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空间优选治理书系全球传播政策:从传统媒介到互联网

网络空间优选治理书系全球传播政策:从传统媒介到互联网

¥41.0 (6.3折) ?
00:00:00
1星价 ¥45.5
2星价¥45.5 定价¥65.0
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247386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60
  • 出版时间:2017-05-01
  • 条形码:9787302473862 ; 978-7-302-47386-2

本书特色

《全球传播政策:从传统媒介到互联网》为读者呈现了传统媒介与互联网全球治理历史上的三个重大事件。这三段历史波澜壮阔且影响深远,让人不禁对信息社会背后规模宏大的暗潮涌动叹为观止。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对三段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普通读者在阅读之后也能清晰地了解到互联网全球治理领域的本质。 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必读书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探讨了传统媒介与互联网优选治理历目前的三个重大事件:靠前信息新秩序、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优选网络安全辩论。这三段历史聚集了优选传播研究的几乎所有重要线索,构成了三段价值极高的事件和时间样本。本书对它们的深入剖析有助于读者了解互联网优选治理的体系构成和本质。

目录

导论传统媒介与互联网全球治理历史上的三大事件


**部分国际信息新秩序及其理论

**章国际信息新秩序(1976—1984年)


第二章文化帝国主义观点


第三章《麦克布莱德报告》与传播权利(1980—1998年)


第四章污名化国际信息新秩序

第二部分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及其理论

第五章信息社会世界峰会(2003—2005年)


