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企业如何做强做优做大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1582344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08
- 出版时间:2017-04-01
- 条形码:9787515823447 ; 978-7-5158-2344-7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民营企业创始者、管理者、民企二代继承者 贫莫愁兮富莫夸,那有贫长富久家。 李嘉诚、宗庆后、刘永好、柳传志……**批敢想敢干、有勇有谋的企业家们,已经迈入了人生的暮年,到了交接企业的时候。然而,家族企业传承这件事,却进展得极为不顺利。多少家族企业在“富不过三代,企业传不过两代”的“魔咒”中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让所有的辉煌都成为曾经。 中国企业面临生死抉择,血脉、制度、文化、精神……哪个是企业传承成功关键? 传承,为什么如此之难?“魔咒”,为什么总是被应验?怎样提升传承的成功率?更进一步,家族企业要如何跨越一代企业家的成就,取得持续的辉煌? 所谓“传”,是传授之意。一代企业家到了一定的年纪,体力精力都不够了,而内心还希望家业长青,必然要将企业传给接班人。 所谓“承”,是继承并发扬光大之意。然而,不是父辈们想要传,子女就一定愿意接、一定能接住。承与不承,牵扯到个人意愿、能力和家族责任,两者之间须有取舍。 当“传”与“承”结合起来,进入接班的过程中,代际的矛盾又会爆发。 本书从企业传承的问题、矛盾出发,利用正反面的案例,揭示各国百年老铺“长寿”秘诀,深入探索企业传承的密码。
内容简介
没有一点点防备,中国企业的交接班“洪峰”汹涌而来。企业历史短,交接经验少,中国众多家族企业能否跨过生死坎?中国有很多企业二代名人,如王思聪、宗馥莉、杨惠妍、李泽楷、李兆会……他们的出名原因不同,现在的处境不同,引发的思考也不同。但这些人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都与自己背后的家族企业发展息息相关。这些企业二代接班人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父辈心血的存亡。企业传承有序,表现出来就是不断超越,不断做强做优做大。遗憾的是,不少企业家在传承的问题上,还没有详细的规划;二代接班人在这个特殊时期,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样的准备。《超越:企业如何做强做优做大》借助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或正面或反面,将企业传承存在的困境、接班人选择、传承的舍与得、二次创业、价值传承、代际磨合、传承内容等一系列企业传承焦点问题,一一呈现。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超越!
目录
目 录
上?篇
超越之基:突破传承困境
传承陷困境,后继无人找妙招 / 003
传承治理一边是血脉,一边是制度 / 010
任人“唯亲”或“唯贤”并非一个硬币的两面 / 020
家族企业绕不过去的“坎儿” / 029
人生总有起落,精神不可遗失 / 039
家和才能企业兴 / 053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 061
传承有风险,未雨绸缪是关键 / 071
中?篇
超越之柱:不忘本来,开辟未来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 087
努力成为别人永远是一件让人精疲力竭的事 / 101
传承与创新都是永恒的主题 / 107
从0做起,而不是从1做起 / 114
离开,不意味着“背叛” / 121
能力与素养是传承与超越的两大支柱 / 128
再出发——继承使命,二次创业 / 134
下?篇
超越之巅:冲破迷思,永续经营
“舍权”才能“得人” / 145
上下同欲者胜 / 156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婚姻却不一样 / 168
打破代际沟通的困惑 / 178
礼法并重,增进少主老臣信任度 / 187
后记 / 198
附:参考文献 / 199
节选
上篇 超越之基:突破传承困境 传承陷困境,后继无人找妙招 什么是家族企业?简单来说,就是资本或股份主要掌控在一个家族手中,由家族成员担任企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企业。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家族企业的种子在华夏大地处处开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些家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行业的领头军。 然而,在家族企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也藏着令人心忧的隐患和不安。**批企业家大都生于20世纪40~60年代,现在他们都已迈入了人生的暮年,到了子承父业的时候。