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7-1949-新式交通与皖北地区城镇变迁研究

包邮1907-1949-新式交通与皖北地区城镇变迁研究

¥39.2 (5.0折) ?
1星价 ¥39.2
2星价¥39.2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2571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3页
  • 出版时间:2018-05-01
  • 条形码:9787520325714 ; 978-7-5203-2571-4

内容简介

本书在系统考察皖北地区传统交通格局与城镇体系的基础上,梳理出近代新式交通——铁路、轮船、公路发展脉络,进而探究新式交通对皖北城镇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完整地反映出皖北交通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历史轨迹,揭示新式交通对城镇兴衰、城镇形态等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本书还着重研究新式交通兴起对皖北传统城镇体系的冲击,具体分析了该地区新城镇崛起、传统城镇兴衰以及交通中心变迁的过程,揭示出近代交通与皖北城镇变迁的互动关系,为本区域优化交通资源,更好地服务当前城镇化进程提供理论参考。

目录

绪论 **章 皖北地区传统交通格局与城镇体系 **节 皖北地区传统交通格局 一 明代以前皖北地区交通发展概况 二 明清时期皖北地区的交通格局 第二节 皖北地区传统城镇体系 一 府、州、县城镇的功能 二 县级以下商业城镇的发展 第二章 新式交通兴起与皖北地区商路的变迁 **节 新式交通的兴起 一 水路运输的新旧并存 二 公路交通的初步发展 三 铁路筹划与修筑 四 新式交通之间的竞争与互补 第二节 新式交通与皖北地区商路变迁 一 商品输出路线的变迁 二 商品输入路线的变迁 三 商路变迁的影响 第三章 新式交通格局下皖北交通中心的变迁 **节 传统交通中心的历史地位 一 正阳关的交通与商业地位 二 临淮关的交通与商业中心地位 第二节 近代维持正阳关传统交通中心的努力 一 正阳关在清末民初铁路规划中的突出地位 二 相关铁路计划的相继流产 第三节 津浦铁路淮河大桥选址变更与临淮关城镇地位的变迁 一 津浦铁路淮河大桥选址的变更 二 桥址变更的影响:蚌埠取代临淮关 第四节 关于皖北交通中心变迁的探讨 一 新的交通格局形成,贸易路线发生根本变化 二 皖北贫弱,缺乏落实铁路规划的实力 三 规划欠妥,难获批准 四 传统交通中心的内在缺陷在近代的充分显现 五 交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城镇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 六 政治功能的弱化,也加速了皖北交通中心的变迁 第四章 新式交通与皖北地区新城镇的兴起 **节 新式交通与蚌埠中心城市地位的形成 一 新式交通带动蚌埠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 二 新式交通与蚌埠城市形态的演变 三 对蚌埠崛起原因的探讨 第二节 淮南铁路与淮南城市的成长 一 铁路修建与淮南城市基本框架的形成 二 矿路结合主导淮南城市形态的演变 三 淮南城市兴起的影响 第三节 铁路沿线小城镇的发展 一 皖境津浦铁路沿线小城镇的发展 二 淮南铁路沿线小城镇的发展 第五章 新式交通与皖北地区传统城镇的兴衰 **节 合肥、宿州因铁路获得新生 一 铁路与近代合肥城市发展 二 铁路与近代宿州城市发展 第二节 凤阳、阜阳、亳州交通与区位优势的弱化 一 明清以来凤阳历史地位的变迁 二 近代阜阳城市发展的迟滞 三 近代亳州城市的渐趋衰落 第三节 皖北商业小城镇的变迁 一 淮河以北主要商业城镇 二 淮河南岸主要商业城镇 余论 新式交通与皖北地区城镇变迁关系评析 一 新式交通推动皖北地区城镇体系变动 二 新式交通主导下的商路变迁 三 新式交通是皖北地区城镇变迁的主动力 四 新式交通与皖北城市新风尚的形成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强,男,汉族,1972年5月生,安徽阜阳人,历史学博士,现为阜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安徽省历史学会理事、阜阳历史文化研究会常任理事。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和科研工作,尤致力于区域近代交通史、城镇史研究,参与编写《倪嗣冲年谱》《倪嗣冲函电集》,并在《安徽史学》《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