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编语文教学论

包邮新编语文教学论

¥43.0 (7.2折) ?
1星价 ¥43.0
2星价¥43.0 定价¥6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763685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79
  • 出版时间:2017-04-01
  • 条形码:9787567636859 ; 978-7-5676-3685-9

本书特色

本书是国内“语文教学论”课程的*新版教材,由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安徽省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会长、安徽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学位点负责人何更生主编。本书适合作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大学生的教材、相关考研复习用书和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教材。本书具有以下特点:1.时代性。本教材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初中2011年版,高中2017年版)为指导,理念观点、材料方法俱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2.实用性。本教材将语文教学理论问题阐述和语文教学典型案例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既阐述理论知识,又论述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实际遇到的种种问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科学性。本教材研究视野开阔,视角精准,论述缜密,体系完备,结构严密,有利于提升相关专业大学生、考研学生和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理论水平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简介

本书以语文课程论、语文教学论、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以中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现象为研究对象,语文教学理论阐述和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相结合,着重从语文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学资源与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原则与语文教学方法、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语文选修课教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语文课程评价、语文教学主体等方面阐述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原理和问题,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大学生和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语文新课程与教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提供理论指导。

目录

绪论

**章 语文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目标
**节 语文课程理念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理念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理念
第二节 语文课程目标
一、语文课程目标的本质
二、语文课程目标的特点
三、语文课程目标的分类
四、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第二章 语文教学资源与语文教材
**节 语文教学资源
一、语文教学资源概述
二、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语文教材
一、语文教材的内涵、构成与功能
二、语文教材编制的理念、原则与程序
三、语文教材使用的原则与程序

第三章 语文教学原则与语文教学方法
**节 语文教学原则
一、语文教育理论界对语文教学原则论述的视角
二、语文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
三、语文教学的共性原则
四、语文教学的个性原则
五,贯彻语文教学原则的途径
第二节 语文教学方法
一,语文教学方法及其选用的依据与原则
二、基本语文教学方法

第四章 阅读教学
**节 单篇阅读教学
一、单篇阅读教学内容
二、单篇阅读教学策略
第二节 群文阅读教学
一、群文阅读概述
二、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第三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概述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第五章 写作教学
**节 写作能力概述
一、写作能力的本质
二、写作能力的构成
第二节 写作教学目标
一、写作教学目标的设计
二、写作教学目标的陈述
第三节 写作教学策略
……
第六章 口语交际教学
第七章 语文选修课教学
第八章 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
第九章 语文课程评价
第十章 语文教学主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新编语文教学论》:  既然课程目标的本质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那么,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获得的学习结果就应该是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语文学习结果的本质相应也就是语文课程目标的本质。下面,我们就对语文学习结果的本质作具体的分析探讨。在我国语文教学理论界,有许多语文教育家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学习结果的本质问题做过论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和吕叔湘先生的论断,他们早就在有关论著中论述过这个问题。在他们看来,语文学习结果本质上是一种技能的获得。叶圣陶先生曾经明确指出,语文学习“以学生获得实益,练成读作之熟练技能为要”,“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技能……必须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着它,才是真正的受用”。①吕叔湘先生也说过:“使用语文(学习结果)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如果说,我国的语文教育家对语文学习结果本质的论述是从感性体验或哲学思辨的角度提出的,那么,以学习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教学论则从科学分析和实证研究的侧面对语文学习结果的技能性本质作了更为明确的揭示。现代教学论主张,语文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学习现象,对这种复杂的学习现象应该“作分类研究,用不同类型学习的原理解释不同的学习现象”。基于这一观点,我国的一些学者将语文学习结果分为知识(包括文章或话语内容知识和语文知识)、语文动作技能、语文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态度(包括情感和价值观)五种类型,语文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这五类学习结果的获得和转化从而导致个体在内在能力和倾向及外在听说读写的行为发生变化的过程。在这五类学习结果中,语文动作技能和语文智慧技能显然是技能,那么,其他类型的学习与技能有无关系呢?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知识”中的文章(或话语)内容知识涉及日常生活知识、人际交往知识、生产劳动知识和与政治、伦理、历史、地理、军事乃至数理化等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即通常人们所说的“道”,它们虽与语文学习中对篇章和话语的理解和表达有关联,但实际上不是“语文”学习的本身,而是构成其他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因素;而语文知识包括字词句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文章文体知识、文学知识、作家作品知识等。这些知识从学习心理机制看,其本质是概念和规则,虽然在其学习的起始阶段是以记忆和意义建构的形式习得,但*终都要转化成运用这些知识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技能,成为语文动作技能和语文智慧技能的组成部分。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技能的本质就是运用语文知识(包括一定概念和规则的陈述性形式)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换句话说,语文技能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语文知识(语文知识的运用)。语文认知策略和语文智慧技能一样,都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本质上都是一定语文概念和规则的运用——运用概念和规则调控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认知过程,所以人们把认知策略称为执行控制技能,并把它和语文智慧技能共同构成语文认知技能①。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在语文学习结果中,态度虽然不属于技能领域,但是态度的形成与技能密切相关。在语文学习中,态度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态度即对言语作品中所描写塑造的人物、描绘或说明的事物和景物、叙述的事件、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等是赞同还是反对、是肯定还是否定、是接受还是排斥。这种态度是建立在对言语作品字词句的识别、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是对言语作品意义建构的结果,与语文认知技能密切相关,且与语文认知技能结合起来构成语文审美技能即伴随着一定情绪和情感体验的听说读写技能;另一方面是对语文运用和语文学习活动的态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即指这种态度。这种态度虽与语文技能有一定的区别,但是由于“……态度产生于成功的体验……对于数学、作文或演讲的积极态度,伴随于这些活动中取得一次或多次成功经验之后而产生”。而学生能否在语文活动中取得成功显然与他们是否具备一定的语文技能有直接的关系,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即说明态度与技能(认知技能)的关系。所以,这种态度的形成也取决于语文技能的水平;或者说,这种态度能否形成与语文技能水平密切相关。  ……

作者简介

何更生,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会长,安徽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学位点负责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语文)学位点负责人。本世纪初以来,出版学术专著有:《作文教学心理学》《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高等教育心理学》《中学现代文学作品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论》《新课程语文怎么教》等;在《心理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学与管理》《优选教育展望》《教育科学研究》《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