这就意味着,家族企业的“交接班时代”到来。对于许多只有几十年历史的中国家族企业来说,如何传承和超越发展,也成了商界空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波士顿家族企业研究协会的数据显示:30%的企业能够成功传到第二代,10%能够传到第三代,能够传到第四代的只有3%。照此说来,“富不过三代”也不只是一句俗语,它充分说明了企业传承和超越发展的艰难和复杂。 方太集团的创始人、宁波家业长青接班人学院院长茅理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始终感到培养接班人比自己创业更重要。在未来五年至十年,将有一部分家族企业在交接班中消亡……民营企业交接班绝对算得上企业的一道生死坎儿,影响力远远超过金融危机。” 为什么中国家族企业交接班如此之难呢?这要从几个方面来说: 其一,决定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企业家精神,不易传承。 我们都知道,财产、技术、知识、管理等内容比较好传授给二代接班人,但是开拓、创新、果敢、决策力、抗压力、抗风险等隐形的能力,却是难以言传身教的。然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恰恰是后面的这些企业家精神,才是决定基业长青的关键。 其二,?一代企业家想交班,二代继承者难接力。 当前,家族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很多二代继承者明确表示不愿意接班,至于为什么不愿意担任企业未来的管理者,情况不一。 情况1:二代继承者不愿意接班。他们大学毕业,有自己的特长,并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他们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做生意,不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也不太喜欢父辈现在所从事的行业,因而不想接班。 情况2:二代继承者只想做副手。他们在家族企业中工作了一段时间,也担任了部门主管等职务,但他们并不想成为企业的接班人。在他们看来,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想要胜任太难,不如将这份大任让给贤者,自己当一个副手就足够。 情况3:二代继承者的能力有限。他们有接班的意愿,但自身能力不足,家族成员也不同意,认为他们水平有限、没有远见,很难把家族企业经营好。 情况4:二代继承者不思进取。他们不成器、不靠谱,总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终日无所事事,挥霍无度,只愿享受父辈创造的财富,没想过担负起承接家族企业的责任。 二代继承者不愿意接班,不只是中国家族企业特有的问题,它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同样存在。家族企业的二代继承者往往在学习经历上比一代更胜一筹,这些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二代继承者,很多想尝试一下自立门户。同时,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们在很多事情上跟父辈的看法有分歧。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二代继承者不愿接班的局面。 均瑶集团的董事长王均金曾说:“企业如果要传承,先要在小孩身上下功夫。”对任何一个家族企业来说,想要基业长青,都必须及早地制定接班人计划。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唯有让接班人及早地从基层开始磨砺,培养能力,熟悉并认可企业,达到能力、意愿与企业统一,才能未雨绸缪,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进而取得超越以往的成就。 有专家建议,企业至少要在现任高层管理者计划退出企业管理前4年就开始着手实施高层接班人计划。通用电气的前CEO韦尔奇,花费了7年的时间斟酌挑选他的接班人。至于如何制定接班人计划,如何选择培养接班人,我们在此简单列出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让接班人系统接受现代管理知识和理念的教育,弥补家族企业创始人管理理论知识的不足,提升二代接班人的管理水平。 第二,对接班人进行全面评估,看其是否具备企业家的职业素养,如诚实守信、责任感、勤奋实干、审时度势、机智果断、抗压能力强、勇于开拓、具备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 第三,选择合适的培养模式。比如,分权给几个预备接班人,让他们共同参与重要决策,几年后从中选出正式的接班人。再如,开辟与传统业务完全不同的业务给接班人操作,借助这个平台,让接班人培养自己的队伍,积累经验。*终,再让他来整合传统业务,可降低直接接手操作的难度。 第四,设计对接班人的帮扶路线,提升二代接班人各方面的素养,让其更好地抵御市场的狂风暴雨,增加对抗磨难的能力,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尽可能让接班人从基层工作做起,增加对产品需求和市场的敏感度。 