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
战略与管理十年合订本(1993-2004)全11卷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20180705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暂无
- 条形码:9787201807058 ; 978-7-201-80705-8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战略与管理》杂志社出品
★ 《战略与管理》,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的机关刊物,创刊于1993年,国内极负盛名的标杆性战略思想刊物,也是被美国FBI全文翻译的唯一中文杂志
★ 汇集国内外众多卓越学者、知名人士发表的文章,如阎学通、王普丰、蒋纬国、李慎之、胡鞍钢、伊藤宪一、陈有汉、季塔连科等,对诸如“中华文明的转型”、“现代化过程中的民族主义”、“东亚金融危机”、“对日本的战略应对”、“国家利益的思考”、“儒家与意思形态重建”等重大问题进行讨论
★ 既可作为学者、官员、各种机构及相关爱好者的阅读收藏文献,亦是馈赠师友的佳品
《战略与管理》是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的机关刊物,创刊于1993年,关注于国家利益的战略研究,探求中长期发展的国家治理问题,注重报国建言、实学致用,多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是国内极负盛名的标杆性战略思想刊物,在海内外有着较大影响,被称为 “为国家滋养了一代知识精英”,是被美国FBI全文翻译的唯一一本中文杂志,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的《外交事务》”。
这套《战略与管理【十年合订本】》收录了1993年至2004年公开出版的64期全部内容,全套11卷,共约1300万字,汇集国内外众多卓越学者、知名人士发表的文章、讲话等,如阎学通、王普丰、蒋纬国、李慎之、胡鞍钢、伊藤宪一、陈有汉、季塔连科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国防、安全、文化、外交、以及现代化、工业化和全球化等宏观发展问题,将一一再现我国在跨越世纪之交的那个十年中知识界、思想界对国家前途的深入求索,重现那个时期对诸如“中华文明的转型”、“现代化过程中的民族主义”、“东亚金融危机”、“对日本的战略应对”、“国家利益的思考”、“儒家与意思形态重建”等重大问题的争论,对当前国家面临的生存和发展、改革和闯关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作为学者、官员和各种机构拥有为学术研究的收藏文献。
部分重要文章目录:
1993年·11(总第1期) 创刊号
重光道统——蒋纬国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四起三落——胡鞍钢
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萧功秦
1994年1(总第2 期)
“软政权”与分利集团化:中国现代化的两重陷井——萧功秦
从全球化视点看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李慎之
中国现代化的脉络与出路——康晓光
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各种社会关系的新变化——孙立平
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环境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李凡
竞争与冲突中的得与失——郑也夫
后新时期文化:挑战与机遇——张颐武
后现代话语错位与知识分子价值选择——王岳川
1994年2(总第3期)
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几点思考——杜润生
东亚权威政治与现代化——萧功秦
战后地缘政治与当代中国的对外战略——冯绍雷
美国人眼中的“大中华”——王缉思 朱文莉
市场过渡理论及其存在的问题——孙立平
国家在市场经济转型中的作用——王绍光
儒·师·教—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与政统道统的关系——阎步克
1994年3(总第4期)
民族主义概念的现代思考——王逸舟
重新思考世界新秩序——基辛格
中国农村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康晓光
社会生态学的腐败与社会转轨期的腐败——郑也夫
“现代性”的终结—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张颐武
1994年4(总第5期)
文化批判理论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问题——汪晖 张天蔚
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萧功秦
我国收入分配的结构及存在的问题——孙立平
国家资本再分配与民间资本再积累——温铁军
