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22913609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00
- 出版时间:2019-01-01
- 条形码:9787229136093 ; 978-7-229-13609-3
本书特色
1、日本著名美学大师、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经典传世之作。 2、柳宗悦以诗意纯净的语言,带领读者一窥日本美学的世界。娓娓道来,条分缕析地剖陈日本美学的精髓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来解释东方日本的生活艺术和审美观。 3、天狗文库日本系列 特别编排柳宗悦《茶与美》《物与美》《收藏物语》北大路鲁山人《陶说》。帮助读者系统地深入体会日本美学和其中的哲思。 4、考究精装工艺,封面和内文均采用进口纯质纸,封面采用烫金工艺,插图为四色印刷。适合典藏。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柳宗悦先生以一颗爱物之心以及丰富的收藏经验写下这些随笔名篇,将这些物的故事连同自己对“造物”的感悟记录下来,从民艺家的的视角思考造物的本质。他认为美物就是那些融入日常生活、理所当然存在的东西,物品只有在生活中才会焕发活力。他珍视与每一次美物的相遇,在这一次次相遇之中,完成了一次次对何为“美”的叩问与思考。书中不仅有器物的故事,还有一个个关于物的人与人之间的美妙故事。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鉴赏眼光,首先就要学会抛弃一切束缚,这段学习的过程就仿佛宗教的修行。如果做到了这一点,美就会在你眼前无所遁形。
目录
目录
Contents
001 民艺的价值
007 直观的自由
011 “眼见”与“心知”
023 观赏物与实用物
033 近代美术馆与民艺馆
043 中世纪的艺术
071 民用器具之美
095 购置作品
101 施釉陶器的传入
111 苗代川的黑釉陶器
125 李朝的陶壶
129 绘唐津的公案
133 狭间的公案
159 寄语丹波古壶
171 多多良的民用器具
183 丹波布之美
191 小巾的特质
199 冲绳的芭蕉布
207 谈絣之美
221 谈拓本的效果
229 观筑岛画卷
239 版画论
251 民艺与雪舟
265 观朝鲜画
271 野口诗花的笔迹
283 黑驹太子
287 谈大津绘
303 何谓纹样
323 谈抽象美
337 琉球的墓
343 和纸之美
351 三谈民艺
365 译后记
369 柳宗悦年谱
节选
眼见与心知 [一] 眼中所见与心中所知往往背道而驰。两者达成统一固然*好,但真实情境下,它们之间往往存在断裂。有些时候,两者不统一也不会造成任何妨害。然而若是放到美学与美术史上,眼见与心知的断裂就会带来*大的悲剧,这一点无需赘言。但意外的是,这样的悲剧并未受到人们的关注,实在叫我感到不可思议。与之相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没有信仰的人即便深谙关于信仰的种种理论,也还是会存在欠缺与不足,他们提出的种种理论也不会上升到权威的高度。假设现在有一位伦理学家,他为人不道德,那么无论头脑多么聪慧,他的学说也不会得到人们的全心信赖。鲜活的真理总是无法捉摸,身处这样的悲喜剧中,*受影响的却是与美为伴的人。我知道有一些美学家,他们名声响亮,却完全没有看到美的眼光,他们的学说不会令我信服。这些人是研究美学的学者,而不是美学家。我们应该区分开研究哲学的学者与哲学家,就好比熟悉历史的人不一定称得上历史学家。 [二] 但反过来也可以说,即便眼中发现了美,如果心中不了解美,那对美的感受也依然是不完整的。对美的了解有限,也就等于没有彻底地看懂美。哲学家苏格拉底强调知行合一。所见与所知的完全统一确实是*为理想的状态,但现实没有这么理想,人类总会更多地偏向其中一方。很多时候,眼见与心知泾渭分明,要么是见占上风,要么是知占上风,而知占上风引发的悲剧比见占上风更加致命。一旦关乎到美,缺乏鉴赏能力就会失去理解美的根基。头脑聪明就能成为美学家,这样的观点应该引起警醒。只是深谙美的种种理论,并不能使人具备成为美学家的资格。 我认为“眼见”与“心知”是内外关系,而非并列关系。两者并不对等,有上下之分。在对美的理解上,直观比理性更接近本质。 [三] 观察前先调动心中所知,就无法触及到美。因为眼观会看到作品内部,而预先储备的知识则只会逡巡在作品周边。要理解美,就必须在眼见与心知产生分离前调动自己的直观能力。能够触达本质的是人的直观,而非理性知识。从这个意义上看,相较理解能力,观察能力能让人得到更真实的理解,也更能让人窥见真理,即便无法用语言加以诠释。 美是神秘的,因此无法用知识解释透彻,能够透过知识层面理解的都欠缺深度。这样的说法会被理解为对美学的否定,不过正如托马斯·阿奎那所说,“对神毫无所知,就是对神*深的了解”。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首屈一指的智者,所以他深知自己的智慧在神的面前是多么愚不可及。在那个时代,没有谁能像他一样,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知识的贫瘠。