养子继承制:日本家族企业的奇葩传承制度 “宁愿把继承权传给外人,也不能传给能力低的亲生儿子。”为了防止嫡系子孙因能力不足导致家业衰败,很多日本的家族企业信奉这样的传承理念。 日本成人收养制度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种是家族企业的家长在没有男性继承者、只有女儿的情况下,招女婿进门,让其继承家业,即“婿养子”;另一种是家族企业的家长虽然有直系血缘的男性继承者,但其能力不足,所以收养其他人为养子。通常是从家族企业里*有前途的高层经理人中选拔,在履行法律收养手续时,养子将自己原来的姓氏改为新家庭的姓氏,发誓效忠于新祖先。 松下幸之助的名字,多数人不陌生,他在9岁时去大阪船桥做学徒。大阪船桥商人有一个特殊的习惯,如果生了女儿或女儿初潮时,就会煮一碗红饭庆祝,庆贺自己有了选择“新儿子”的机会。这个“新儿子”,说的就是“婿养子”。 松下幸之助在传承企业时,采用的就是“婿养子”模式。他将女儿的丈夫平田正治收为养子,更名为“松下正治”,让其担任松下集团的第二代掌门人。松下正治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1940年与松下幸之助的女儿松下幸子结婚。1971年,他出任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社长,1977年担任董事长。 外界在评价松下正治时表示,他不但继承了岳父的经营思想,且创造了新型持续增长的经营模式。此外,他还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撰写了大量的经营理论著作。松下正治退休后,担任松下电器名誉会长,直至2012年病逝,享年99岁。他将松下推向了世界,将其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 日本铃木公司的现任掌门人铃木修,195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之后被铃木家族的家长看中收为养子。1958年,他与铃木家族的长女结婚,被岳父安排进入铃木家族企业的核心层,直至继承整个家族企业,担任铃木公司的CEO、主席和家长。后来,他在传承时也采用了“婿养子”的方式,把家族企业传承给自己的女婿小野孝。只是,小野孝英年早逝,铃木修后又担任铃木家族的主席和CEO。 丰田集团的创始人丰田佐吉有亲生的儿子,但在传承时他还是采用了“婿养子”的模式,把自己的女婿儿玉利三郎收为养子,更名为“丰田利三郎”。这位继承者在丰田佐吉创建的丰田纺织的基础上,打造出了丰田汽车公司。 这种超越血缘的“养子”继承模式背后,深藏着日本人对“家”的理解。 日本社会所理解的“家”,不仅仅是同一屋檐下生活的几口人,而是超越血缘的共同体。可以说,这种不拘泥于亲生子、超血缘的“养子”继承模式,既确保了企业能够传给相对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又兼顾了东方文化重视家族薪火相传的文化习俗。 由此看来,对家这样的理解,也成为日本企业有那么多“百年老铺”的奥秘之一。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日本超血缘的养子制度也是值得中国家族企业学习的。 传承治理一边是血脉,一边是制度 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与超越面临的**大绊脚石是什么? 一提到这个问题,很多人立刻就会联想到“独生子女政策”,即继承者太少。换而言之,如果能够多一些子女,那么家族企业必然可以顺利地延续下去。 事实真是这样吗?未必!这就好比,古代的皇帝大都有多个皇子,他可以从中去挑选自己比较中意的、品行能力相对优秀的那一个来继承自己的皇位,但不代表他所选择的这个皇子,就真的适合作为一国之君。我们企业的继承也是如此,多个子女只代表你可以从中去选择,但不代表你一定能选出合适的接班人。 英国有一个声望显赫的家族,他们这一代嫡系有五个子女,旁系有二十几个,可谓是一个庞大的、人口众多的家族。按照多数人的思维逻辑,这么多后代晚辈,总有一个适合管理家族企业的人选吧?然而,他们的选择却出人意料,他们从外面聘请了一个人来担任CEO。 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成功的家族企业传承,不一定要靠多子多孙。王永庆曾经说过:“让下一代接班是早晚的事,只要有制度就好。” 那么,制度到底有多重要? 从4世纪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接受基督教并将之定为国教后,基督教的一些教规逐渐从日常生活习惯延伸到各个领域。从格里高利六世开始禁止纳妾,提倡一夫一妻制。这个观念在现在看来很普遍,可在当时只有基督教徒才会遵守。在那个时代,世界上的很多地区,有着与近亲或兄弟的遗孀结婚、可以纳妾等婚姻传统,这能够保证财产始终在家族内流动,家族将永远控制代代相传的财产。 这,都是制度的力量。 家族是人类*早的集体单位,家族制度也是人类*早出现的组织制度。家族制度的构建是家族企业延续的基础,好的制度不但能够保证传承的顺利,更能确保企业良性发展。如果你认真研究欧洲那些有三代以上历史的家族,你会惊奇地发现,那些延续上百年的家族,不是依靠子女多少而成为经营永续的赢家,而是建立了一些基本的制度,以此来保障企业的传承与超越发展。