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夜繁星-古典音乐与唱片札记

冬夜繁星-古典音乐与唱片札记

1星价 ¥29.3 (7.5折)
2星价¥29.3 定价¥3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129738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04
  • 出版时间:2018-10-01
  • 条形码:9787301297384 ; 978-7-301-29738-4

本书特色

《冬夜繁星:古典音乐与唱片札记》:知名小说家、散文家、乐评家周志文教授精心撰写27篇赏乐文章,特别收录54幅精美图片,介绍知名音乐家的成长背景、艺术特点和作品概况,赏析代表作品。 本书特别列出经典曲目的多种优良版本供读者参考与比较,也是一本实用的古典唱片“工具书”。 文章流畅好读、解读深入浅出,十分适合初入门的古典音乐爱好者。 北京大学中文系洪子诚教授亲自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冬夜繁星:古典音乐与唱片札记》是周志文教授谈西方古典音乐的散文随笔集。同作者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书中的文字都带有一种特殊的内省成分。全书由27篇短文组成,介绍西方古典音乐名家及名曲,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评述贝多芬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作品的不朽与伟大;第二部分阐述巴赫与莫扎特的宗教音乐作品与键盘俗曲的不同;第三部分谈作者自己感兴趣并有独特见解,同时在音乐史上有意义的题目,如协奏曲中的慢板、音乐史上的帕格尼尼主题、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后四首歌等。 每篇文章不仅介绍作曲家的成长背景、艺术特点和作品概况,赏析代表作品,还列出较为常见的相关唱片供读者选择,文章流畅好读、解读深入浅出,十分适合初入门的古典音乐爱好者。

目录

代序 “这世界真好,不让你只活在现在” (洪子诚)
自序 夜空繁星闪耀

【辑一 不朽与伟大】
谁是贝多芬?
一个崭新的时代
《英雄》与《英雄》之前
《命运》前后
*后三首交响曲
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
非得如此吗?(Muβ es sein?)
——晚期的弦乐四重奏

【辑二 神圣与世俗】
*惊人的奇迹
  —— 巴赫的大、小提琴曲
巴赫的键盘“俗曲”
巴赫的宗教音乐
上主怜悯我们 (Kyrie eleison)
  —— 谈“安魂曲”
两首由大提琴演奏的希伯来哀歌
莫扎特的天然与自由

