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早期文化与诗歌研究

中国早期文化与诗歌研究

1星价 ¥40.0 (5.8折)
2星价¥40.0 定价¥6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20040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26
  • 出版时间:2018-11-01
  • 条形码:9787010200408 ; 978-7-01-020040-8

本书特色

刘怀荣、柳卓霞、王今晖著的《中国早期文化与诗歌研究》在重视诗歌发生学的前提下,充分关注诗歌固有的社会功能及诗歌与各种文化、礼俗、制度之间的关系,尝试对中国诗歌类型的形成、定型过程做出若干个案剖析,对诗歌及诗学史上的传统命题进行重新思考。同时也把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发展阶段,对各种诗歌类型在初步定型后所呈现的主题、意象和艺术表达的民族化特征进行重新解读,关注其艺术特征形成的早期文化动力。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重视诗歌发生学的前提下,充分关注诗歌固有的社会功能及诗歌与各种文化、礼俗、制度之间的关系,尝试对中国诗歌类型的形成、定型过程做出若干个案剖析,对诗歌及诗学目前的传统命题进行重新思考。二是把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发展阶段,对各种诗歌类型在初步定型后所呈现的主题、意象和艺术表达的民族化特征进行重新解读,关注其艺术特征形成的早期文化动力,力求能有新的发现。书稿主要选择桑崇拜文化、道神崇拜、进谏制度、牛话和七夕节,土地崇拜、神仙信仰、侠文化与诗歌之关系等个案,探讨了中国早期文化及神话、风俗对诗歌内容、情感、语言特点的影响。力求对诗歌的民族性特点进行神话学、文化学及社会学等多方面的解读。

目录

前言

**章 蚕桑崇拜与采桑文学
**节 桑崇拜文化的发生
第二节 桑崇拜文化在《诗经》中的表现
第三节 桑崇拜与高襟神女的文学化历程
第四节 桑崇拜与采桑故事的发展
第五节 “采桑女”:美神的人间化
第六节 桑崇拜文化与汉代以后的文学发展

第二章 土地崇拜与思乡怀人诗
**节 “土地崇拜”观念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思乡情结产生的文化基础
第三节 唐前思乡诗的发展演变
第四节 唐前思乡诗抒情模式的确立

第三章 道神祭祀与别情诗
**节 祖道释义
第二节 先秦祖道仪式及特点
第三节 祖道仪式与《诗经》中的别情诗
第四节 战国秦汉时期的祖道活动与别情表达
第五节 祖饯诗与别情诗的定型

第四章 牛女神话与七夕节及七夕诗
**节 七月七日的民俗活动及七夕节的形成
第二节 牵牛织女神话传说溯源
第三节 牵牛织女神话传说与七夕节的融合及演变
第四节 魏晋六朝诗歌化用牵牛织女神话传说折射出的文化心态
第五节 七夕诗的初步定型

第五章 进谏制度与怨刺诗及《诗》教
**节 先秦进谏活动及其制度化
第二节 《诗经》怨刺诗与先秦政治讽谏实践
第三节 怨刺诗与《诗》教关系的再思考

第六章 侠文化与咏侠诗
**节 从“士”*初为“武士”说起
第二节 “侠以武犯禁”之重新审视
第三节 《史记·游侠列传》:士人对侠文化的自觉建构
第四节 魏晋六朝士风与侠文化的泛化
第五节 汉魏六朝咏侠诗的情感演变
第六节 汉魏六朝咏侠诗基本模式的确立

