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外-近代学生课余生活管理研究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2032554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2
- 出版时间:2018-03-01
- 条形码:9787520325547 ; 978-7-5203-2554-7
本书特色
《读书之外(近代学生课余生活管理研究)》正文共分五章,内容分别是臣民、国民与党民:近代教育宗旨中人之形象变迁;“布景”的观察:“精确化”的学校时间管理变迁;“形象”的管理:社会性别建构中的女学生服饰管理;“前台”的表演:层次分离中的学校仪式转变;“后台”的自我:丰富自由的学生课外活动。
内容简介
《读书之外(近代学生课余生活管理研究)》以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的互动与融合作为研究视角,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作为发现问题的工具,以历史文献与社会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作为研究问题的方法,从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出发,将学生的课余生活视为一场由国家、学校、社会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精彩演出,分别探讨了在近代国家教育宗旨映射下,作为“演出布景”存在的学生时间管理、作为“形象塑造”存在的女学生服饰管理、作为“前台表演”存在的学生仪式管理以及作为“后台自我”存在的具体学生课外活动,从而展现出在西方启蒙与国家主义两大时代主题下,近代学校力图塑造“国民”与学生努力生成“自我”的艰难、多姿历程。
目录
**节 研究缘起、研究意义与研究取向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取向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相遇在历史与现实中:近代学生课余生活管理研究溯源
二 怎样的课余生活?近代学生课余生活研究的对象与元素
三 如何书写课余生活?近代学生课余生活研究的呈现
四 本书对前人研究的借鉴与突破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 近代
二 学生
三 课余生活
四 管理
第四节 研究视角: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的互动与融合
第五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基础
二 研究方法
第六节 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
**章 臣民、国民与党民:近代教育宗旨中人之形象变迁
**节 晚清教育宗旨:“臣民”的挽歌
一 晚清时期教育宗旨流变
二 “臣民”的延续:晚清教育宗旨中的“人”
第二节 民国初年教育宗旨:“个人”的隐现与“国民”的形成
一 民国初年教育宗旨流变
二 “个人”的隐现与“国民”的形成:民初教育宗旨中的“人”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宗旨:“党民”之初现与“臣民”之变形
一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宗旨流变
二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宗旨:“党民”之初现与“臣民”之变形
第二章 “布景”的观察:“精确化”的学校时间管理变迁
**节 作为布景的学校时间
一 什么是学校时间?
二 作为“布景”存在的学校时间
第二节 学期制度的推行:学校时间的初次分割
一 学期制度的初步引进
二 学期制度的官方推行
三 关于学期的论争:“减少假期,缩短学年”
第三节 星期与钟点:学校时间的再次细化
一 星期制度的出现
二 精准“钟点”的二次分割
第四节 请假制度:学校时间的边界控制
一 请假理由的约束
二 请假流程的管理
三 请假制度中的奖惩方式
第五节 乡村学校的模糊时间:对于精细学校时间的抵制
一 乡间学校对学期制度的抵制
二 乡间学校对星期与钟点的抵制
三 抵制的背后:农业时间与世界时间的距离
第三章 “形象”的管理:社会性别建构中的女学生服饰管理
**节 谁在塑造?近代女性角色期待之生成
一 男性塑造下的女性角色
二 国家权力塑造下的女性角色
三 自我塑造下的女性角色
第二节 传统男性审美的破裂:清末女学生服饰风格的初步转变
一 传统男性视角下的女子服饰
二 清末女学生着装风格转变之一:贴身短衣的明快之风
三 清末女学生着装风格转变之二:黑白两色的朴素之风
四 清末女学生着装风格转变之三:去除配饰的简约之风
第三节 国家审美的言说:“国女”话语中的女学生服饰
一 教育界中之“国女”
二 女学生着装中“国货”之端倪
三 女学生着装中“国货”之制度化
四 女学生着装中“国货”之内在激发
第四节 女性自我的觉醒:女学生对“英雌”的极力模仿
一 “英雌”之出现
二 “英雌”之形象:女扮男装的服饰风格
三 “英雌”之行动:为革命而献身
第四章 “前台”的表演:层次分离中的学校仪式转变
**节 国家仪式的初现:万寿圣节中的仪式操演
一 国家仪式的兴起
二 万寿圣节:国家仪式的初现
第二节 国家仪式党派化:总理纪念周中的仪式操演
一 作为制度仪式的总理纪念周
二 仪式操演:学校场域内的总理纪念周
三 仪式背后:学生对于总理纪念周的反思
第三节 国家仪式外的学生解放:近代师生礼仪的变迁
一 师道尊严的式微:跪拜礼的废除
二 平等关系的开始:鞠躬礼的兴起
三 幼者的反哺:童子军的礼仪及活动
第五章 “后台”的自我:丰富自由的学生课外活动
**节 作为“读书人”的学生课外学习活动
一 丰富多元:课外学习形式
二 旧知与新学:课外学习内容
第二节 作为“社会人”的学生课余服务生活
一 开展社会调查
二 推广农业技术
三 进行扫盲与知识普及活动
四 组织卫生宣讲队和诊疗室
第三节 作为“国家人”的学生课余政治生活
一 学生政治运动之肇始:保满铁路与拒签《二十一条》
二 学生政治运动之顶峰:五四运动
三 学生政治运动之余波:五卅运动与“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
第四节 作为“自由人”的学生课余休闲生活
一 体育活动
二 音乐活动
三 话剧
四 其他消遣活动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节选
《读书之外(近代学生课余生活管理研究)》: 蔡氏似乎对新时代教育宗旨情有独钟,他将具体的教育改革,如教育行政、学校管理、学制设定方面的工作交给蒋维乔、陆费逵、范源廉等人,自己则集中力量专攻此项,在彻底废除清末十字教育宗旨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与美育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由此展现出与晚清教育宗旨完全不同的特性与风格。 在五育思想中,虽然蔡元培将世界观教育与美育教育列于*后,但显然对此两者更为偏爱,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的思想与清末十字教育宗旨中“尚武”“尚实”“尚公”的思想颇为相似,故其创新不足,多有“老生常谈”之嫌;其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除了教育家的身份,蔡元培更不失为一位思想家,其着眼点不仅仅在于教育现实的解读,更在于教育理想的构建。