【辑三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只有一次】
舒伯特之夜
听勃拉姆斯的心情
柴可夫斯基
马勒的东方情结
几首艾尔加的曲子
英雄的生涯
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后四首歌
音乐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行旅中的钢琴曲
施纳贝尔
帕格尼尼主题
慢板
敬悼两位音乐家
阿巴多纪念会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巴赫的键盘“俗曲” 要谈谈巴赫为键盘乐器所写的“俗曲”。在巴赫时代所谓键盘乐器只有管风琴与大键琴。管风琴是极为昂贵的乐器,一般只有大型教堂才会装置,所以为管风琴所写的曲子,多数为宗教用途的宗教音乐,如不是为宗教所用,管风琴曲通常也要优美而庄重,因为只有在教堂才能演出。大键琴(harpsichord)又译作“羽键琴”或“羽管键琴”,从前缀“harp”(竖琴)可以看出,它是从手拨弦乐器竖琴演化出来的,大致上将竖琴平放,加上键盘联结机件勾拨琴弦(起初拨弦用的是禽鸟的羽管,取其轻又有弹性),但这种乐器在音色对比及强弱的表现上,几乎无法做太大的变化,到了后世钢琴发明,就完全取代了它的地位。 但巴赫时代还没有钢琴,今天巴赫的所有钢琴作品,其实当年都是为大键琴所作。由于如前说大键琴在音色与强弱上没有太多变化,巴赫在这些键盘乐曲上就没有注明其强弱,连速度的解释,也可以自凭想象,所以这些曲子以当代钢琴演出时,演奏家的个人诠释就会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常以为演出浪漫派的乐曲,各人风格是很重要的因素,其实巴赫的音乐,尤其是键盘乐器作品,所显示的个人风格更大,有时两个版本可以相差很远,这是因为巴赫为演奏家提供了许多不同的“自由”。 巴赫为大键琴单独演奏所写的曲子很多,现在尚留存的重要的有: 四首二重奏(Vier Duette, BWV802—805) 十五首二声部创意曲(Zweistimmige Inventionen,BWV772a—786) 十五首三声部创意曲(Dreistimmige Inventionen,BWV787—801) 六首英国组曲(Englische Suiten, BWV806—811) 六首法国组曲(Französische Suiten, BWV812—817) 意大利协奏曲(Italienisches Konzert, BWV971) 六首古组曲(Die Partiten, BWV825—830) 半音幻想曲与赋格(Chromastische Fantasie und Fuge,BWV903) 哥德堡变奏曲(Die Goldberg-Variationen, BWV988) 二十四首钢琴平均律**册(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erster Teil BWV846—869) 二十四首钢琴平均律第二册(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zweiter Teil BWV870—893) 以上所举,在键盘音乐史上,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巴赫的这类作品应该更多,但他生时死后的名声都不算大,这类的键盘作品又大多为即兴游戏之作,作后没有刻意保存,更谈不上出版发行,以致很多作品都遗失了。像传说他有名的《哥德堡变奏曲》是为学生哥德堡所写,而演奏的目的在治疗俄罗斯驻萨克森公国大使失眠所用,这种传言不见得正确,但却证明巴赫的许多作品,不见得是在正经八百的情况下写作出来的。巴赫死后,其价值渐受肯定,莫扎特与贝多芬对他都很推崇,贝多芬在波恩时期曾练过一阵他的四十八首前奏与赋格(即十二平均律),但据他所说,当时练习乐谱是手抄本,并不是印刷本。 但如纯用游戏的态度来看巴赫的键盘乐作品也不对,巴赫即使在游戏之间、在极不经意的环境下,却也没忘记音乐伟岸的结构,使很简单的乐音,横横竖竖地堆栈起来,成一座森严又壮丽的大厦,令人无法小觑。 他的《哥德堡变奏曲》的原名是“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Aria mit verschiedenen Veränderungen),是以一个咏叹调(aria)为主题,加上三十个变奏(variation),*后又回到起初的咏叹调主题,形成了一个组织庞大、结构谨严的大型演奏曲。这首变奏曲巴赫原为有两层键盘的大键琴而作,由大键琴演奏,更容易看出不同音色的比较、上下模仿对位以及“卡农”等技法,在钢琴上就看不太出了,不过钢琴丰富的音色再加上强弱幅度极广的特性,也能补大键琴之不足,这个作品,在录音上有大键琴与钢琴两种不同的版本。 其次谈巴赫的《平均律》,所谓“平均律”在德文是wohltemperiert,在英文是well-tempered,指的是由好的调律法所调出来的“好律”,中译的“十二平均律”,是借用中国早已有的调律名词。要知道所有弦乐器都需要调律,以使音律准确,以现代钢琴为例,从中央C 升八度到高音C,其中有七个白键与五个黑键,总共有十二个音,以每一个音为起音,都可形成不同的调,共有十二个调。在巴赫之前的时代,人们受限于工具与知识,在所用的大键琴上,所调的律偶有不准之处,这种情况尤其发生在变音记号较多的律上,所以遇到转调,必须换一台琴,或者将琴弦重新调过。巴赫(或者巴赫时代)发明了一种可以准确用在大键琴的调音方法,把每个调子中的十二个音的间隔调得完全一样,这样遇到转调就无须换琴,更无须重新调弦,方便多了。巴赫特别为用这种方式调了律的大键琴前后写下各二十四首的“前奏与赋格”,取名“钢琴平均律”(巴赫时代钢琴Clavier 或Klavier 指的是大键琴)。 二十四首前奏与赋格分别是: 1. C 大调 2. C 小调 3. 升C 大调 4. 升C 小调 5. D 大调 6. D 小调 7. 降E 大调 8. 降E 小调 9. E 大调 10. E 小调 11. F 大调 12. F 小调 13. 升F 大调 14. 升F 小调 15. G 大调 16. G 小调 17. 