1994年5(总第6期)
平民主义与中国改革——孙立平
民族主义与国家增生的类型及伦理道德思考——时殷弘
我国农业波动的政治与经济分析——康晓光
省地级干部眼中的东西部差距——胡鞍钢
长期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七大因素——李培林
1994年6(第7期)
对赶超战略的反思——林毅夫 蔡昉 李周
论卢梭政治哲学中的民粹主义——时殷弘 张凤阳
国际金融资本体系的总体性危机与中国改革——(美)林顿拉·鲁什 温铁军
1995年1(第8期)
改革中期的社会矛盾与政治稳定——萧功秦
土地国有化应是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康晓光
美国高层人士对中美关系若干重要问题的看法--1994华盛顿“中美关系研讨会”侧记——王逸舟
1995年2(第9期)
晚清外交“多渠道”的失败--中法“越南交涉”个案研究——雷颐
“大侨务”观念的确立——习近平
1995年3(第10期)
赶超战略的再反思及可供替代的比较优势战略——林毅夫 蔡昉 李周
致力于和平与发展——联合国秘书长加利
重视农业,勿忘深化改革——杜润生
关于大型国有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组织替代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和方式——秦晓
东亚:真老虎还是纸老虎?--访《亚洲奇迹之谜》作者克鲁格曼——胡舒立
1995年4(第11期)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高华
戊戌变法的再反省--兼论早期政治激进主义的文化根源——萧功秦
90年代我国的贫困与反贫困问题分析——康晓光
跨学科研究与第四产业——乐黛云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陶东风
1995年5(第12期)
国际政治的世纪性规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时殷弘
什么是文明——盛洪
1995年6(第13期)
中国崛起的可能选择——阎学通
联合国研究中的若干重点和动向——王逸舟
1996年1(第14期)
从民族主义到天下主义——盛洪
资源结构升级:赶超战略的误区--对“比较优势战略”批评意见的几点回应——林毅夫 蔡昉 李周
1996年2(第15期)
传统与当代农民对市场信号的心理反应--也谈所谓“农民理性”问题——秦晖
廉价劳动力带来的全球性影响——张五常
公共财政与民主政治 ——王绍光
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与前景 ——萧功秦
《什么是文明》的演绎逻辑与讨论语境 ——孙立平
是经济学挑战历史,还是逻辑代替经验事实?--析《什么是文明》的方法论错误——徐友渔
西方对非西方:当今美国对华态度的根本原因——时殷弘
1996年3(第16期)
南街村经验的思考——邓英淘 苗壮 崔之元
国家利益的判断——阎学通
20世纪回顾与21世纪前瞻--从世界现代化进程视角透视——罗荣渠
台湾农业:大陆可以借鉴什么——周其仁
第二步农村改革面临的两大基本矛盾——温铁军
1996年4(第17期)
传统社会的进身之道--八股取士的重估——何怀宏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萧功秦
2000-2050: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康晓光
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问题——孙立平
关于“新蛮族征服论”与拯救文明之路--与盛洪先生商榷——秦晖
1996年5(第18期)
分税制:评价与建议——胡鞍钢
科举制:一种精英再生产的机制——孙立平
文化认同的困境--9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反西化思潮——许纪霖
1996年6(第19期)
清末“保路运动”的再反思——萧功秦
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国内背景——时殷弘
道德基础与经济学的现代化——汪丁丁
军事革命及其对未来海军发展的影响——张召忠
科举官僚制的技术、制度与政治哲学涵义--兼论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差异——秦晖
1997年1(第20期)
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评估——阎学通
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俞可平
1997年2(第21期)
论我国小型经济的体制转型——袁纯清
废科举、兴学堂与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应星
1997年3(第22期)
美国与21世纪世界政治的根本问题——时殷弘 石斌
小农均平地权与农业规模经营——温铁军
1997年4(第23期)
中国政府汲取能力下降的体制根源——王绍光
近代中国人对立宪政治的文化误读及其历史后果——萧功秦
中国经济史上的怪圈:“抑兼并”与“不抑兼并”——秦晖
论我国小型经济的结构转型——袁纯清