这些制度解决了传承中*大的两个问题——人与钱。 在此,我们可以介绍几种常见的、有效的制度: 其一,独立董事制度。 谈到独立董事制度,我们往往会想到上市公司。事实上,这些家族企业也选择了类似的模式,但他们在聘请独立董事时有一个特殊的标准,那就是必须有钱有势。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条件呢? 事实上,选择有钱有势者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经济上很富足,手里有足够的金钱,不会轻易就被家族内部或外部的某个派别用金钱收买。与此同时,他们有一定的名气和声望,会慎重地为家族企业做决策,谁也不想因为胡乱的决策而影响到自己的名声。 这个独立董事在家族企业中负责什么呢? 职责之一:调解分歧与矛盾,协助做出统一的决策。 家族企业的董事会通常由六个人组成,家族董事占两人,执行董事占两人,独立董事占两人。独立董事主要负责参与家族企业日常的战略规划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族董事和执行董事的意见一致,就算独立董事有意见,也不会被采纳。如果家族董事和执行董事在某个问题上看法不一,产生了分歧,这个时候,独立董事就发挥作用了,他们要做出一个判断,而另外的两方要听取独立董事的意见。 职责之二:挑选新的接班人,做出公正的选择。 在独立董事任职期间,如果出现了更换CEO的情况,独立董事就要担负起挑选新CEO的职责。这个CEO可以从家族内部选择,也可以从外部聘请,但*终的任选必须得到董事会六名成员的共同认可。 在选择新CEO的过程中,独立董事的身份、实力、社会地位就凸显出了优势和重要性。那些试图用贿赂的方式获得CEO职位的人,愿望可能要落空了。因为独立董事不属于家族成员,且都有钱有势,很少会因为候选人的贿赂而营私舞弊,这就有效地保证了独立董事能够做出公正的选择。同时,执行董事由于受到利益的牵制,也会尽心尽力地去选择。这就为选择出真正合适的新CEO奠定了基础。 其二,CEO激励制度。 外聘的CEO能跟家族企业一条心吗?这是很多企业经营者担心的问题。欧洲的许多家族企业为了*大限度地缓解外聘CEO与家族的利益冲突,通常会让CEO持有公司的股权,并将股权收益作为他们的主要来源。但是,当CEO离开企业时,这些股权是会被回购的。 那么,股权回购的价格如何来定呢?如何评价外聘CEO是否发挥了他的价值,并对他的付出给予匹配的回报呢? 在这方面,许多家族企业选择按照投资收益率来确定回购的价格。当CEO入职时,家族企业会以同类型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作为参考,设定一个目标收益率。 当CEO离开企业时,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目标收益率的话,那么很抱歉,股权就算作废了。如果企业达到或超过了该目标收益率,也就证明他们发挥了CEO的价值,则按照*终收益率来确定回购价格。不过,企业回购了CEO持有的股权之后,CEO只能先拿到一半的钱。他必须帮助企业选择好接班人,并做好辅助工作,等接班人上任一段时间后,才能拿到剩余的钱。 这些家族企业的CEO,有没有一个任期呢? 当然有,期限通常由各家族自由把握。在任期中,如果CEO出现了违法乱纪的行为,立刻就会被解聘。CEO在上任时都会制定一个战略目标,倘若任期过了一半,这些战略还没有实现,那么CEO的能力就要面临质疑,很有可能会被替换掉。倘若中间的一两年没有完成既定目标,或是外部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如经济危机、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那么责任就不全在CEO,他也不会被解聘。 家族成员担任CEO,和外聘CEO的待遇没有区别。他能够获得一定的股权,按时领职位工资,可如果要卸任的话,股权也是要收回的。而且,此时的他是执行董事,不是家族董事。这样的安排是为了保证内外统一,就算是自己人出任CEO,也没有额外的收益。 其三,信托制度,确保家族财富的合理使用。 提到信托,我们*先会想到信托银行或信托公司,但这里说的信托却是另有所指。家族企业的创始人将自己的意志通过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写入公司的章程,之后将章程与家族财富信托给第三方机构。 为什么家族企业的创始人要这样做呢?其实,他们*终的目的就是,避免家族财富被无度挥霍滥用,规定家族财富的使用途径和条件。一般来说,家族财富主要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证家族成员能够维系正常的生活。家族每个月都会给成员发一笔钱,数目差不多是*低工资的两倍到三倍,这些钱不能让家族成员大富大贵,但可以给予他们基本的保障,过上不低于平均水平的生活。 第二,为想创业的家族成员提供启动资金。家族成员有选择的自由,可以在家族企业里做事,也可以自己创业。如果选择创业的话,家族会提供一笔启动资金,数目依情况而定,但每个人一生只能够领取一次。如果创业成功,家族企业不会追加投资,想要扩大规模的话,要靠自己去融资。虽然家族企业不会干涉创业的项目,但是对于资金的流向却会进行严格的监管,要确保这笔钱是真的用在创业上,而不是随意挥霍掉。 第三,防止家族资金投资过于集中,规避系统性风险。把家族财富交给第三方机构管理,且分散给多个管理人,成为基金背后的母基金。