降A 大调 18. 升G 小调 19. A 大调 20. A 小调 21. 降B 大调 22. 降B 小调 23. B 大调 24. B 小调 **册二十四首前奏与赋格写于科腾时期,第二册写于莱比锡(1723—1750),前后精神面貌完全统一,几乎看不出时代的变貌。古典时期作曲家的创作,所服膺的往往是结构与原则,很少把个人的情绪带进艺术之中,这也有个好处,即艺术的可大可久,不会因为个人的感受好恶而影响欣赏。但巴赫在**册的扉页有题词说:“这本集子使用一切全音与半音的调,和有关三大度、三小度做成的前奏曲与赋格曲,这不仅能给热心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机会,也能使熟悉此类技巧的人从中得到乐趣。”巴赫写的这席话,似乎有意将这套曲子作为“年轻人”练习键盘乐器时使用的练习曲,这使得莫扎特、贝多芬都将此曲当成练习曲,直到李斯特的女婿也是理查德·施特劳斯的老师钢琴家彪罗(Hans Freiherr von Bülow, 1830—1894)称这上下两册四十八首曲子为钢琴曲中的“旧约圣经”(在这前后,巴赫的好几部不同的器乐曲都得此称号),这套曲子才深受音乐家的肯定。二十世纪之后,很多伟大的钢琴家都为此作品留下了录音。这套规模严谨又变化莫测的钢琴曲,成了音乐欣赏者不 可或缺的音乐成品。 前面说过巴赫的钢琴曲其实都是为大键琴所作,所以这些曲目的唱片多分大键琴与钢琴两种版本。《哥德堡变奏曲》的大键琴版本有兰多夫斯卡(Wanda Landowska, 1879—1959) 版(BMG/RCA)、平诺克(Trevor Pinnock, 1946— )版(Archiv)、莱昂哈特(Gustav Leonhardt, 1928—2012 )版(Teldec)与图雷克(Rosalyn Tureck, 1914—2003)版(Troy)等。至于《钢琴平均律》的大键琴版,莱昂哈特与图雷克都有,而且在其间很有地位,但都录音较早,质量不是很好,这几年日本巴赫专家铃木雅明也有大键琴演出版本(BIS)面世,颇引人注目。 另有一种演出版本是用了巴赫时代的各式键盘乐器来演出,如键盘乐家列文(Robert Levin)在演出时就用了拨弦钢琴(Cembalo)、翼琴(Clavichord)、古钢琴(Fortepiano)、管风琴(Orgel)、羽管键琴(Harpsichord)、风琴(Organ)等乐器(Hänssler),这是一种尝试回到巴赫时代现实的做法,但不断调换乐器,把原本统一的作品弄得有些琐碎,也不见得是巴赫时代的“现况”,因为既用十二平均律来调音,换调也无须换乐器的了。 谈到这两套曲子的钢琴演奏版本就有得谈了,不要说演奏这两套曲子的“大师”级演奏家太多了,而且如“人红是非多”一样,这两套曲子还引起不少波澜与争议来。先说《哥德堡变奏曲》,这曲子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前,几乎很少被人谈起,是钢琴曲中的“冷货”,在我记忆中是图雷克在1930 年代把这首曲子改成钢琴演奏版,并获得了很好的名声,从此这曲子就受人注意了,钢琴版就不断有人推出。到1955 年,一位加拿大不是很有名的钢琴家古尔德(GlennGould, 1932—1982)把这首曲子录了一遍,想不到造成轰动,后来他又把这曲子录了两遍,每次都有不同的诠释,形成了钢琴音乐中的“哥德堡变奏曲风暴”。这场风暴把古尔德在音乐界的地位提高到万人迷的偶像高度,但也可能造成了一些不幸,古尔德不断躲避他自己招致过来的“粉丝”,益陷孤独,1981 年,在录完*后一个版本一年后,他以五十岁英年得心脏病而死。 但细听古尔德的诠释版本,也不得不由衷感佩,他在其中容下了太多他独有的自我风格。这也得感谢巴赫,他的音乐表现空间太大,不但由你驰骋无限,还容许你用不同的方式来驰骋(巴赫的键盘作品往往不注强弱快慢,演奏者比较自由),换成贝多芬、肖邦或勃拉姆斯的作品,就无法这样。不仅如此,古尔德演奏这套作品还追求自我突破,以他**次与*后一次所录的《哥德堡变奏曲》来看,**次所录全曲用了三十八分钟,*后一次所录却有五十一分钟,相差够大,可见他对这套曲子的看法与意见前后十分不同,但“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巴赫的音乐才有这种景象。 除了《哥德堡变奏曲》,古尔德在《平均律》上也有同样杰出的表现,同样是快慢随兴的充满自我风格,唱片一出,如同洛阳纸贵,引起音乐界的一阵风潮,而且经久不衰。这点也很奇怪,古尔德其实录了不少贝多芬与勋伯格(Arnold Schönberg, 1874—1951)的曲子,不但未形成风靡,而且反应冷淡,只有他所弹的巴赫,几乎每张都畅销,这有好处,就是对巴赫在二十世纪的古典音乐热潮有推波助澜的功效,但也有坏处,欣赏者常以古尔德对比强烈的诠释为主,对其他方式的演出往往排斥,正好像吃过辣椒之后,再吃其他食物,都觉淡而无味了。 古尔德的几次录音抢尽风头,不代表巴赫在键盘音乐的表现仅在于此,巴赫音乐中严谨的秩序、对称与和谐,往往要从别的录音中寻找,举例而言,图雷克与肯普夫的《哥德堡变奏曲》显得中正平和,里赫特与席夫(András Schiff, 1953— )的《平均律》,均衡平稳,他们的表现,虽然也许不够锋利,却可能是巴赫音乐的“真相”,欣赏者于此,不得不注意。 另外中国旅法钢琴家朱晓玫女士的这两种曲目录音(Mirare),*近蜚声欧洲,在国际上也形成影响。我觉得她弹的《哥德堡变奏曲》确实好,举手投足,都有大师风范,其中强烈的自我意识,配合着巴赫艺术的底蕴,也就是那种庄严的秩序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以中国有这么好的演奏家而觉得自豪。她的《平均律》也弹得很好,但因为这两套曲子实在太长,需要更强而一贯的生命力才能首尾如一,我预期她不久会有更好的新录音出现。

作者简介

周志文,浙江人,1942年出生于湖南。台湾大学文学博士。知名散文家、小说家,音乐评论人;曾任淡江大学、台湾大学教授,捷克汉学讲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人,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