乡村社会的司法实践:知识、技术与权力--一起乡村民事调解案——强世功
1997年5(第24期)
文化不自觉的典型文本--评盛洪《为万世开太平》——何家栋
中国的比较优势与贸易自由化战略——胡鞍钢
社会主义研究中的新制度主义理论——孙立平
1997年6(第25期)
公平竞争与社会主义--“桑巴特问题”与“美国例外论”引发的讨论——秦晖
民族国家、宪政与法律移植--晚清国家转型中的合法性重建——强世功
1998年1(第26期)
东亚正在改变世界格局——李铁映
国际金融风潮与中国的“资源资本化” ——温铁军
1998年2(第27期)
世界新秩序与新兴大国的历史抉择——喻希来 吴紫辰
东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教训:政策、制度与危机应对——樊纲
后现代派如何挪用现代性话语--评“经济民主”和“文化民主” ——何家栋
1998年3(第28期)
“混合宪法”与对中国政治的三层分析 ——崔之元
人权与族权的差异 --什么是民族主义的真精神? ——何家栋
1998年4(第29期)
中国:通过法治迈向民主——季卫东
失败的哲学家的再次尝试——乔治·索罗斯
中国粮食供给能力的过去与未来 ——林毅夫
农村土地问题的世纪反思 ——温铁军 冯开文
1998年5(第30期)
中国经济的断裂带——何清涟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态势与前景展望——萧功秦
货物流、资本流和经济周波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秦晓
通俗文本中的思想角逐--评《解释中国》——王思睿 何家栋
1998年6(第31期)
论国家利益--生存与发展需求——秦朝英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陷阱 ——温铁军
美国国家利益的消蚀——萨缪尔·亨廷顿
从文化反思到人的自觉--两位人类学家的聚谈 ——费孝通 李亦园
1999年1(第32期)
西藏: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软肋——王力雄
全球资本主义危机与中国——乔治·索罗斯
启蒙死了,启蒙万岁!--评汪晖关于“中国问题”的叙说——汪丁丁
良心与主义——李慎之
“村民自治”是民主政治的起点吗?——党国英
法院制度改革刍议 ——蔡定剑
谨防重蹈旧中国农村破产的覆辙--从工商、金融资本对农村的过量剥夺谈起——温铁军
1999年2(第33期)
现代化与人类文明主流——王思睿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体制改革答问(上)——杜润生
日中关系展望—关于江泽民主席访日的思索——谷野作太郎
面对“全球资本主义”:中国向何处去——汪丁丁
1999年3(第34期)
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短期前景及长期趋势——胡鞍钢
市场转型与中国中间阶层的代际更替——李强
公理世界观及其自我瓦解——汪晖
人权与国权的觉悟--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同异论——王思睿
伦理问题的复杂性 ——“文化战略”的理论反思——尹保云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体制改革答问(下)——杜润生
全球化研究的中国视角——俞可平
修改宪法与公民教育——李慎之
1999年4(第35期)
民族主义的双刃剑--南斯拉夫-科索沃问题的由来——秦晖
世界知识的中国回应:认识、立场及其他--以政治学为例——石之瑜
五四以来的两个精神“病灶”——朱学勤
经济增长、社会公正、民主法治与合法性基础--1978年以来的变化与今后的选择——康晓光
正确地估计世界大局及其发展趋势——时殷弘
民族主义与世纪之交的思想分化——萧功秦
1999年5(第36期)
困难与选择:对台湾问题的思考——时殷弘
法治与未来中国政体——潘维
西藏问题的文化反思——王力雄
中国经济的反市场形态原因分析——何清涟
向民主政治转型的动因与路径——陈尧
1999年6(第37期)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外交:三种需求的寻求及其平衡——王逸舟
时代特征与中国的机遇--与张文木先生商榷——王思睿
传统中国社会的再认识——秦晖
半个世纪的农村制度变迁——温铁军
2000年1(第38期)
中国国家安全哲学——张文木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评价——秦晖
二种危机与三种思潮--20世纪中国的思想史——许纪霖
三种社会体制与中国未来走向——张五常
2000年第2(第39期)
关于台湾的几项必须正视的大战略问题 ——时殷弘
知识经济的制度背景--“知识经济”批判——汪丁丁
文化危机中的知识分子职业--答采访者——李书磊
中国的村民自治与民主化发展道路 ——王振耀
2000年3(第40期)
冷战后的继续--冷战后的主要国际政治矛盾——阎学通
如何与中国共处——布热津斯基
陈水扁当权以后的两岸关系:一种谨慎的期待——萧功秦
2000年4(第41期)
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李慎之
“圈地运动”与中国社会心理的变迁——何清涟 张祥平
法制的观念与国家治理的转型——强世功
安全两难与东亚区域安全体制的必要 ——时殷弘