采用这种分散配置的方式,也是为了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很多成功的家族企业用这种方式来保证持续经营。 第四,为家族成员中有能力接受更多教育者提供教育金。家族成员中,谁若有能力接受更好更多的教育,并获得录取通知书,信托执行人就会为其提供学费和生活费,确保家族成员有条件接受更好的教育。 家族的传承中,涉及文化方面的问题,然而文化体系是没有办法用制度来形容的,但对于人和财富的管理,却可以依靠制度来规范。欧美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在很多方面值得中国的家族企业借鉴,如实行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淡化家族制,让职业经理人去管理经营企业,从人治走向法治等。他们在没有继承者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所有股份售出,或是共同股份减持使家族成为普通股东,和其他股东一样,需要依靠投票和竞争才能进入企业的董事会。 在制度管理方面,中外的家族企业差异显著。中国的家族企业很多停留在靠人治理的层面上,根本不是依靠制度管理,个别家族企业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对于中国的家族企业来说,改革的重点就是——管理制度化,用正常的管理关系代替“家”的观念,通过改造家族治理结构,淡化家族制,实现所有权家族化、经营层社会化、股权公众化。 总而言之,家族企业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去经营企业,而是要用制度来管理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崇拜那些和自己实际情况不相匹配的经营管理理念,要在适当的时机推动家族企业的社会化,把封闭的家长式企业逐步改变为开放的法治企业。另外,也不要一下子就彻底采用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方式,要循序渐进,让企业和人员逐渐地适应,在保证稳妥的基础上磨合着前行。 辉煌百年依然难逃覆灭的命运 在欧洲*显赫的银行家族中,巴林家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它创造的近代跨国银行网络模式,成为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效仿对象。 法国首相曾把巴林家族誉为欧洲的第六强权,它富可敌国,将英国王室发展成自己的客户,家族先后获得五个世袭爵位,简直史无前例。可谁会想到,这个闻名于商界和政界的庞大金融帝国,*终竟也没能传承到底,落得一个灰飞烟灭的结局。 巴林银行的家族历史可追溯到15世纪晚期,家族的奠基者是约翰纳.巴林,他原本是新教的神职人员,后通过婚姻继承了当地*好的羊毛加工厂。通过商业联姻,他做起了外贸生意,为家族攫取了**桶金。 继约翰纳之后,次子弗朗西斯.巴林在经营方面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他开始扩大经营领域,从事染料、胭脂、钻石等业务,并开始在其他地方设立经营机构,开创了全新的经营模式,赚取了高额的利润。 1763年,弗朗西斯在伦敦建立了家族式的银行业务公司,这一转型遭到了家族的强烈反对。次年,他与其他家族成员分道扬镳,获得家族业务伦敦分支的所有权。当时的经济环境还不错,他借此带领巴林家族走进了金融界。 从1792年开始,巴林银行资助英国对抗美国革命,在拿破仑法国战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公司改名为巴林兄弟公司。此时,一个连接欧洲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金融网络诞生了。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战事频繁,军费开销巨大,国债发行量剧增,这给巴林银行家族带来了巨大的利润。1806年,弗朗西斯的儿子亚历山大加入公司,继承了父亲的一贯作风,参与向英国政府提供对抗拿破仑的融资交易,又赚得一大笔钱。1815年,拿破仑战败,巴林银行赚得72万英镑,社会地位也显著提升。 亚历山大认为,只有成为政治家晋身为统治阶层的一员,才能把家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捆绑在一起。于是,他开始让子女与贵族联姻,获得贵族地位。很明显,这个时候,巴林家族的后代已经对事业丧失了热情。 自此之后,巴林银行开始依靠职业经理人和合伙人经营。19世纪末,家族成员的出格行为几乎让巴林银行破产,幸好有英国政府的援助,才得以重生。危机过后,巴林银行更加依赖非家族的管理人才,到后来演变成专业人士通过被收养成为家族成员而参与经营。到了20世纪中期后,变成了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轮流成为决策者。 其间,非家族成员安德鲁.塔奇主导巴林银行进入证券业,并通过一系列并购成立了巴林证券。结果,巴林证券旗下的巴林远东证券公司主管与合伙人克里斯多弗.希斯拼尽全力拓展亚洲新兴市场的业务,不惜花费重金聘请有胆识的年轻人,鼓励他们去从事高风险交易。 1995年,风险交易员尼克.