蔡氏曾明确表示,教育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归属于政治范畴或与政治相关的教育,如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另一类是超越于政治范畴或与政治无关的教育,如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隶属于政治者虽为近代教育当务之急,却大多“仅仅以现世幸福为鹄的”;世界观教育与美感教育虽为缥缈的彼岸幸福,但却多是个人精神的真正展现。因此,蔡氏本身对于此二者更为青睐。 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蔡元培详述了其所推崇的教育宗旨,其中近一半内容均是关于世界观教育的论述,由此也可见蔡元培对此问题关切颇深。蔡元培认为,现世的幸福是工具的、实用的、理性的,中国传统教育中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虽为谋求现世幸福的途径,但又使人苦恼,这是因为存在于现象世界中的现世幸福在根本上与存在于实体世界中的彼岸幸福间存在阻隔,这种阻隔产生于两种不可避免的因素:“一为人我之差别,一为幸福之营求。”“人我之差别”产生于强弱贫富之别,人们或因血缘出身,或因能力不同而有贫有富,因此产生人我差别,导致本体交流的阻隔;而“营求”是一种实现幸福的愿望,营求未成则出痛苦,营求遂成则出欲望,在这样失落与膨胀的往复中,营求也失去其原有的意义,使本体产生阻隔。所以,现世幸福的背后始终存有无奈的价值孤单,现世的幸福并非真正的幸福。那么,真正的幸福在哪里?真正的幸福存在于彼岸实体世界的本我之中,而要达到实体世界的幸福则要通过教育来达成。世界观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们意识到这一点:除了相对的、因果的、时空的、经验的现实世界外,还存在一个绝对的、超轶时空的、直觉的实体世界。实体世界虽是一个哲学概念,却能达到本我的真正幸福,这种幸福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即建立起人类奋斗的勇气与信仰、执着的前进与追求,“使对于实体世界,非常渴慕而渐进于领悟。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之公例,不以一流派之哲学一宗门之教义梏其心,而惟时时悬一无方体、无始终之世界观以为鹄的”,①这样的教育便是世界观的教育。世界观教育的提出是具有引领性与超越性的,正如一些学者的评价一样,“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重修养论而乏宇宙观,尊奉实用理性而忽略本体价值的国度,世界观教育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② 世界观教育告诉我们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的存在,那么,如何才能由此岸的世界通向彼岸的世界呢?这需要美感教育的渲染与教化。中国自古就有言传身教的美育传统,鸦片战争后,西方美育思想不断涌人,一批教育家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与西方美学观念不断整合,从而形成新的美育体系,王国维在1903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但却并未引起广泛的重视。其后,蔡元培明确将“美育”视为民初教育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给予了系统的探讨。“美育”即“美感的教育”,何谓美感?即为连接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通道与桥梁,“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③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中,蔡氏更对美感教育给予了专门性的说明:“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
作者简介
王红雨,女,1987年出生,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人,201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讲师。主要关注问题为“教育与人的现代化”,涉及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与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等多个方向。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全部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其中,1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分别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来源期刊《教育学文摘》与《科学技术哲学》全文转载。曾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构建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目标体系研究”(12BKS07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职业发展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研究”(15ZJD043)等国家项目的研究。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6.6¥38.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9.6¥32.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8.0¥45.0 -
字海探源
¥25.0¥78.0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30.3¥52.0 -
乡土中国
¥14.6¥26.0 -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
¥34.1¥48.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2¥15.0 -
中国人的精神
¥9.9¥29.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1¥36.0 -
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
¥9.8¥32.8 -
焦虑心理学:不畏惧、不逃避,和压力做朋友
¥11.4¥38.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1¥36.8 -
理解生命
¥10.5¥32.8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2.7¥39.8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9.0¥36.0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4.0¥52.0 -
那时的大学
¥8.4¥28.0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11.9¥39.8 -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八品)
¥22.4¥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