中国新经济的市场化和民营部门的作用--评李民骐“与何清涟商榷”文——王思睿
2000年5(第42期)
以政治稳定为基础的中国渐进政治改革——徐湘林
美国全球战略中的欧洲——布热津斯基
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与当代中国“问题”——秦晖
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选择和制度安排——秦晓
权力的代价与改革的路径信赖——王绍光
2000年6(第43期)
后全能体制与21世纪中国的政治发展——萧功秦
美国对华政策和台湾问题的未来——时殷弘
俄罗斯大众私有化评析——金雁 秦晖
政治策略与民初宪政的历史经验——袁伟时
中国问题语境下的主义之争--就“中国民族主义”与王小东先生商榷——何家栋
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汪丁丁
2001年1(第44期)
21世纪前期中国国际态度、外交哲学和根本战略思考——时殷弘 宋德星
重估中国外交所处之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并非当代世界主题——张睿壮
美国与俄罗斯——布热津斯基
知识动力学与文化传统变革的三类契机——汪丁丁
2001年2(第45期)
政治改革与中国国家建设——郑永年
全球化、主权国家与世界政治秩序——李强
试析中美政治文化张力--从科索沃危机谈起——萧功秦
转轨经济学中的公正问题——秦晖
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与就业前景——夏业良
2001年3(第46期)
公民权、所得权和预算体制--谈农村税费改革的思路——王绍光 王有强
社会排斥和经济歧视--东部农村地区移民的现状调查——姚洋
论中央地方关系中的集权和民主问题——郑永年 王旭
中国经济增长与政治改革——王思睿
约翰·格雷对哈耶克的全面挑战——韦森
2001年4(第47期)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关于大国世界地缘战略的历史分析——张文木
解读柏克——林国荣
2001年5(第48期)
法治中国的可能性--兼论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解读和反思——季卫东
论世界帝国--从观念史截面的理性思考——林国荣
和平奋斗兴中国--辛亥革命九十周年——李慎之
世界体系、中美关系和中国的战略考量——郑永年
关于柏克《法国革命论》--我的一点答复和意见——何兆武
2001年6(第49期)
帝国组织的兴亡条件及其演变--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吴思
后毛时代的精英转换和依附性技术官僚的兴起——徐湘林
后全能体制下现代国家的构建——李强
在合法与正义之间--关于两种民主的反思——许纪霖
2002年1(第50期)
资源重新积聚背景下的底层社会形成 ——孙立平
中国司法改革逻辑的研究--评*高法院的《引咎辞职规定》——苏力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国家利益 ——张文木
2002年2(第51期)
我们在开始面对一个断裂社会? ——孙立平
中美日俄印有形战略资源比较--兼论旨在“富民强国”的中国大战略 ——胡鞍钢 门洪华
2002年3(第52期)
未来3-5年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分析——康晓光
公共财政的宪政思维——李炜光
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不稳定——王绍光 胡鞍钢 丁元竹
第二次转型:以制度建设为中心——胡鞍钢
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的政治逻辑 ——王绍光
2002年4(第53期)
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 ——李慎之
社会阶层分析与政治稳定研究--评康晓光《未来3-5年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分析》 ——何家栋 王思睿
权力、相互依赖与全球主义——罗伯特·基欧汉 约瑟夫·奈
全球化潮流中的国家--关于国家在当今世界政治中的地位、权能和积极作用的系统论说 ——时殷弘
文化现代化与中国知识(上)——秦晖
2002年5(第54期)
中国改革面临的深层问题--关于土地制度改革——杨小凯、江濡山谈话录
为什么不是“中国的民主”?——王思睿
联省自治:二十世纪的联邦主义尝试——刘军宁
东亚军备控制和不扩散问题:现状与危险——时殷弘
开启西儒会融的新路--文化现代化与中国知识人(下)——秦晖
2002年6(第55期)
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马立诚
中国后全能型的权威政治——萧功秦
有效的政府与民主——王绍光
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于建嵘
2003年1(第56期)
中国转轨之路的前景——秦晖
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林毅夫
新加坡的“选举权威主义”及其启示--兼论中国民主发展的基本路径——萧功秦