里森,在高风险的衍生品上投资失败,利用客户账户提高赌注,希望能够扭转局面,没想到再次失利。这一失利,直接把巴林银行拉入深渊,导致这间在商界矗立了250年的银行,因亏损8.5亿英镑而破产。 由此可见,就算是在先进的西方国家,有强大的法律作为支撑,也无法确保股东利益。就算跟经理人的合约,制定得再精细,也有可能被架空、被操纵。所以说,职业经理人不是现代企业模式的标志,想让家族企业永续经营,家族后代必须要肩负起责任,不能完全依赖职业经理人。 任人“唯亲”或“唯贤”并非一个硬币的两面 对多数家族企业的创始人来说,在交班时面临两个选择:**,两权合一,把企业的产权和治理权全交给自己的后代;第二,两权分离,只把全部或部分的产权传给后代,将治理权交给家族以外的职业经理人。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一辈的创始人大都选择“子承父业”的模式,不少成功的家族企业顺利接班的案例,也让业界认为,这种模式是*稳定的财富交接方式。据资料统计显示,中国1000多万家民营企业中有80%的是家族企业,而这些家族企业中有超过90%的创始人倾向于选择自己的下一代作为接班人。 “子承父业”的接班模式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却有很大的局限性。 在用人方面,企业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人,而这种情结把有才能的社会精英挡在了门外,无法给组织补充新鲜血液。一味地坚持“传子(亲)不传贤”,可能会把家族企业带入困境,甚至导致家族企业的衰亡。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谈到家族企业管理必须遵从的原则时强调:“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企业越来越需要在关键位置上安排非家族成员的专业人才。” 照此看来,家族企业今后必须要依靠经理人和专业人才了,可这样的选择,真的能让人放心吗?事实上,这条路与“传子”相比更为艰险。有些思想开明的企业家,花费重金聘请职业经理人担任要职,可职业经理人*后却私下非法转让股权,架空董事长。这样的做法实在令人胆战心惊,也让许多原本有意“传贤”的企业家心生疑虑。 职业经理人制度之所以能够在西方盛行,并且运作得较好,是因为西方社会早已在20世纪70年代就完成了经理人革命,经理人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倘若他们因为业务问题或道德问题被企业辞退,由于信用制度透明化,他们今后很难再被其他企业录用。我国目前的社会信用制度还不发达,职业经理人制度也不完善,相关法律不够健全,这些因素都增加了企业“传贤”的风险。 所以说,“传子”还是“传贤”,向来都不是黑白分明的,各有利弊。对一代创始人来说,无论做哪一种抉择,都应当遵从一个原则:科学分析,对症下药,企业利益排**! 在家族管理的企业中,重要的不是家族,而是企业。只有家族服务于企业,两者才能够同时生存和发展,倘若让企业经营服务于家族,很有可能会两败俱伤。
作者简介
雷志平 法国尼斯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成长型企业专家顾问,15年创业及企业管理咨询经验,深圳前海智贏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深圳中旭企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清华道口教育董事。 张浩峰 中山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深交所董事会秘书,智和商学执行院长,深圳市中筑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拥有金融学、管理学交叉学科教育背景,培训、咨询、金融交叉行业从业经验。
-
掌控习惯(八品)
¥18.5¥56.0 -
内向者的沟通课
¥15.5¥42.0 -
学理:像理科大师一样思考
¥15.8¥48.0 -
畅销的原理:为什么好观念、好产品会一炮而红?(八品)
¥13.5¥45.0 -
投资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20.8¥65.0 -
影响力
¥59.9¥79.9 -
麦肯锡高效工作法(八品)
¥10.9¥52.0 -
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
¥32.4¥69.0 -
富爸爸穷爸爸
¥31.2¥89.0 -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
¥16.0¥42.0 -
文案高手
¥10.8¥36.0 -
逆势突围
¥18.4¥68.0 -
鹤老师说经济:揭开财富自由的底层逻辑
¥17.6¥65.0 -
费曼学习法(用输出倒逼输入)
¥16.2¥45.0 -
麦肯锡逻辑思考法
¥18.4¥49.8 -
事实
¥38.6¥69.0 -
故事力法则
¥14.4¥48.0 -
中国的银行
¥10.0¥17.0 -
麦肯锡底层领导力/(英)克劳迪奥·费泽,(英)迈克尔·伦尼,(英)尼古莱·陈·尼尔森
¥18.4¥68.0 -
美国陷阱
¥29.2¥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