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心脉:书院中的传统人文精神
读者评分
5分

国学心脉:书院中的传统人文精神

1星价 ¥12.6 (3.6折)
2星价¥12.6 定价¥3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0500901
  • 装帧:70g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71
  • 出版时间:2018-06-01
  • 条形码:9787570500901 ; 978-7-5705-0090-1

本书特色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张志君教授*新作品! ◆发散式写法,从人讲到书院,从书院讲到人,以小见大,从一段段历史故事中窥见一个个时代。 ◆语言通俗,妙趣横生,小故事中蕴含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大道理! ◆读累了?看视频吧!纸书以外,更有线上视频,购书扫码即得,另有读者圈,可与作者、编辑及书友实时互动。

内容简介

  书院,孕育和传播了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一部书院文化史,是读懂中国古代文人心灵的钥匙。  《国学心脉/书院中的传统人文精神》以书院为线索,叙述了唐、宋、元、明、清五朝具有代表性的书院及与书院有关的古代文化名人的故事。作者取材广泛,语言生动,以书院串起一个个历史故事,使《国学心脉/书院中的传统人文精神》可读性强。  在强调文化自信、倡导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国学心脉/书院中的传统人文精神》不失为一本传承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优秀通俗读物。

目录

**章 把北方文化带到荒凉的南国——“开漳圣王”陈元光父子与松州书院
**节 偃武修文,“开漳”治州
第二节 弃武从文,陈垧创松州书院
第三节 要相信文化的力量

第二章 在黑暗的乱世中留住文化的根苗——“平天下,宜以修身为本”的罗韬与匡书院
**节 辞官归隐,只为在黑暗的乱世中留住文化的根苗
第二节 帝王诏书,匡山书院的那些事
第三节 匡山文化,千年传承

第三章 推动官办教育由“两级办”向“三级办”转变——“才本王佐,学为帝师”的范仲淹与北宋书院
**节 朱说“卧底”应天书院
第二节 千古误区:花洲书院与《岳阳楼记》
第三节 执教应天书院
第四节 创建苏州书院

第四章 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宗孔嗣孟”的朱熹与南宋书院
**节 南宋“文革”与朱熹的十大罪状
第二节 挪用公款,修复白鹿洞书院
第三节 软硬结合,兴复白鹿洞书院

第五章 外族虽然入主,文化并未断层——“师事二程,接武朱熹”的吴澄与元代书院
**节 过目不忘的少年天才
第二节 不惧权威,缘结临汝书院
第三节 诲人不倦做教育

第六章 王阳明与明代书院的那些事
**节 以道化人,创龙岗书院
第二节 破心中贼与赣南六书院
第三节 逆境中的“突围”之所
第四节 桃李天下,道传千年

第七章 林则徐与书院的那些事
**节 缘定初生——林则徐与鳌峰书院
第二节 品格砥砺:一副楹联,一字之师
第三节 禁烟大本营:一次考试,三所书院

第八章 左宗棠与书院的那些事
**节 科举一波三折,主讲渌江书院
第二节 瞻前顾后,创办船政学堂、正谊书局
第三节 安定边疆,功庇西北书院

第九章 为保住传统文化而鞠躬尽瘁,投笔从戎——“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的曾国藩与书院的那些事
**节 脱胎换骨,涟滨书院
第二节 一死一生,乃见交情
第三节 武力劝学,莲池书院

第十章 张之洞与书院的那些事
**节 读书之地也是考试之所
第二节 一盘大棋赢来一座书院
第三节 一大盘鱼翅留住一个书院校长
第四节 张之洞办学引发的思考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国学心脉/书院中的传统人文精神》:  罗韬就是在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青年时代。据相关史料记载,罗韬从小就有志于学。稍长,更清修苦学,淡于声利。他对于传统文化经典有独到的理解和感悟,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一个“学霸”性质的传奇人物。他的读书生涯已经充满传奇了——曾经见到《论语》中的一句话就豁然顿悟——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他从读书人到官员的转型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还得从唐朝及五代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设计说起。中国古代的科举,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有点相当于今天的高考。今天的高考有所谓的“高考移民”——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考生众多,且各地区之间教育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是各省、市、自治区分别进行评卷和划定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政策;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数线及录取率高低的差异,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办法到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应考,这被称为“高考移民”。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也有“高考移民”,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唐代科举考试有一个惯例,凡是京兆府——相当于今天的首都直辖市——解送的举人,礼部考试十有七八中举。于是“诸道举人多于京兆府寄应.例以洪固乡胄贵里为户”。这种“寄籍应举”的制度设计,既有点类似于今天的“高考移民”,又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学区房卡位”,其实是一种考试弊端。  虽然朱温所建立的后梁早在公元907年就废除了这个陋习,但是,以唐朝继承人自诩的后唐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沿袭唐朝的制度。  朝廷爱显摆不要紧,但却给罗韬这样的读书人造成了很大的麻烦。随大流吧,有违自己做人的底线,不随大流吧,竞争起来实在是不公平。  直至后唐天成三年,也就是公元928年,朝廷才明令取消“寄籍应举”的制度设计——“自此各于本道请解”,而且要“具言本州县某乡某里某为户”。  如要寄籍应举,也“须具本贯入状”,不允许再用“洪固乡胄贵里”为户——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你就算办了个“假户口”,买了一套“学区房”那也没用了。  而且,如果弄虚作假,“本人并给解处官吏,必加罪责”——要追究你的刑事责任。在制度设计相对较为合理的大前提下,罗韬才从老家动身,前往后唐首都洛阳,参加科举考试。  当时的科举考试,有明经、明法、童子等科,称为诸科。明经科只是“帖经墨义”,因而应举者多。后晋时“每岁明经一科,少至五百以上,多及一千有余”。且“多不究义,唯攻帖书”,文理也不甚通。后唐时虽然不像后晋那么滥,但参加的人也不少。罗韬参加的并非明经科,而是地地道道的进士考试,并且还考中了进士。这可以从他的一首题为《赠逸翁陈先生都干西昌律》的七律诗歌中窥见端倪——在这首诗中有这样一句话“琼林宴罢岁频更”。这里所说的“琼林宴”疑为“闻喜宴”,是为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这种宴会听起来很是“高大上”,一般人都认为有官府帮着“买单”,殊不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却是采用“AA制”。所以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认为所谓“琼林宴”不过是“醵钱于曲江”而已。按照《礼记·礼器》的说法,“合钱饮酒为‘醵’”。这种情况一直到后唐明宗李嗣源当皇帝时,才有所改变——据《旧五代史·唐书》记载,“新及第进士有闻喜宴,逐年赐钱四十万”。罗韬是不是自己掏钱凑份子聚餐今天已经不可考,但他确实是在后唐明宗李嗣源当皇帝之后考上的进士。  考中进士之后,他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这个职务始于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一般都是由具备翰林学士身份的人担任,掌进读书奏。在担任端明殿学士期间,罗韬向朝廷进《大学》,析解“平天下,宜以修身为本”,得到后唐明宗李亶的认可。然后又进献《九畴说》为了防止宦官干预国事,除去朝廷的隐患,他还向明宗献《丹四箴》,力主“纳诲、防几、赏廉、革蠹”。  ……

作者简介

张志君,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兼任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导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在港、台地区出版《中国大内秘辛》(精装本6卷,台湾地区旺文社出版公司1995年出版)、《十二亿中国人大换脑》(台湾地区先见出版公司1998年出版)等著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