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筠作品中的教育思想

王筠作品中的教育思想

1星价 ¥49.0 (7.2折)
2星价¥49.0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310247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01
  • 出版时间:2018-09-01
  • 条形码:9787203102472 ; 978-7-203-10247-2

内容简介

  政治的变革首先需要思想的变革,教育在变革思想方面的作用可谓至关重要。王筠教育思想正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产物。谈其思想,必先谈其本人,认识本人。王筠何许人也?王筠清高宗乾隆四十九年(1784)出生于山东省安丘县景芝镇宋官疃村,字贯山,号菉友,卒于咸丰四年(1854),享年70岁。  王筠刚两岁时,母亲便去世,这样的命运与其祖父王周颇为相似。后来,父亲王驭超迎娶了潍县郭楠溪的女儿,郭夫人又生了三男一女。王筠从继母处获得了母爱,郭夫人待王筠如同己出。王筠儿时,父亲一直寄居北京,他主要是在祖父的管教之下开始学习的。  幼时的王筠在求学期间,苦于得不到良师的指点,他的脑子里总是被各种问题、疑惑困扰着,却不敢问老师。10岁那年,王筠有幸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老师王惺斋。这位良师的出现,成了王筠在学习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王筠的这位老师不像其他老师那样,而是“事事皆讲”,这使得王筠先前的疑问一一解开。  15岁时,父亲王驭超要远赴安徽潜山任知县,他考虑到家乡教学条件的局限性,所以就把王筠也一起带到了安徽。其间,王驭超为能使王筠早日在科举中获取功名,对他在学习上要求很严格,以至于王筠“读书之外一无所好”,真可谓“督课甚严”啊!有一次,全家人都在院子里看戏,而王筠却一个人在读书学习,等三首曲子唱完后,他已经把《周易》默诵了一遍,对外面的丝竹管弦之声竟能充耳不闻。

目录

**章 被关注的识字教学一
**节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
第二节 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
第三节 逐字解之,令其自解
第四节 须说入童子之耳

第二章 被注意的写字教学
**节 学字亦不可早
第二节 不可学小字
第三节 初学文者,大题当读小名家

第三章 被重视的阅读教学
**节 识二千字,乃可读书
第二节 令其善疑,诱以审问
第三节 多读勤讲,岁无旷日
第四节 圈其所抹,抹其所圈

第四章 被认识的写作教学
**节 放之如野马,不受羁绊
第二节 涵养诱掖,待其自化
第三节 拾人牙慧,学时文皮毛
第四节 少改易之,以圈为主

第五章 被提出的德行教育
**节 功名、学问、德行,本三事也
第二节 应对进退,事事教之
第三节 孝弟忠信,时时教之

第六章 个性的教育理念
**节 学生是人,不是猪狗
第二节 人皆寻乐,谁肯寻苦
第三节 小儿无长精神,必须使有空闲

第七章 切实的教育主张
**节 步步着实,专心致志
第二节 不敢望子弟为圣贤,亦当望子弟为鼎甲
第三节 教弟子如植木

第八章 发展的为师之道
**节 无知之师
第二节 呼唤良师
第三节 继承与发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王筠作品中的教育思想》:  王筠认为,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阅读是以疑问为起点,以思考为核心,以自我领悟为目的的认知过程。只有在阅读中不断地质疑,才能获取*真实的阅读体验。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是在私塾中,先生摇头晃脑地读一句,学生摇头晃脑地学一句,先生就这样一字一句地领读,学生就那样反反复复地咏读,直到背会为止。如果哪个学生提出疑问了,教书先生就会茫然不知所措,然后呵斥这个学生,进而教导他会背便可以,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对此,王筠在所著的《教童子法》中发出了“学生是人,不是猪狗”的感叹。王筠大力抨击无知庸师轻视学生的人格、压制学生的个性的做法,大呼教育的时弊。简单的一句“学生是人,不是猪狗”,不但喊出了世人语文教学改革的心声,而且在当时对提倡西方的民主和个性解放也很有推动作用。  针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当木偶的状况,王筠在其《教童子法》的阅读指导中提出“令其善疑,诱以审问”,这表明在阅读教学中,师生要通力合作。  王筠对这一句话做了很好的诠释。教师要引领学生对阅读之物提出合理的疑惑。阅读时要带着疑问,不仅仅是浅显地了解所读之物,还要在所读的作品中找出合理与不合理之处、精彩与疑问之处,要带着怀疑的精神读书。王筠认为,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且还能够指引学生更好地作文。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在阅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王筠所说的“令其善疑”作何解释呢?王筠进行了很好的回答。其实,简而言之就是教师不但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问,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解疑。教师在阅读讲解的时候,要针对阅读的文本自己设计几个连环问题,依次呈现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王筠的这种做法犹如春雷一响,震撼了整个封建教育界,无怪乎后世称王筠是“为读书人的人性呐喊的**人”。“令其善疑”的目的是要教师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合理质疑并进行解疑,即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也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王筠认为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与所读之物进一步接触的过程。在质疑过程中不但会带动学生去找寻问题的答案,还能带动教师再一次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进行深入的研读,也只有这样的质疑才能使师生双方一同在阅读教学中进步。  “诱以审问”就是教师要循序诱导学生对阅读之物和所提疑问进行分析和解释。王筠的“诱以审问”无疑也是在告诉当下的教师,在阅读中要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融人所读之物中,甚至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者文本中的主角,去思考文本的内容、布局和作者的寓意等。只有感同身受才能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合理地进行质疑与解疑。  王筠认为学会读书的目的是要进行写作,因此把读视为写的基础。他主张先学读后学写,这样才能使所讲的知识有用武之地,才能不断地激励学生多读、熟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读懂。王筠的阅读教学思想揭露出教师教一篇文章,只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读懂”却不对所读文章进行思考的缺陷。当时的教育统治者认为经典的作品,必定是无可挑剔的,因此他们总是照单全收。但是,如果教师照本宣科,那么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即使教师循循善诱地把学生引入正确的解读之中,这种解读也是教师意料之中的,甚至蒙蔽了学生善于发现的眼睛,这也与王筠所提及的“令其善疑,诱以审问”是相去甚远的。而真正意义上的“令其善疑,诱以审问”是指阅读除了理解和渎懂之外,还必须加以吸收和借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文本中突围出来,让学生自身多在体验、感悟、质疑上下功夫,这样所读到的东西就带有了自我的因素。王筠强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从开始接触文本就说出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来引导和规范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这样做才能让学生形成批判性的阅读思维,而不只是对所读之物进行纯粹的赞美。  ……

作者简介

  耿红卫,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南宁陵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语文课程教法教研窒主任,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9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课题30余项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科研奖励30余项。获得第五届全国教师硕士优秀教师、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等荣誉称号40余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