第七章 神仙信仰与游仙诗
**节 神仙思想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节 神仙思想的文学呈现与游仙诗的滥觞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游仙诗的发展与定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早期文化与诗歌研究》:  第三节 《史记·游侠列传》:士人对侠文化的自觉建构  战国末期,士已经由*低等之贵族转变成*高等之庶民,成为士、农、工、商四民阶层之首。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加强中央集权,销毁锋镝,焚书坑儒,行侠之人和读书之士都受到打击和摧残。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日:“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①所以*晚在汉代,士人已经主要指知识分子阶层,并开始为帝王润色鸿业,成为向上层社会流动的主要力量。作为与读书之士不同的另一个士人群体“侠”,却一直是统治阶层的心腹大患,*终成为被缉捕、铲除的对象,甚至“儒、墨皆排摈不载”②。汉代也曾有过一度侠风炽盛的时期,如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招揽宾客数千人;外戚大臣如魏其侯、武安侯之属徒竞相逐于京师;布衣游侠如剧孟、郭解等人权行州域,力折公侯。虽然君主对此咬牙切齿,多次加以压制甚至诛杀,但汉代及汉代以后,崇慕侠风、侠行、侠节之风一直未曾断绝,并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慕侠情结和任侠文化。  在侠传统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是士人对侠文化的**次自觉建构。通过《史记》,司马迁首次为游侠立传,即《游侠列传》。在传文中他对侠者进行了集中描写和记叙,不但对游侠进行了分类,而且确认了游侠的正义性,表现出与韩非子迥然相异的观点。  一、对侠存在之合理性的探究  在中央集权加强的先秦时代,“侠”被韩非子认为是“以武犯禁”之人,会削弱君主的威严,冲击法制的权威,造成民不安于耕战的局面,因此需要坚决取缔。在《游侠列传》中,司马迁对古往今来包括汉代游侠的生存处境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开篇,即有“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③在韩非子时代,儒侠对举,被列为社会蠹虫,在司马迁的时代,学士即多指儒士被世人称颂,言外之意即有侠者很少受到赞誉,甚至“儒、墨皆排摈不载”,更有甚者,“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司马迁对于侠者的湮灭无闻深感痛心疾首,他从“侠”存在的长期性、阶层的多元性、分布范围的广阔性,以及需求的广泛性等方面明确侠士存在的合理性。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的开篇所说“韩子日:‘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一方面说明“儒”(或以儒者为代表的知识阶层)和“侠”经过时代的变迁,两者处境已有天壤之别;另一方面,就现存文献,《韩非子》是*早记录侠者的书籍,则说明“侠”的历史也很久远,至少与以儒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兴起同时。传文接着下来评价侠客的品质“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②,而儒家学者所盛称的虞舜、伊尹、傅说、吕尚、夷吾、百里奚、孔子等“有道仁人”都曾深陷困境:“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③那更何况一般的人呢!值得注意的是,在行文过程中,司马迁前面有“太史公日”四字,“太史公”即司马迁本人,也就是在司马迁看来,大多数人都会经历困境.此时“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人应该是处在困厄境地的人所需要的,或者正在此时有“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人存在,这样看来,侠的历史更是久远,应该出现在尧舜的时代或更早。由此,司马迁从文献资料和人情事理两方面说明了侠的历史由来已久。  对“侠士”为什么能在不受统治阶层欢迎的境况下活跃的存在,司马迁通过“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④仅仅九个字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上至圣人尧舜、孔子,名臣伊尹、傅说、吕尚、夷吾、百里奚尚且如此,何况是普通人呢?因为侠急人之所急,助人之所困,所以侠在社会各阶层有着长久广泛的生命力。关于侠的地域分布,在《游侠列传》中,司马迁所列朱家为鲁地人,田仲为楚地人,剧孟为洛阳人,氏、陈周庸为济南人,郭解为河南人,又有“北道姚氏,西道诸杜,南道仇景,东道赵他、羽公子,南阳赵调”,可见侠遍布国中。  ……

作者简介

  刘怀荣,山西岚县人,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首批教学名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乐府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已出版《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等学术著作2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40余篇,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山东省社科一、二等奖等奖励。    柳卓霞,女,山东青岛人,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典诗词、古代传记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表论文多篇。    王今晖,黑龙江海伦市人,文学博士,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岛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学研究,承担过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后期资助及山东省社科规划等多项课题,出版专著《魏晋五言诗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