他以神学家的身份成名,但实际上,他身为信徒的那一面更加伟大。若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终大概就只是一个普通的学者罢了。 [四] 不经过观察得来的知识不会令人了解到美的神秘。即便人们能用知识精密地测量出美的全部,*后展现出来的也不会再是美。精细切割过的美还会有深度吗?它只会退化成可以用理性理解的美吧?美学家切不可将他们眼中的美学放到知识的基础上。不,他们甚至应该杜绝用知识引导观赏的行为,因为这样就会本末倒置。 假设我们现在手上拿了一朵花,我们能分析这朵鲜活的花,把它切分为花瓣、雄蕊、雌蕊、花粉及其他,分别制作出标本。然而这些切分后的部分即便再合到一起,也不会是原来那朵鲜活的花了。我们能把动态转变为静态,却无法令静态还原为动态。已经失去生机的事物不会复苏为活物。同样地,我们能把观赏所得转化为理解,却无法从理解所得的知识中导出观赏的功能。直观能转化为知识,知识则无法孕育直观。所以美学的基础不是概念,美学家如果没有观赏能力,就会缺乏从事美学研究的根基,至少,他们无法成为泰斗级美学家。然而这个世界上缺乏直观能力的美学家实在是太多了。 [五]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假设现在有一个美学家或美术史学家要为一幅画写解说,如果这个人没有直接观察,他的解说就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倾向。首先,这个人一定会给面前的画分类,要是不归到某个流派里,他就安不下心。这个人必须解释清楚这幅画,所以他*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出画的作者与年代等信息。当用自己了解的知识解释完画的一切后,这个人就会感到满足。要是解说中存在不明不白的地方,他会感到极度的羞愧。人们把这种心理称为学者的良心。但是仔细想想,学者这样刨根究底,不就是因为他能做的只有这些,或者说他做不到超出这些的其他事情吗?这样的成果真的就足够了吗,就足以透彻地理解美了吗? 这个人写的文章总会带有某种特色,我们读他的文章,一定会发现他为了体现画的美,绞尽脑汁地堆砌出了华美的形容。他的语言往往夸大其词,字句不合常理,甚至奇异罕见,并且语言量极为庞大。要是不堆砌起一大帮形容词,他就无法喻示出作品具有的美。这是他的作品显而易见的特色。 这样的现象为何会屡屡不绝?因为人们意图通过概念组建起对美的认识,想要把知识转化为观赏能力。凭借知识作解说,就只能将解说诉诸于概念。费心思考出的种种形容都是基于概念的要求,这样的解说写的不是感受,不过是知识罢了。感受匮乏,人才会着力堆砌形容的言辞,伪装成感受。如果感受充盈,人就不必用各种形容的辞藻撑起解说,此时人追求的就是超出语言表象的用语。能够用语言形容的美大概谈不上深刻感知到的美吧。
作者简介
柳宗悦(1889-1961),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民艺”一词的创造者,被誉为“日本民艺之父”。1913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科部哲学科,在研究宗教哲学、文学的同时,对日本、朝鲜的民艺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并开始对之收集、整理、研究。他创办杂志,著书立说,普及推广“民艺”的理念。他并身体力行,收集整理民间器具。1934年设立日本民艺协会。1936年创办日本民艺馆并任首任馆长,将自己毕生收集贡献于社会和民众。1943年任日本民艺协会首任会长。1957年获日本政府授予的“文化功勋人物”荣誉称号。出版有《柳宗悦全集》等著作。日本至今保留着鲜明的民族传统与手工技艺,柳宗悦先生功不可没。 译者简介: 王星星,毕业于北京大学翻译硕士专业。现有译作《马上少年过》《颓败与重生》等。
-
十三邀2:偶像是生意,是符号,是忍辱负重(八品)
¥26.4¥60.0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9.3¥55.0 -
孤独海子:海子经典诗选
¥18.9¥45.0 -
理想青年:朱光潜谈修养
¥18.1¥49.0 -
诗经演
¥10.5¥39.0 -
我与地坛
¥15.4¥28.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8.4¥49.8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33.3¥68.0 -
汉字里的中国
¥12.2¥45.0 -
又得浮生一日闲
¥18.4¥49.8 -
藏族民间故事-中国少数民族经典民间故事
¥22.1¥63.0 -
茶馆
¥10.8¥36.0 -
我是一只骆驼
¥19.2¥32.0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8.5¥45.0 -
熊镇.2
¥17.4¥49.8 -
活出生命的本真
¥16.7¥45.0 -
一曲难忘
¥15.1¥35.0 -
美好的生活:失败与想象力不可或缺(中英文对照)
¥14.8¥39.9 -
战争与和平(上下)
¥23.4¥78.0 -
我在史铁生
¥13.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