忽视的共同点。尤其是像鲁迅的《狂人日记》《野草》,或宗璞的《我是谁》《蜗居》,或北岛的《陌生的海滩》,或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这样的作品,从内容到语言结构,都具有与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共通的美感特征,尽管其内心的焦灼彻头彻尾是中国的,然而却是“现代中国”的。  倘若“焦灼”是一个不规范的美感术语,我们可以进一步指出这一焦灼的核心部分是一种深刻的“现代的悲剧感”,在这个核心周围弥漫着其他一些美感氛围,时而明快,时而激昂,时而愤怒,时而感伤,时而热烈,时而迷惘。说中国古代文学中缺少悲剧感,这当然是一种偏颇,是“言必称希腊”,即把古希腊悲剧当作唯一尺度的结果。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对悲和悲剧的特殊体验和理解。但是,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有了与古典悲剧感决然相异的现代悲剧感,则是铁铸般的事实。在封建社会的“超稳态结构”之中,“大团圆”结局体现了中国人对现世生活的执着和热爱,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良好愿望。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大碰撞大转折时代,对“大团圆”的抨击,则无疑是由于“睁了眼看”,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结果。从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引入西方的现代悲剧观开始,中国文学迅速吸收并认同的,与其说是古希腊或莎士比亚的悲剧意识,不如说是由叔本华、尼采的“生命哲学”引发的人生根本痛苦,由易卜生所启发的个人面对着社会的无名愤激,由果戈理、契诃夫所启示的对日常的“几乎无事的悲剧”的异常关注。因而,试图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寻找古典的“崇高”是困难的。从鲁迅的《呐喊》《彷徨》,茅盾的《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老舍的《骆驼样子》《茶馆》,曹禺的《雷雨》《北京人》,巴金的《寒夜》,以及新时期文学中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人到中年》《李顺大造屋》《西望茅草地》《黑骏马》等一大批优秀作品中,你体验到的与其说是“悲壮”,不如说更是一种“悲凉”。“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一方面,是一个历史如此悠久的文化传统面临着*艰难的蜕旧变薪,另一方面,是现代社会尚未诞生就暴露出前所未有的激烈冲突;一方面,“历史的必然要求”已急剧地敲打着古老中国的大门,另一方面,产生这一要求的历史条件与实现这一要求的历史条件却严重脱节,同时,意识到这一要求的先觉者则总在痛苦地孤寂地寻找实现这一要求的物质力量;一方面,历史目标的明确和迫切常常激起*巨大的热情和不顾一切地投入,另一方面,历史障碍的模糊(“无物之阵”)和顽强又常常使得这一热情和投入毫无效果……这样一种悲凉之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所特具的有着丰富社会历史蕴含的美感特征。它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时冲破中世纪黑暗带来的解放的喜悦,也不同于启蒙运动所具备的坚定的理性力量。在中国,个性解放带来的苦闷和彷徨总是多于喜悦;启蒙的工作始终做得很差,理性的力量总是被非理性的狂热所打断和干扰;超出常规的历史运动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失误;灾难常常不单是邪恶造成的,受害者们也往往难辞其咎;急速转换的快节奏与近乎凝固的缓慢并存,尖锐对立的四分五裂与无个性的一片模糊同在。正是这一切,使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既具有与同时代的世界文学相通的现代悲剧感,又具有自身独特的悲凉色彩。你感觉到,像五四时期“湖畔诗社”的诗,根据地孙犁的小说以及20世纪50年代的那些田园牧歌般的作品,在整个一部悲怆深沉的大型交响乐中,是多么少见的明亮的音符。更多地回响着的,总是这块大地沉重地旋转起来时苍凉沉郁的声响。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进展的各个阶段,人们不止一次地感觉到悲凉沉郁之中缺少一点什么,因而呼唤“野性”呼唤“力”,呼唤“阳刚之美”或“男子汉风格”。这种呼唤总是因其含混和空泛,更因其与上述“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与艰难曲折千回百转的历史行程不相契合,而无法内在地由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往往变为表面化的外在的风格色彩。尽管如此,这种呼唤毕竟体现了对柔弱的田园诗传统的某种反感,体现了对大呼猛进的历史运动的一种向往。因此,以“悲凉”为其核心为其深层结构的美感意识,经常包裹着两种绝不相似的美感色彩:一种是理想化的激昂,另一种却是“看透了造化的把戏”的嘲讽。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这两种色彩,时而消长起伏,时而交替相融,产生许多变体。大致是在变革的历史运动迈进比较顺利的时候,或是在历史冲突比较尖锐而明朗化的时候,理想化的激昂成为主导的色彩;在变革的步伐变慢或遭到逆转的时候,或是历史矛盾微妙地潜存而显得含混的时候,洞察世事并洞察自身的一种冷嘲成为主导的色彩。  ……

作者简介

  张桃洲,1971年生于湖北天门,2000年12月在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与评论、中国现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语词的探险:中国新诗的文本与现实》《声音的意味:20世纪新诗格律探索》等论著。获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