第六章信息社会理论/


第七章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关键文本(2003—2005年)/

第三部分全球网络安全辩论及其理论/

第八章中美网络安全争议和美国网络军工复合体的崛起(2013年)/


第九章斯诺登泄密事件及其影响(2013年至今)/


第十章ICANN的重生之路(2014—2016年)/


第十一章草根媒介和民间团体在本土与全球公共空间的崛起/


第十二章结论:绵延四十年的辩论/


后记从沙沟西村到全球村: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


展开全部

节选

第三章 《麦克布莱德报告》与传播权利(1980—1998年) 第三章《麦克布莱德报告》与传播权利(1980—1998年) 一、 简介 《麦克布莱德报告》的全称叫作“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传播与社会:今天与明天——走向一个更加公正与更加有效的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这份报告始自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9次会议,并在四年后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1次会议通过。自此之后,学界试图回顾与延续《麦克布莱德报告》的努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在这些探索当中,传播批判学者的努力尤为耀眼。这方面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三类与麦克布莱德委员会相关的学术成果上。**类学术著作直接对《麦克布莱德报告》文本进行解读。1981年初,哈梅林克(Cees Hamelink)召集一批传播学者,编写了**本评论书籍:《80年代的传播问题:〈麦克布莱德报告〉读本》(Communication in the Eighties:A Reader on the MacBride Report)。《传播杂志》(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公报:大众传播学国际杂志》(Gazett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Mass Communication Studies)以及《Javnost公共杂志》(JavnostThe Public)陆续跟上,分别在1981年秋、1992年以及2005年对该报告进行了相似的回顾与解读。 第二类学术著作大都采用副标题形式来继续深化“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这个切口,借此来表达与《麦克布莱德报告》的血脉关系。它们主要包括“很少声音,很多世界”(Few Voices,Many Worlds)Michael Traber,Kaarle Nordenstreng,edFew Voices,Many Worlds:Towards a Media Reform MovementWorld Association for Christian Communication1992、“更多声音,另一个世界”(Many More Voices,Another World)Richard Vincent,Kaarle Nordenstreng,Michael Traber,edTowards Equity in Global Communication:MacBride UpdateHampton Press1998、“一个世界,很多挣扎”(One World,Many Struggles)Robert AHackett,Yuezhi Zhao,edDemocratizing Global Media:One World,Many Struggles,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5以及“很多声音,一个愿景”(Many Voices,One Vision)Philip Lee,edMany Voices,One Vision:The Right to Communicate in PracticeSouthbound Penang2004。 除了这些直接纪念《麦克布莱德报告》或者间接重复该报告切口的文献之外,第三类学术著作将《麦克布莱德报告》当成一个与新秩序运动不可分割的部分来对待。如果没有谈及《麦克布莱德报告》,任何讲述新秩序的文章都是不完整的。它们在讲述新秩序运动历史时,都单独拿出大量篇幅讨论《麦克布莱德报告》。这种方式既体现于《权力的媒介》(Agents of Power,1984,1995)这本书中,又体现于《媒介、文化与社会》(Media,Culture and Society)1990年特刊上,既体现于《超越文化帝国主义:全球化、传播与世界秩序》(Beyond Cultural Imperialism:Globalization,Communic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der)这本书中,还体现于《全球媒介与传播》(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2005年特刊上。 本书**章介绍了新秩序运动的政治过程,第二章描述了新秩序运动的主导学术范式——文化帝国主义,本章将集中考察这个政治过程诞生的一个重要产物——《麦克布莱德报告》。首先,通过扼要回顾前两章的内容,本章进一步交代了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即后来的麦克布莱德委员会)产生的政治与体制背景。然后,本章概括了前人对《麦克布莱德报告》的研究成果,并重点分析了该报告的脚注内容。 *后,本章论证了《麦克布莱德报告》与《民间团体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的宣言》之间的关键连接概念——传播权利。《民间团体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的宣言》是21世纪初高峰会议上诞生的重要文件;《麦克布莱德报告》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秩序运动当中诞生的重要文件。由此,本章点明了这两场全球传播治理事件之间历史承接关系。 二、 背景 从大背景来看,《麦克布莱德报告》是新秩序辩论的产物,**章讲了新秩序辩论的政治过程。更广泛来看,联合国及其前身国际联盟体系内一共进行了四场有关媒介问题的多边辩论。新秩序辩论就是这四场辩论当中的一场。这个大背景可以列举如下: (1) 1920—1930年代联合国前身国际联盟组织的有关媒介与和平的讨论; (2) 1948年联合国在日内瓦举行的信息自由会议; (3) 1970—19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国际信息新秩序运动; (4) 21世纪初国际电信联盟负责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 《麦克布莱德报告》具体诞生于新秩序辩论的背景下。新秩序背景可以列举如下: (1) 1976年:水酒互变的年份; (2) 1977—1983年:新秩序的三个主要产物; (3) 1984年:新秩序的失败。 在传播问题的多边辩论中,联合国体系(主要体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在1976年进入政治僵局。东、西、南三方在传播问题上各执牛耳,互不相让。各方在《大众媒介宣言》草案上存在实质性分歧。成立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是一种试图打破这种僵局的尝试。**章将1976年定义为水酒互变的一年,以此显示这一年的重要性。这主要是《麦克布莱德报告》诞生的大背景。在简单回顾了这个大背景之后,本章主要想要着重介绍该报告产生的体制背景,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处理大众媒介问题上的经历。 1976年,各方力量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角色产生了质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究竟有没有资格制定媒介行为规范?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来看,这个国际多边组织完全有责任促进各国在大众媒介问题上的讨论,并制定有利于促进和平的媒介行为准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的开篇写道:因为战争起源于人的心灵,所以应该在人的心灵中构建和平的保障。该宪章**条具体规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该利用各种大众传播手段,促进文字与图像在世界的自由流通,以此加强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因此,从成文法的角度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有权设定大众媒介行为准则的。 但是,从案例法的角度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缺少在大众媒介问题上制定行为规范的先例。根据联合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间的早期分工,应该由联合国大会制定有关大众媒介的行为规范,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下属组织只负责落实具体的技术问题,譬如技术援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的**个大众媒介项目就是技术援助项目。195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联合国大会递交了有关全球“信息饥荒”的报告。根据此报告,联合国大会做出决定,要求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委员会(ECOSOC)设计符合发展中国家需求的传播与信息媒介发展项目。1962年,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委员会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到该项目中来。通过这个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转换了角色,将自己变为“讨论信息问题的论坛”。Cees HamelinkMacBride with HindsightIn:Peter Golding,Philip Harris,edBeyond Cultural Imperialism:Globalization,Communication & the New International OrderSage199772 在这个项目之后,一切变得顺理成章。在联合国教科文这个多边组织讨论大众媒介问题既有了案例,也有了法理上的依据。发展中国家很快意识到,技术援助项目并不能改变他们在信息领域的落后现状。这些国家发现,它们虽然在政治上获得了独立,但是在经济、文化上仍然处于依附发达国家的地位,这种情况是殖民关系的延续。通过石油输出国组织,这些国家积攒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并开始在多边组织中挑战旧的世界传播秩序。国际经济新秩序和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都是具体的例证。这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为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论坛。 197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9次全体会议上,东、西、南三方在《大众媒介宣言》草案上的分歧变得不可调和。一些国家也开始质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这个组织在大众媒介问题上走得太远,由运动员转变成了裁判员。在这个体制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9次会议决定成立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在世界各地推贤举能,讨论国际传播问题。成立这个委员会,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说,是一个脱身之计。 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可以缓解当时风起云涌的反帝势头。对于不结盟运动国家来说也不是坏事,他们处于攻势,正在试探自己的实力,计算交易的筹码,并不想让大众媒介问题上的讨论陷入僵局。实际上,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是一种偷梁换柱的操作。通过这种操作,各国可以避免在《大众媒介宣言》草案上进行殊死搏斗,而可以颇有面子地再等四年,观察麦克布莱德委员会的研究结果。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0次全体会议正式通过《大众媒介宣言》。《大众媒介宣言》获得通过两年后,《麦克布莱德报告》也获得通过。

作者简介

徐培喜,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芬兰坦佩雷大学副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互联网政策、网络安全、国际传播。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