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重建中国文化自信与大学新使命

重建中国文化自信与大学新使命

1星价 ¥19.0 (3.4折)
2星价¥19.0 定价¥56.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18775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4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010187754 ; 978-7-01-018775-4

内容简介

  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在参与文化自信重建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值得探讨的重大社会课题。  《重建中国文化自信与大学新使命》便是研究此课题的论著。  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厘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法,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分析了重建文化自信的紧迫性,大学是重建文化自信无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以及大学参与重建文化自信的路径。对文化、中国文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重建中国文化自信等概念给予界定和分析。介绍了《重建中国文化自信与大学新使命》研究所需要的两个理论,一个是“文化自信”理论,一个是“文化决定论”理论。  **章主要是文献综述。本文将文献综述作为一章内容,彰显了文献综述所占的分量。**部分介绍了晚清以来中国关于文化重建的研究,对于一百多年来中国面临的文化建设困境和不懈探索的粗略勾画,可以发现文化自信的提出具有历史的必然。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西方国家关于文化的几个重要理论,不论是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主义、萨义德的文化帝国主义,还是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在西方强势文化者看来,文化的霸权和扩张,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主要任务。这对于我们今天文化自信的重建,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和借鉴意义。第三部分,大学文化建设职能的文献综述,学者对于大学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大学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职能越来越明显。这是大学参与文化自信重建的逻辑起点和哲学基础。  第二章论述了中国处在转型期,面临着文化自信丧失的困境,提出了重建中国文化自信是迫在眉睫的历史性重大课题。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大学在重建中国文化自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建中国文化自信是当前大学的重要任务,大学应该在参与重建文化自信的实践活动中,作出重要历史贡献。  第四章论述了大学参与重建中国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这一章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所在。这既是大学文化职能的重要体现和重要内容,也是大学在未来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任务。《重建中国文化自信与大学新使命》的研究成果将丰富和发展大学文化职能理论。

目录

导论

**章 文化理论述评
**节 晚清以来中国学者关于“文化重建”的理论探索
第二节 西方学者的“文化”理论评述
第三节 大学在文化建设中作用的理论评述

第二章 社会转型期重建中国文化自信的紧迫性
**节 历史的启示:文化是历史上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第二节 倾斜的天平——人才选拔制度亟待完善
第三节 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滞后——文化与经济双双受挫
第四节 经济发展新动力——文化产业亟待发展

第三章 重建中国文化自信是当代大学的历史使命
**节 大学组织与社会文化建设的关系
第二节 建设文化是当代大学的新使命
第三节 担负重建中国文化自信使命是大学文化职能的具体体现

第四章 当代大学参与重建中国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节 建没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大学
第二节 培养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的人才
第三节 汇聚文化精英
第四节 引领中国文化的发展
第五节 架起文化辐射传播的桥梁
第六节 重建社会信仰
第七节 繁荣文化产业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重建中国文化自信与大学新使命》:  七、关于“文化自觉”的反思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整体处于一种焦虑状态。经历80年代的新启蒙和“文化热”之后,面对汹涌而来的市场经济,文化领域中的知识分子表现出一种焦虑与困惑。在这种焦虑的情绪下,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成为讨论的热点。思想领域出现了“文化自觉”思潮。  “文化自觉”首先是费孝通在1997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闭幕式上发言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当时并没有认真阐述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但是之后,费孝通觉得有必要对这一概念进行认真梳理论述,形成一个系统的关于文化自觉的理论体系,后来加上不断有学者参与讨论,在社会上影响渐大,所以被称为一种关于文化发展的思潮。按照费孝通的观点,“‘文化自觉’就要对本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者全盘他化”。①  “文化自觉”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要对自己民族、区域、环境、时代的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一点很不容易做到。正确认知自己民族、区域的文化,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地了解和体会。百年以来,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文不值,成为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原因,应该抛弃和批判,比如对待中医的认识问题,认为中医误人、害人。二是认为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都是精华,都要继承传播,要用中华文化征服世界各地的文化。这都是片面的认识。其次,要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近亲文化,比如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包括回、满、蒙、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多元共生、共存的文化大家庭,谈及中华文化就是要包括50多个民族共生共荣的文化,不能只看到其中一个大民族的文化而忽视其他民族的文化。这一点,往往被一些人忽视,造成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并会引起民族之间的流血冲突,造成国家的分裂。*后,还要了解世界各民族、各个国家的主要文化,了解当今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那么在世界各国交往中出现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往往会引起严重的问题。只有了解对方,才能正确对待各种外来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的交往中保持我们文化的独立、自主和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当代西方发达文化的扩张野心,在交流与互动中,确保我们的文化能够自立与发展。过去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也有问题,要么是全盘否定的态度,要么是全盘接受的态度。这都不是辩证的科学态度。  “文化自觉”是一个文化反思的过程。“反思其实是‘文化自觉’的尝试。”①谁来反思?反思什么?怎么反思?各种文化都需要反思,我们自身民族文化需要反思,西方国家的文化也需要反思。当然,这种反思是自觉的,而不是来自于其他文化外来压力下的反思。这对于文化霸权者来说,反思并不容易,尤其是主动反思更难。反思什么?反思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的发展历程,反思近百年来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的经验,反思自身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挑战,反思各国文化之间交往的碰撞与妥协,反思文化的优劣与好坏。怎么反思?可以在理论中反思、在实践中反思、在相互交往中反思。在中国文化的进程中,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来佛教的传人、道教的复兴,形成的儒、道、释三足鼎立的独特的文化体系,这是世界上少有的文化共存体系。  ……

作者简介

  宋伟,河南民权人,1966年生。管理学博士,教授,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导师。历任河南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河南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河南大学“211工程”与省部共建办公室主任、河南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河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现任河南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研究。先后在《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九十多篇。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二十多项。其中《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制度安排与反思》在2016年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