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903524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13,459页
  • 出版时间:2018-05-01
  • 条形码:9787519035242 ; 978-7-5190-3524-2

本书特色

  《王金璐传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在书中自出机杼,在叙述、评价王金璐时将他与其他武生作一番横向比较,从而找到王金璐的位置,同时展示一下与他同时代武生的风采,全属纯粹的艺术见解,不涉及人缘好坏、个人好恶。  《王金璐传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收录了《求学篇》《闯荡篇》《磨砺篇》等篇章。

内容简介

本书述评了著名京剧演员王金璐的一生。1919年11月22日生于北京原名王庆禄, 曾用艺名王金禄。1931年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排在“和”字班, 工武生。他先后从陈少武、曹心泉、文亮臣等老师学习老生、老旦。1947年参与组织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校友剧团。后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建国后, 任华东京剧实验剧团、上海京剧院演员, 中国戏剧学院教师2016年6月1日, 在北京家中去世, 享年97岁。

目录

总序
序言
**章求学篇
**节少小已识愁滋味
第二节走进学堂
第三节少年立志
第四节马门立雪
第五节三番请缨破围而出
第六节玉不琢不成器
第七节干殿下
第二章闯荡篇
**节三生石上缘
第二节拳拳之心
第三节“中华”弟子下江南
第四节退后一步海阔天空
第五节“千岁”“殿下”闹申江
第六节安营扎寨
第七节小杨小楼小黄月山
第八节“中华”重光
第九节《连环套》
第十节恩师去矣
第十一节苦行僧
第三章磨砺篇
**节北雁南飞
第二节新锋初试
第三节“四大武生”一说
第四节访苏纪实
第五节逆水行舟
第六节扬帜西安
第四章韬晦篇
**节黯然身退
第二节师徒缘
第三节擎天柱一根
第四节大器晚成悟
第五章升华篇
**节还我本色
第二节当阳又现活赵云
第三节生花妙笔《潞安州》
第四节执鞭教帐
第五节海内独步《战宛城》
第六节以艺会友
第七节春华秋实
第八节硕果仅存《走麦城》
第九节唱活关壮缪
第十节鲁殿灵光道黄派
第十一节《武生泰斗》
第六章不悔篇
**节晚霞红似火
第二节春蚕吐丝犹未艾
第三节锻声铸艺晚潮圆
第四节此生不悔
后记
附篇一躬逢王金璐先生“双庆”盛会有感
附篇二“极品”老人的金色晚年
一、中国京剧吉尼斯记录
二、京剧武生“通天教主
三、京剧活动家
四、学者型艺术家
五、荣誉和奖项
王金璐年表
展开全部

节选

  《王金璐传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  比他家再穷的恐怕不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穷得叮当响,两袖清风,连两裤腿也是清风”。他落生以后*早记住的一件事便是自家屋小睡不开,夜里常被带去邻居家借宿。家里的煤球炉是一家子心目中*宝贵的家产,一天晚问忘了从过道搬回屋内,第二天发现被人偷走,大姐还心疼得大哭一场,全家竟是一片愁云。他多么希望能同别人家孩子一样,过着不饥不寒、无忧无虑的日子。然而,生活的阴影过早地压在了他稚嫩的心头。  王金璐吃不饱还闲不住,因此终日腹中饥肠辘辘的躁得难受。家里几乎全年不见白面,能吃上棒子面和山芋已算不错。金璐食量大,见饭桌上有山芋就抢,家人全都让着他,尽管如此,顶多也只能吃个半饱。他饿急了,便不择手段找饭吃。旧时北平豪门富户讲排场,红白喜事必铺张一番以炫富贵,娶亲讲究花红彩车或大红彩轿,死了人要用名贵棺材,棺材不是用金丝楠木就是阴沉木、杉木做的,十分考究。迎亲送殡,还要雇上一伙小执事,在前边分成两行沿街而行,浩浩荡荡,他们要的就是这个气派。要是娶亲,执事一律穿红色号衣;若是出殡,一律穿白孝袍,手里举一根短白纸条粘成的“雪柳”。为求一饭,小孩哪顾得拿雪柳的晦气,金璐常是不雇自来的编外执事,跟在棺材后面,把死人送进墓地,别人领赏钱,混在执事队伍里手举白幡的他为的仅是领一碗赏饭。  一家人有了上顿没下顿,心力交瘁的母亲终被生活重负压垮,从此病势日益加重。在金璐眼中,几乎从不见母亲有过笑容,笼罩在母亲那张凄苦的脸上的,除了愁,还是愁,这个“愁”字,不可能不在少小的王金璐的心头刻下烙印。毕竟是孩子,童心所使,他比谁都淘气,凡有他参与的游戏全能让他玩出水平来。胡同里穷孩子中他是公认的首领,小孩们爱玩的“拍屁股队”“蹦高”等游戏的冠军非他莫属。实在闲得没事,他就在胡同里疯跑,常挡了拉洋车的道而遭骂,于是他便生出捣乱的主意,把破洋铁缸、土簸箕之类的破烂儿偷着挂在车后的横杆上,一路上哗啦哗啦乱响一气,存心惹人发火,不等拉车人回头,以他为首的一帮顽童早已一溜烟地哄笑而散。他另有一手抓蛐蛐的能耐,手法灵捷异常,出手必有斩获,这也是童年时代属于他仅有的一点乐趣,可能就在此时,冥冥然已注定了他将一辈子与舞拳弄脚的武戏为伴。  王金璐的戏缘始于干爹家。干哥是前门外广德楼戏院的茶房,平时常带他去看“蹭戏”,从天桥到前门,大小戏院都光顾过。父亲也爱看戏,只看比较下层的“天桥”,相比之下,他比父亲阔多了。王金璐生性好动,他对武戏*感兴趣,干哥便在家里窗台上搭了竹竿,让他在竿上攀越翻滚,一来二去的,还真有几分样儿,这也许就是他接受的*早的京剧基本功训练了。苦水没有淹没他的聪慧,王金璐学戏似乎有一种灵性伴随,他的戏缘纯属一种偶然。  干哥见王金璐小有灵气,便建议王母不如让儿子吃口戏饭。昔时国人向视优伶为贱业,以唱戏为下品。在清代,娼、优、隶、卒*为人不齿,戏子的社会地位连妓女都不如。民国后20年,唱戏一行比之晚清虽有改观,可“开口饭”总为人不屑,不少人家家谱并不显赫,却也看重名望,子弟们听戏消遣纯是一种雅兴,真的吃这口饭就有辱门庭了,稍有身价者更鲜入此道。唱戏几乎是穷人家一统天下的“低三品”,多为穷人不得已而为之。母亲怎忍心让孩子去挨打受苦、低三下四,对干哥的建议自然一口拒绝。常言道“家有三斗粮,、不进梨园行”,母亲抵制得十分坚决,此事便暂时搁起一边。后来,眼看母亲病势沉重将不久人世,邻居大嫂已在帮着赶缝丧服,姐弟四人属他*淘气,*让临危的母亲牵肠挂肚割舍不下的就是他。一位大娘不明内情,上前劝慰:“是惦记小三吧?赶明儿让他学戏去,让你放心。”谁知旧话一重提,母亲顿时激动起来,胸部剧烈起伏,睁圆了一对无神的眼睛,苍白的嘴唇哆嗦不止,似有话说却吐不出一句。  ……

作者简介

谢柏梁,北京市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物,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