未来10年中国政治发展策略探讨——康晓光
九州鼎立 八方共融--从大一统到全球化——刘军宁
制度性变革的预期选择及其延滞效应——夏业良
2003年2(第57期)
中国腐败的治理 ——吴敬琏
文化民族主义论纲——康晓光
公民素质与选举改革调查 ——蔡定剑
中日接近与“外交革命” ——时殷弘
第二代改革战略:积极推进国家制度建设 ——王绍光 胡鞍钢 周建明
2003年3(第58期)
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湖南省H县调查——于建嵘
制度供给失衡和中国财政分权的后果——姚洋 杨雷
中国的外部困难和新领导集体面对的挑战--国际政治、对外政策、台湾问题——时殷弘
美国民族主义的悖论——裴敏欣
全球化与联邦化——吴稼祥
2003年4(第59期)
乡村低水平制度均衡的破解路径--一个案例研究——党国英
“三农”问题困扰下的中国乡村治理——徐湘林
2003年5(第60期)
特稿
农村黑恶势力和基层政权退化--湘南调查——于建嵘
论合作主义国家——康晓光
民主政治的动力: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党国英
论经济制度在宪法中的地位 ——刘军宁
2003年6(第61期)
乡村治理:组织和冲突 ——赵树凯
俄罗斯经济转轨为什么这么难——金雁
中国近期主要对外战略问题--兼谈长期性基本战略机遇——时殷弘
中美日印国防实力比较——胡鞍钢 刘涛雄
经济外交的经验教训——周永生
2004年1(第62期)
权利失衡、两极社会与合作主义宪政体制——孙立平
选举发展中的矛盾与选举制度改革的探索——强世功 蔡定剑
台湾问题上的严重危险和战略必需——时殷弘
2004年2(第63期)
依靠农民,高速推进城市化--关于我国21世纪上半叶宏观经济战略的建议——潘维
顺应民心的变化:从财政资金流向看中国政府政策调整——王绍光
建立中国的法律规范审查制度--兼对修宪理论的一点探讨——张千帆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张文木
仁政:权威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理论——康晓光
2004年3(第64期)
武力遏制台独法理独立的利弊分析——阎学通
中国传媒迅速崛起的实证分析——胡鞍钢 张晓群
中国城市布局与人口高密度社会——李强 张海辉
节选
作者简介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1989年6月1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注册的国家一级学术团体,是全国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荟萃了全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各界专业学者及大批富有成果的业余理论研究者,旨在为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性决策咨询和政策建议。十余位海内外资深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外交家、军事家、经济学家、文学家担任高级顾问。中战会与国内外有关政府机构、学术团体、非政府组织等建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国际社会享有“中国的战略智囊库”之称,在民间外交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届主要领导包括前国务院副总理萧克、谷牧,开国上将张爱萍,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郑必坚等。
-
内向者的沟通课
¥20.6¥42.0 -
学理:像理科大师一样思考
¥24.5¥48.0 -
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
¥32.4¥69.0 -
影响力
¥34.4¥79.9 -
富爸爸穷爸爸
¥46.1¥89.0 -
畅销的原理:为什么好观念、好产品会一炮而红?(八品)
¥13.5¥45.0 -
投资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20.8¥65.0 -
麦肯锡高效工作法(八品)
¥15.6¥52.0 -
事实
¥38.6¥69.0 -
文案高手
¥15.5¥36.0 -
逆势突围
¥18.4¥68.0 -
鹤老师说经济:揭开财富自由的底层逻辑
¥22.1¥65.0 -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
¥16.0¥42.0 -
麦肯锡逻辑思考法
¥28.5¥49.8 -
费曼学习法(用输出倒逼输入)
¥16.2¥45.0 -
中国的银行
¥6.0¥17.0 -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谈判课
¥18.6¥69.0 -
麦肯锡底层领导力/(英)克劳迪奥·费泽,(英)迈克尔·伦尼,(英)尼古莱·陈·尼尔森
¥23.1¥68.0 -
故事力法则
¥14.4¥48.0 -
中国金融生态圈-深度揭秘中国金融机构运行内幕
¥45.8¥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